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影音專題
  • 閱讀人生大學
    • 人生目標實踐課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學習小工具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原力心態》開源的起點,不只是軟體,而是「開放心態」

6/16/2025

評論

 
開源的起點,不只是軟體,而是「開放心態」
​
1990年代末,Linux 推動開源革命:程式碼不再藏著掖著,而是開放共享、允許再創造。
​
這樣的開放心態,當時讓很多企業主覺得「瘋了」,但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創新與合作的起點。
​
作者說得很美:「分享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開啟可能。」
​
分享讓你踏上一連串未知的冒險,每一次說出口的點子,都是一次通往未來的邀請。你永遠不知道它會走到哪裡、影響誰,但你知道——它不會毫無波瀾地消失。
​
▍為什麼我們要學會「分享想法」?
​
因為分享想法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啟動。
​
想法初成形時,就像腦海中的草圖,還脆弱、還不完美。這時如果願意與人分享,你不是示弱,而是邀請共創。
​
作者曾在加入 Google 初期,還沒想清楚計畫,就分享了創辦創新社群的構想,沒想到這個看似「未成熟」的點子,引來熱烈回應,最終催生出知名的 CSI 創新實驗室。
​
不完美的想法,也能成為改變世界的種子。
​
重點不是你準備好了沒,而是你願不願意把它交給世界共創。
​
▍分享注意力,是更深的連結練習
​
分享不只是資訊,還包含「存在本身」。
​
每天有多少次我們邊滑手機、邊聽人說話?
​
多少次點頭應付,其實心早已飄遠?
​
如果你想從互動中獲得更多,那麼請練習:
​
把「全部的注意力」分享給你面前的那個人。
​
下一次會議、下一次購物結帳、下一次與朋友吃飯,請試著不滑手機、不計劃、不打斷。
​
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平常不曾發現的「言外之意」與「情緒流動」,其實從未離開,只是我們沒用心聽。
​
▍未來不是機器的天下,而是人類心態的選擇
​
《原力心態》這本書提醒我們:
​
創造未來的力量,不在知識總量,而在是否願意「開放、信任、連結」。
評論

原力心態:在不確定中,創造未來——《原力心態:Google模式的未來思考》

6/16/2025

評論

 
原力心態:在不確定中,創造未來——《原力心態:Google模式的未來思考》
​
當AI的文字比我們流暢、當機器人的速度與精準度超越人類、當人生的規劃變得難以預測……
​
在這樣的未來世界裡,還有什麼是我們最不可取代的能力?
​
答案是──創意。
​
本書作者 弗雷德里克・佛特 是 Google 的第一位首席創新傳道者,也是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創意與創新的設計思考教練。他的信念很簡單:
​
創意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可以鍛鍊的「心態」。
​
而這樣的心態,讓 Google 能夠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也讓個體面對未來不確定時,擁有強大的韌性與行動力。
​
▍三個顛覆式的創意訓練法
​
一、別問「為什麼這麼糟」,問「怎麼做會更糟?」
 你會因此跳出理所當然的思維盲點,看見意想不到的解法。
​
二、會議中聽到爛點子?請先說「好」,然後一起實驗。
 因為真正的創意往往來自最不可能的開始。
​
三、不是打破框架,而是重新利用框架。
 好的框架不是限制,而是讓問題更具焦點的引導工具。
​
▍紙飛機練習:未來的想像,是可以分享的
​
佛特提出一個「紙飛機練習」
​
寫下你對未來的問題:「如果……會怎麼樣?」
 
把紙折成飛機,放入口袋或背包。
 
每次摸到紙飛機時,想像它飛向某人。
​
如果對方撿起來、閱讀、共鳴了,那會怎樣?
​
如果對方無視,你會怎麼想?
​
這個練習,不只是讓你勇敢丟出創意點子,更是在告訴你:
​
分享想法,其實就是與世界建立連結的開始。
評論

《熱手效應》:當手感來臨,你能掌握並複製它嗎?

