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自己並非不擅長人際交往,但是當個領導者率領團隊卻是困難重重?那是因為身為領導者要面對的不只是每個成員的「個人心理」,其實還有「團隊心理」,我們先說明這一點。
你是否也經歷過下述的情境呢? 原本你對某一場足球賽興趣缺缺,但是去現場加油時,因為大家很熱烈,不知不覺也跟著很激動地聲援起來。原本你絕對不會去做的某件事,卻因為團隊裡每個人都去做,於是也跟著做了。 心理學上將這樣的現象稱為「群體心理」或「群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於十九世紀末所提出的觀點。勒龐指出,個人在進入群體之後會改變。也就是說,因生長環境或教育而形成的「個人特質」在群體中會被沖淡。個人特質消失以後,某種類似整個群體的「性格」將因應而生。 勒龐認為關鍵因素在於「數量」「傳染」「容易受暗示影響」。人的「數量」愈多,感情與想法就愈容易互相「傳染」,每個人的心情也都會變得一樣,而且群體特別「容易受暗示影響」,有如催眠。在同一個團隊裡,人的情緒會變得相同、想法會變得相似,原因正是出於這種群體心理的效應。個人特質消失、無法靠自己獨立判斷,所以變得容易被暗示影響、隨波逐流。 支持的理由不是出於合理,而是「崇拜」 另外,勒龐還提出了另一個令人心頭一震的說法:「群體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錯覺。」也就是說,對群體而言正確與否只是其次的問題。 無論是能夠確實提升業績數字的訣竅,還是能帶來成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物理學法則,其實都一樣。原本追求所謂「正確答案」的任務,必須靠自己動腦思索才行。但是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後,其思考能力就會切換為「節能模式」,甚至是「睡眠模式」,難以獨立思考。 但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卻又不得不工作,行動需要指標,因此,群體總是會追求富有領導魅力且強大的領導者。擁有強大魅力的領導,會用「只要這麼做,絕對會好」這麼一句簡單而淺顯易懂的話,讓人心生錯覺,誤以為「我只要照他說的做就行了」。 原本聰明的人卻聽信裝神弄鬼的「宗教團體的教祖」。 原本有常識的一般公民卻會為了「心懷危險政治思想的領導人」而瘋狂。 原本有良心的員工卻會因為社長一聲令下而讓「過期食品」出貨。 上述案例的背後,其實都是因為「群體心理」在作祟。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認為「群眾心理會影響工作成果」,可見這種現象對領導者而言絕非事不關己。 人一旦陷入群體心理就會喪失自我。這與史丹佛大學標榜人人自立、把持自我的領導力原則:「我們都是領導者」背道而馳。你身為領導者,請務必好好地領導自己的團隊,避免大家陷入群眾心理。 同時也必須記住,群眾心理是任何人類都存在的「弱點」。我們要確實明白這一點,然後採取「對策」。佛洛伊德曾說:「群眾心理是人類最古老的心理。」人類早從穴居時代就深受群體心理影響。也就是說,唯有理解群眾心理與個人心理,才能真正理解人心。而且,無法理解人心就無法驅使他人行動,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領導力。 萬事開頭難,中間難,結尾也難