6/11/2025

評論

 
《熱手效應》:當手感來臨,你能掌握並複製它嗎?
​
你曾經打過籃球或棒球嗎?
​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
某個瞬間,球感特別好,怎麼投怎麼進、怎麼打怎麼順,彷彿進入了一種無敵模式?
​
這種神奇的狀態,就是所謂的「熱手效應(Hot Hand Effect)」。
​
那麼,這種手感到底能不能科學化?是否能夠被訓練出來、延長時間,甚至複製再現?
​
我是閱讀人,今天與你分享《熱手效應》
​
手感,其實是一種可以培養的節奏與狀態
​
書中透過大量 NBA、商業、創作領域的案例分析,試圖解答一個重要問題:
​
我們是否能創造或延續「巔峰狀態」?
​
從運動場到舞台、從創作室到職場,「熱手」的概念其實無所不在。
​
以下是三個關鍵提醒,幫助你理解熱手效應如何產生、延續並被複製:
​
1.有效訓練 + 心理素質 = 熱手的可能性
​
熱手不是靠臨場吶喊就能激發。
​
你必須平時就進行計劃性訓練,包括:
​
高度專注的模擬訓練
正向自我對話
呼吸與意象引導
​
只有當技術已經內化、心理狀態穩定時,才有可能進入熱手狀態。
​
2.身心狀態是熱手的基礎條件
​
即便過去曾經有過出色表現,但若當下身體疲憊、心理壓力過大,也會大幅降低熱手發生的可能性,甚至增加失誤與風險。
​
3.熱手效應來自數據與模式的「再現性」
​
是否特定角度、位置出手表現更好?
​
是否與某個隊友搭配會產生更佳默契?
​
是否特定時間段容易進入心流?
​
透過回顧過往的表現數據,我們可以找出自己熱手的規律,讓這種高效狀態不只是偶發,而是有跡可循、有法可依。
​
.不只運動,「熱手效應」其實存在於每個領域!
​
你知道嗎?
​
史蒂芬・柯瑞靠熱手效應,成為NBA史上最偉大的三分球射手
​
美國創業家大衛・布斯,從商學院輟學生成為億萬富翁
​
莎士比亞曾在短短兩個月內,寫出三部經典劇作
​
不管是創作、演講、寫作、創業,甚至人生中的轉折關鍵——只要你找到自己的節奏,就有可能創造出連續成功的熱手狀態!
​
評論

《找不出病因,搞定迷走神經就好了》你可能不是生病,而是戴口罩戴太久了

6/9/2025

評論

 
【你可能不是生病,而是戴口罩戴太久了】
​
疫情期間,我們養成了「隨時戴口罩」的習慣,這雖然有效阻擋飛沫與病毒,降低生病機率,但你知道嗎?長時間戴口罩,其實也可能悄悄傷害了你的健康。
​
與大家分享這本書:《找不出病因,搞定迷走神經就好了》,它指出一個被忽略卻非常關鍵的健康提醒:過度依賴口罩,可能導致自律神經或迷走神經失衡。
​
為什麼口罩影響神經系統?
​
口罩雖能擋住病毒,卻同時降低了呼吸品質:
​
口罩會讓你無意識地轉為淺層呼吸,甚至變成用嘴呼吸。
​
長期如此,會影響迷走神經與自律神經的穩定。
​
你可能開始出現:疲倦、焦慮、睡不好、頭痛、慢性倦怠等「找不出病因」的症狀。
​
鼻子呼吸VS嘴巴呼吸,有什麼差別?
​
用鼻子呼吸的好處:
​
1.冷卻大腦、穩定情緒
​
就像車子的冷卻系統,鼻子呼吸能讓過熱的大腦降溫。
​
2.過濾病菌、濕潤空氣
​
鼻腔的黏膜能過濾空氣中的病毒與細菌,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
3.製造一氧化氮,提升血氧與血管彈性
​
鼻竇會自然產生一氧化氮,它能幫助血液更有效吸收氧氣、軟化血管,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都極有益處。
​
而用嘴巴呼吸會帶來的風險:
​
空氣未經鼻子過濾直接進入肺部,帶來更多病原。
​
缺乏濕潤與溫度調節,對呼吸系統造成負擔。
​
大腦長期無法「降溫」,更容易焦慮、疲勞。
​
該怎麼調整呼吸,讓神經回到平衡?
​
作者建議:
​
1.人多時戴口罩,人少時可適時取下,讓呼吸恢復自然節奏。
​
2.有意識地練習「鼻子深呼吸」,早上醒來、睡前、散步時都可以練習。
​
3.在安全的室外空間、開窗環境中,刻意練習深層呼吸,幫助迷走神經放鬆。
​
4.如果你有不明的疲倦、焦躁、心悸等問題,不妨先觀察自己的呼吸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
口罩保護你,也可能困住你
​
「你不是生病,而是缺氧。」
​
這句話乍聽誇張,但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正是事實。
​
現代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如果我們再透過不當的呼吸方式,使神經系統持續處於緊張狀態,那麼許多小病痛、情緒不穩、疲倦問題,根本不是藥可以解決的。
​
從今天開始,練習用鼻子深呼吸,讓呼吸,成為你身體與心靈最簡單卻最有效的療癒方式。
​
評論

《科學實證養卵聖經》養好卵,不僅是為了受孕,更是為了讓每一個生命的起點,都能充滿希望與健康。

6/3/2025

評論

 
很多人認為懷孕是一件很自然、很簡單的事情,但其實,要能夠順利懷孕並誕下健康寶寶,背後牽涉到非常多複雜且細緻的身體條件與健康因素。
​
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實用又充滿科學依據的書——《科學實證養卵聖經》。這本書揭開了懷孕背後的重要關鍵:卵子的健康與品質。
​
>為什麼懷孕不容易?
​
書中提到,其實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受精卵,在受精後根本無法順利成長成胚胎。很多人以為成功受孕,就代表會有寶寶出生,但事實上,許多看似順利的懷孕,在初期就會因為胚胎無法發展而流產。
​
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卵子的品質。
​
>什麼是卵子品質?為什麼這麼重要?
​
卵子的品質,指的是它在受精後是否具備持續發育為健康胚胎的能力。這不只是年齡會影響,還與卵子本身的DNA健康與染色體結構是否正常密切相關。
​
在受精那一刻開始,身體就會進入一種「篩選機制」,檢查胚胎是否健康。其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之一,就是導致唐氏症的「21號三染色體症」。這是因為卵子多附著了一條染色體,導致胚胎有三條21號染色體,而非正常的兩條。
​
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染色體異常率大幅上升,這也是高齡產婦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雖然身體會透過自然流產來排除不健康的胚胎,但這個過程並不完美,有些異常可能無法被即時察覺或排除。
​
除了年齡,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卵子品質?
​
除了自然老化,環境污染與生活習慣也是卵子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
塑化劑與環境荷爾蒙(如雙酚A)
​
生活壓力與熬夜
​
營養不均與缺乏運動
​
這些都可能干擾內分泌平衡,影響卵子的發育與染色體分裂的穩定性。
​
>如何提升卵子的健康與品質?
​
《科學實證養卵聖經》特別強調「黃金三個月」的重要性。意思是:女性要在計畫懷孕前的三個月,積極調養身體、優化卵子品質,因為卵子從初始發育到成熟約需90天。
​
書中提供許多實用的建議,包括:
​
飲食改善:多攝取抗氧化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莓果、堅果)
​
補充營養素:如葉酸、CoQ10、維生素D、Omega-3
​
避免塑化劑與環境毒素:使用玻璃、不含雙酚A的容器,減少外食與微波包裝食物
​
規律作息與減壓活動:瑜伽、冥想、溫和運動都有助於內分泌平衡
​
減少咖啡因與戒菸戒酒
​
>養卵,是為了守護生命的起點
​
若你或你身邊的人正計畫懷孕,不妨從了解與照顧卵子開始。懷孕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細緻而漫長的準備過程。
​
養好卵,不僅是為了受孕,更是為了讓每一個生命的起點,都能充滿希望與健康。
​