越長大就越容易發現,很多態度真誠的話都是騙人的。 比如父母對你說「等你長大了就好了」,班導師對你說「等大學入學考結束了就好了」,前輩對你說「新工作適應幾天就好了」…… 結果你卻發現,長大了什麼都沒有變好。大學入學考結束了還有各種各樣的人生大考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排行榜,新工作適應了幾天馬上就會出現別的考驗。 單身的時候,朋友跟你說「等你遇見愛情就好了」;戀愛出現了小矛盾,閨密對你說「不行就分」;看到了喜歡的東西,朋友勸你「喜歡就買」。 結果你卻發現:不只是遇到愛情很難,相處也很難,白頭偕老更 難。 那些稍有不滿就輕易分手的人,最後往往都是單身至今;那些為了喜歡的東西而不顧後果的人,最後不得不用六位數的密碼保護兩位數的餘額。 說到底,長大是一個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五歲打的是五歲的妖怪,十八歲打的是十八歲的妖怪,五十歲打的是五十歲的妖怪…… 不管是哪個年紀,都會有對應這個年紀的麻煩;不管人生走到了哪一步,都有對應這一步的難關。只要你還活著,打怪升級的遊戲就不會有通關的一天。 別想跳過當前的難關,也別以為過了這一關就萬事如意,不會的。你只有打敗了眼前這個年紀的妖怪,才能在眼前這個年紀好過一點,也才有可能攢夠本事和經驗去對付下一個年紀的妖怪。 十八歲的人可能覺得五歲的妖怪沒什麼了不起的,因為他們只記得那時候不用考試,沒有壓力,但別忘了,當你只有五歲時,算術、畫畫、早起、跟大人打招呼……哪一個不是大難題? 五十歲的人會覺得十八歲的妖怪不值一提,他們只記得那時候的生活滿是激情、敢愛敢恨。但也別忘了,當你正處十八歲時,考試、交朋友、談戀愛、長相、前途……哪一個不是大難關? 最尷尬的是,有的人十八歲了還打不過五歲大的妖怪,所以就算是年近三十,依然是「得不到就哭,輸了就鬧」的小孩子模樣。 我的書桌上一直擺著一張合照,那是和老吳高空彈跳之後的留念合影。 照片背面有一句話,也是老吳寫給我的:「任何好事都不會輕易發 生。」 這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我下定決心要以寫字為生。我熬了很多夜,寫了很多稿子,也投了很多家出版社,可根本就沒有人理。每次打開電腦看著幾十萬字靜悄悄地躺在螢幕裡,就像是每天開門都能看到幾十個上門要債的債主。 我的一腔熱血慢慢成了紅色的冰沙。可當我把焦慮、苦悶、迷茫、憤慨一股腦地說給老吳聽時,他一句寬心的話都沒說,而是直接拽著我來玩高空彈跳。 記得當時排了很長的隊伍才到了售票處。 老吳問售票人員:「多少錢一次?」 對方回答:「帶繩的一百八十元人民幣,不帶繩的免費。」 老吳趴在窗口上笑,說道:「兩張,帶繩的。」 我根本就笑不出來,我對這種自虐的遊戲一點不感興趣(準確說是我不敢跳)。在距離跳台二十公尺的地方,我的心跳聲就變成了密集的鼓點;在距離跳台兩公尺的地方,我整個人都凌亂了,當時心裡的困惑是:「我是誰?這是哪兒?來這裡幹什麼?」 等到工作人員給我穿戴安全繩的那一刻,我的身體和大腦都已經接近失靈的狀態,大腦只能發出「拜託你們認真點,把我當條人命看!」的求生信號。 結果是,在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個「喪心病狂」的工作人員把我推了下去。 我根本來不及恨他,只覺得我的腦袋快要炸了,心臟快要停了。我竭力繃緊身體,可根本就對抗不了地心引力,我努力地張大嘴巴,可根本就喊不出來。除了忍受耳邊呼哧呼哧的風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裝出慷慨赴義的神情。 看著我失魂落魄地著地之後,老吳一臉滿足地攙著我去拍了合照。然後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不會忘的話,我甚至還記得他當時的語速很慢,感覺聽完這句話的時間夠我燒開一壺水。 他說:「生活就像是高空彈跳。從做出決定,到縱身一躍,再到自由落體,每一步都很難,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耐心,但自始至終你都很確定,死不了的。」 對於「第二次成年」的你而言,現實殘酷得像是一場屠殺。 它會將你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想像、諸多期待、無限的好奇、善意、熱情和真心,逐一「處決」。 