​
評論

《Ikigai 生之意義》釋放自己、建立連結、享受喜悅、活在當下

6/2/2025

評論

 
當我們提到日本的傳統文化時,相撲常常是第一個浮現的代表。
​
這項流傳千年的武術,不只是競技的展現,更蘊藏著深厚的生活哲學。
​
而在《Ikigai 生之意義》這本書中,作者巧妙地將相撲與 Ikigai 的五大支柱相連,揭示了其中蘊藏的生命智慧。
​
相撲如何體現 Ikigai 的五大支柱?
​
1. 從小處著手
相撲選手的訓練是日復一日、循序漸進的。他們講究的是基本動作的反覆練習,甚至連進場前的淨手儀式、腳步姿態都有著精密講究。這正是從小處紮根,把每件小事做到極致的體現。
​
2. 解放自我
在競技場上的相撲力士,要展現出的是一種大鳴大放的氣度。他們要勇敢地站上擂台,不掩飾、不壓抑,充分釋放自己的力量與意志。這不只是對對手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肯定。
​
3. 和諧與持續
相撲擁有複雜的禮儀與傳統,從服裝、場地到每一個步驟,都有它傳承的意義。這些傳統讓這項運動不斷延續,也讓力士們彼此建立起深厚的文化連結與敬意。
​
4. 些微的喜悅
不只是勝負,觀眾的歡呼、師長的鼓勵、隊友的支持,都能為相撲力士帶來莫大的快樂與動力。這些來自他人的微小回應,是持續前行的重要養分。
​
5. 活在當下
比賽一開始,選手的心必須回到當下,專注對手、掌握節奏。每一瞬間的反應、每一秒的平衡,都是對「當下」的極致鍛鍊。
​
Ikigai ——閱讀人的實踐
​
當我反思自己每天的生活時,發現其實我也正在實踐屬於我的 Ikigai:
​
從小處著手:每天閱讀一本書、寫下一段心得,是我自我修煉的方式。
​
解放自我:我不只是轉述書本,更加入自己的觀點與思考。這是我真實的聲音。
​
和諧與持續:我不斷與讀者互動、回應留言,建立一個溫暖持續的閱讀社群。
​
些微的喜悅:每一次按讚、每一句鼓勵、每一場直播的共鳴,都是我喜悅的來源。
​
活在當下:當我說書、寫字、與書相遇的時候,我是全然投入的。那是一種沒有雜念的沉浸。
​
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 Ikigai
​
也許你的工作不是在擂台上,也不是每天說書寫作,但你一樣能夠在生活的片段中,找到那個讓你每天起床、心跳微光的意義所在。
​
無論你是在寫程式、照顧孩子、煮一鍋湯、畫一幅畫,只要你願意從小處開始,釋放自己、建立連結、享受喜悅、活在當下——你就已經走在 Ikigai 的路上了。

​
評論

June 02nd, 2025

6/2/2025

評論

 
評論

《吃出青春抗老力:健康儲值從餐桌開始!》

6/1/2025

評論

 
你今天吃了什麼呢?
​
是簡單的三明治?一杯手搖飲?還是一份熱騰騰的家常飯?
​
「民以食為天」,每天三餐,我們都在用食物構築自己的健康地圖。
​
《吃出青春抗老力:健康儲值從餐桌開始!》。這本書由三位專業營養師聯合編寫,分別是吳映蓉/翁德志/李芷薇。其中,昨晚由文大保健營養系的副教授翁德志老師透過連線訪談與我們聊聊:如何真正吃出健康與青春?
訪談影片
​
餐桌:抗老的起點
​
翁德志老師一開場便點出核心觀念:「餐桌,是生活儀式的起點。」
​
家庭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它是親情的連結,是抒壓的出口,也是健康飲食實踐的場域。
​
他分享,根據研究,家裡每週至少一起吃一餐的孩子,肥胖率與飲食失衡的情況會顯著降低。可惜在外食與快節奏生活中,餐桌被我們漸漸遺忘。
​
從餐桌開始,不只是為了補充營養,更是為了喚回生活的節奏與自我照顧的意識。
​
飲食誤區:別讓「健康食物」成為負擔
​
你是否也曾一邊吃著號稱「健康」的即食燕麥,一邊安慰自己「今天很養生」?
​
翁老師提醒:食物沒有絕對的好壞,重點在於量與搭配。
​
以燕麥為例,它確實富含水溶性纖維,但若添加糖、吃過量,反而會導致血糖快速升高。同樣地,膳食纖維的攝取是台灣人普遍不足的項目,而這正是抗老化與腸道健康的關鍵。
​
「益生菌不是吃進去就有效,它需要一個好環境,這個環境就靠你給它『吃』的東西決定。」
​
三高飲食建議:從地中海飲食說起
​
針對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翁老師大力推薦「地中海飲食法」。
​
這種飲食強調大量蔬果、全穀、豆類與魚類,調味上使用天然香料(如迷迭香、百里香)取代過多鹽分。特別是在《吃出青春抗老力》一書中,作者們不僅提供飲食建議,還根據中式、西式、超商等場景設計出實用食譜,讓讀者可以「真的吃得到」。
​
他也一一解析:
​
高血壓:建議採用「得舒飲食」,以高鉀蔬果搭配低鈉調味,協助穩定血壓;
​
高血脂:豬油不一定壞,但請用在對的地方,油炸要減少,日常使用橄欖油涼拌更合適;
​
高血糖:白飯白麵非唯一選擇,試著用馬鈴薯、地瓜或鷹嘴豆取代。
​
補保健品還是吃原型食物?營養師這樣說
​
在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中,哪些是值得投資的?哪些其實是「智商稅」?
​
翁老師不諱言:「營養師也會吃保健品,但要知道為什麼吃、吃多少、怎麼吃。」
​
以下是他推薦的兩種值得關注的保健品成分:
​
維生素D:台灣人普遍缺乏,因為曬太陽時間不足。建議每天曬太陽20分鐘,若真的無法,可適量補充。
​
益生菌:對腸道健康、免疫功能與抗老皆有幫助。但請記得搭配益生元(例如膳食纖維)才能發揮效果。
​
他補充:「保健品不是萬靈丹,更不能取代三餐。吃對食物,比什麼都重要。」
​
你吃的每一口,都是在儲值你的青春
​
這場專訪讓我們明白,「吃」不只是營養學問題,更是一種生活選擇與身心投資。
​
每天的三餐,是我們最能掌握的自我照顧方式。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好好吃飯,為青春抗老力,打下穩固根基。
​
評論

《我想要獨自生活》喜歡,不等於必須擁有。

6/1/2025

評論

 
你喜歡一件東西,就一定得擁有它嗎?
​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點出了現代人常見的價值誤區。
​
我是閱讀人,今天想和你分享《我想要獨自生活》這本書中一個非常有趣、也很重要的提醒:「喜歡,不等於必須擁有。」
​
.喜歡≠擁有的義務
​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
「你那麼喜歡小孩,那怎麼不結婚生一個?」
​
「你那麼愛貓,怎麼不養一隻?」
​
「你那麼喜歡咖啡,是不是該自己種豆子了?」
​
這種邏輯,其實很荒謬對吧?
​
就像你喜歡水果,也不代表你就得變成農夫。
​
喜歡,是一種欣賞,一種感受,一種情緒流動,不等於你就必須承擔起責任與義務去佔有、控制、擁有它。
​
.別落入「情感勒索式建議」
​
很多人說話帶著隱藏的期待與標準,例如:
​
「你不結婚,是不是個性太差?」
​
「你那麼善良,應該要趕快找到對象啊。」
​
「你年紀也到了,再不結就來不及了。」
​
這些話,其實無意中把「喜歡」跟「人生決定」強行畫上等號。
​
但請記得——不是別人的話,就能定義你的生活。
​
.真正重要的是:讓生活充滿你喜歡的事物
​
你可以:
​
喜歡小孩,卻不選擇生育;
​
喜歡動物,卻不選擇飼養;
​
喜歡人際連結,卻不勉強進入婚姻。
​
因為生活的本質,不是完成別人的期待,而是找到讓你覺得舒服、自在、有意義的方式。
​
「喜歡是一種自由,不是責任。選擇是一種勇氣,不是義務。」
​
.不婚≠孤單,關係可以很多樣
​
如果你選擇不婚,你還是可以:
​
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生活夥伴關係;
​
與家人、好友建立穩固且有溫度的情感支持;
​
獨處時享受自由,共處時有深度連結。
​
婚姻從來不是幸福的保證書,幸福,是你活出自己認同與喜歡的樣子。
​
.人生,是你自己的劇本
​
當別人用一句「你應該……」的話語包裝期待時,你可以微笑回應,也可以溫柔拒絕。
​
最終要過日子的,是你自己;最了解自己需求與快樂方式的,也只有你自己。
​
所以別讓別人的建議變成內心的壓力,你可以喜歡很多東西,但只選擇擁有讓你真正自在的那一些。
​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評論