然後,你會慢慢發現,喜歡的作家去世了,最親近的人變老了,熱捧的球星退役了,看過的動畫片停止更新了,喜愛的明星不再表演 了…… 你還會發現,樓上的小屁孩不會因為你熬了三天夜就停止摔東西,鄰座的情侶不會因為你很沮喪就停止開懷大笑,同寢室的某某不會因為你想早睡而安靜下來…… 概括起來說就是,每逢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跌入谷底的時候,就會有人及時地送來一把鐵鍬! 然而,你又不得不承認:現實雖不美好,但並不意味著「不好」。你在時光的河裡浮沉,在人海裡晃蕩,總還是能夠打撈到一些足以照亮生活的美好瞬間。 比如,你因為那個去世的作家的某句話而開啟了全新的人生;你因為親人的變老而越發強大;你因為那個退役的球星知道了什麼叫忠誠;你因為那個終結的動畫片知道了為什麼要善良;你因為那個不再表演的明星知道了什麼是教養…… 又比如,你寒窗苦讀十多年終於拿到了某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鏖戰數日攻下了一道工作上的難關;你獨自生活了很多年終於遇見了一個知心伴侶…… 你比誰都清楚,練習答題並不輕鬆,熬夜一點都不酷,孤單也不值得羨慕,但你比誰都明白,這些雖不美好,但是值得;結局雖然照舊是「很少能贏」,但有時也會。 所以,不要止步於說「萬事開頭難」,而是要明白「中間難,結尾也難」。 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不會被接踵而來的新問題打亂陣腳,而是在對這個世界翻完白眼之後,可以俏皮地吐吐舌頭! 也不要用「好事多磨」來安慰自己,而是要清醒地明白,不好的事情照樣多磨。 讚美會變質,成了處罰
嚴格說來,行動主義心理學者主張不能將餵食、錢、稱讚等規範為增強物,因為要確認何種刺激是何種增強物,就必須確認該刺激的結果是否會增加特定行動才行。 事實上,依據不同的刺激,就算不會為特定行動帶來影響,有時也可能會減少某種行動,此時,這種刺激就不能稱為增強物。因此重要的不是刺激的屬性,而是給予刺激的時候,會不會增加或是減少行動。舉例來說,一位高中生在上學的路上會撿拾衛生紙,一週大約撿拾5次左右,而這個行為獲得老師的稱讚。 「你是個好學生,會撿拾路上掉落的衛生紙,做得好!」 之後,老師持續稱讚該名學生數次,該名學生因為被稱讚,所以撿拾衛生紙的行為增加為一週6次以上的話,該稱讚就是增強物,因為稱讚讓學生願意撿拾衛生紙。 但如果稱讚沒有讓撿拾衛生紙的行動增加,就不將稱讚視為增強物,加上若受到稱讚之後,反而讓撿拾衛生紙的行動減少成一週4次的話,此時稱讚就不是增強物,而變成處罰(Punishment)。 若說是處罰的話,多數會認為是體罰,但這兩者不一樣。體罰是責打,會讓身體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但行動主義所說的處罰,是刺激會導致行動的頻率降低。 若稱讚不是增強物,而是變成處罰這句話,可能難以理解,這是因為多數人都覺得稱讚對任何人都很有用。但是不同的情況之下,稱讚可能會造成不愉快、或是負面的感受。當學生非常討厭老師時,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也就是當自己撿拾衛生紙的時候,老師就稱讚的話,該學生可能會這樣想: 「什麼啊!他幹嘛稱讚我?讓我心情好差,該不會是一直在觀察我有沒有撿衛生紙?真討厭!」 當然,我們不會知道學生究竟在想什麼,以行動主義的立場來說,重視的是肉眼看得到的行動,背後的想法不重要,所以當稱讚造成行動減少時,該稱讚就是處罰。笑容與微笑也會因為不同情況,而成為增強物或是成為處罰,雖然多數人都認為笑容與微笑是社會型增強物。舉例來說,若跟朋友開玩笑時,朋友會笑,而往後再次開玩笑的話,朋友的笑容就是社會型增強物。但若有一天,聽到朋友跟其他朋友這樣說: 「我說那個人啊!真的以為自己很有趣。一開始覺得無言,但怕他難堪,所以陪笑了幾次,居然還一直那樣開玩笑,根本就不好笑。真的是很無趣的傢伙!煩死人了!」 這樣一來,當那位朋友越笑就越不會說玩笑話,但只有開玩笑會那樣嗎?可能連話都會減少。