《享受蛻變》不要等到不能改變的時候,才想起曾經可以改變的自己。

5/31/2025

評論

 
有些時候,我們習慣了拖延,總覺得「沒關係,後面再做就好」、「忍一下就過去了」。
但你是否想過,這樣的拖延和漠視,可能會讓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
今天要與你分享的是郝哥的書《享受蛻變》中的一段真實故事,一個關於「不當回事」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
.「小毛病」拖久了,會變成大傷害
​
書中提到,郝哥的母親三年前不小心傷到腰。
​
一開始,她覺得:「沒什麼啦,忍一下就好。」
​
她選擇用「有一搭沒一搭」的方式進行自我療癒。
​
母親總說:「雖然有點痛,但還能過得去。」
​
這句話,變成了她對自己的安慰——也成了拖延的藉口。
​
但這種看似沒什麼的狀態,一拖就是三年。
​
三年後,她的腰已經明顯彎曲,身體像是鞠躬一樣傾斜了三十度。
​
直到有一天,下半身的神經痛讓她痛不欲生,被緊急送醫。
​
醫院檢查結果是:脊椎因長期彎曲,神經受到壓迫,必須立刻手術處理。
​
.「還過得去」,最容易讓人忽視變化
​
這件事讓作者深刻體悟:很多時候,問題不是突然變大,而是我們「每天都覺得還過得去」,才讓它悄悄惡化。
​
母親接受的是微創手術,不需要大幅開刀,恢復也較快。
​
但這場經驗終於讓她意識到:原來過得去的小痛,也可能在某天讓你徹底過不去。
​
.健身房的錢VS.醫院手術費:你怎麼選?
​
手術後,郝哥替母親算了一筆「人生成本帳」:
​
你覺得是花在健身房好?
​
還是花在醫院手術、復健,甚至請看護更划算?
​
這筆帳讓母親瞬間清醒。
​
於是,她在78歲那年,決定正式走進健身房,踏上增肌復健之旅。
​
.復健之路的開始,就是改變的起點
​
雖然她也會擔心:「會不會太晚了?會不會太久?」
​
但郝哥安慰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背痛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改善也不會是立竿見影。
​
於是,他們一起設下節奏,一步一步前進:飯總要一口一口吃,路總要一步一步走。
​
.別讓「還可以」變成「無法挽回」
​
這段故事讓我們明白:變化未必是突如其來,更多時候是日積月累。
​
越早察覺,越早應對,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
拖延不是緩衝,而是溫水煮青蛙。
​
與其拖著「還可以」,不如馬上行動。
​
不要讓「小病不治」變成「大病難醫」,不要讓「微小的不適」拖成「無法扭轉的惡化」。
​
所以,今天的你,也許也正告訴自己:
​
「這件事以後再做就好。」
​
「這點痛應該撐得過去。」
​
但別忘了——早一點處理,就是少一點痛苦。
​
這也是《享受蛻變》想提醒我們的:不要等到不能改變的時候,才想起曾經可以改變的自己。
評論
<<上一步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email protected]
統一編號:24936423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影音專題
  • 閱讀人生大學
    • 人生目標實踐課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學習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