如果反覆出現這種經驗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會漸漸不願意在人前說話,這一情況下,笑容跟微笑就會變成處罰。 除了有原本以為是增強物,卻變成是處罰的情況之外,也會有原本認為是處罰,卻變成增強物的情況,最具代表的就是批判、酸言酸語、指責、忠告等嘮叨的話。許多人都會將批判與酸言酸語當成處罰,不過對某些人來說,則認為是增強物。 所以重要的不是刺激的屬性,可能是刺激帶來的結果,也就是即使給予好的東西,但結果造成某樣行動減少的話,還是屬於處罰;就算是給予壞的東西,卻增加某樣行動的話,就是屬於增強物。因此行動主義者不使用獎勵(Reward)這個字,因為獎勵本身就是強調刺激的屬性。 如同上述,稱讚不見得是強化正向行為的萬靈丹,所以也無法如此肯定的導出「稱讚最終是不會背叛」的話。依據情況不同,稱讚可能會減少正面的行動。雖然稱讚確實會增加正向的行動,應該要多稱讚,但若與預料不同反而讓正向的行動減少的話,就可能變成處罰,所以必須停止。因為此時的稱讚,已經與原本設想的不同,帶來負面效果。 在我國小4年級時,就有過因為被稱讚而難過的經驗。那年中秋祭祖的前一晚,我們提早到大伯父家,跟堂哥玩耍的時候,大伯母吩咐我們去買一些中秋節慶食物的材料,於是我與堂哥一起去商店。 堂哥說我年紀比較小,要我提著裝滿食材的袋子。對國小的我來說,那袋子很重,堂哥比我高、比我壯,力氣肯定比我大,可是我想我身為弟弟,應該要提才對。越接近大伯父家提袋越重,但想到等等可以聽到大伯母的稱讚,就覺得心情好。那時候的大伯母,是位不吝惜給予讚美的長輩,而大伯母的稱讚,總會給我許多正面能量。可是當快走到大伯父家的時候,堂哥突然這樣說: 「賢植啊!很重對吧?給我拿吧!」 堂哥突如其來的關懷態度讓我亂了陣腳,因為依照堂哥的個性不會親切對待、關懷他人。雖然他很風趣,但也很愛捉弄弟弟妹妹們。當堂哥說要提那袋東西時,我沒有多想就交給他,畢竟堂哥主動說要提。當時的我還太小,無法馬上看出堂哥的詭計,只覺得那袋食材很重、很感謝堂哥願意幫忙。 當堂哥接過那一袋東西走回家之後,就遞給大伯母,可沒想到大伯母居然稱讚提著這麼重的袋子回家的堂哥: 「你提著這麼重的袋子回來,真是辛苦了!果真是有哥哥的樣子,真乖。」 那時我才領悟了堂哥的詭計,讓我覺得很委屈!當場就想揭發堂哥的惡行,而受到稱讚的堂哥滿臉歡喜的看了我一眼,發現我的臉色不對之後,馬上帶我到外面去。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有多委屈,以至於到30年後的今天都還記得,就知道是多麼深刻的記憶。 稱讚總是以這樣的方式,聚焦在結果而非過程,不論我多麼用功念書,成績不好的話就難以被稱讚,平時不認真念書,只要成績這個結果好,周圍的讚美聲就會源源不絕,讓結果與成果自然而然的蓋過過程,準備的過程就被忽視。所以會認為不論用什麼方式,只要結果好,就夠了,而這就容易導致不當行為、非法行為、或是投機取巧。 孩子們為了獲得大人們的讚美,會說謊、騙朋友,或是造成朋友的困擾,是因為他們知道只看結果,只要結果好就會獲得稱讚這個事實,這不只會發生在小孩的身上。結果導向的社會,也會出現不當腐敗的情況,這種導向會讓實力被忽略,讓擅長小聰明的人出線,這就是稱讚所帶來的與期待完全相反的反效果。 從稱讚結果轉為稱讚過程 在《稱讚讓鯨魚心花怒放的跳舞》一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書裡傳遞了一個很棒的訊息,那就是「不要稱讚結果、要稱讚過程」。 事實上讓虎鯨跳舞的原理不是稱讚過程,而是稱讚結果,也就是說虎鯨不論過程有多正確,只要沒有做出訓練師要求的結果,就沒有食物吃;不論過程如何,只要做到訓練師想要的成果,就會有食物吃,所以虎鯨為了食物,會勉強自己跳舞,但若突然稱讚過程的話呢? 稱讚過程這一說法,與整體脈絡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可能會令人手足無措,卻又耳目一新,因為是稱讚過程而不是結果的這件事,本身就是個不會讓人陷入反效果的方法。 那麼所謂稱讚過程又是什麼意思呢?具體說來,又該稱讚什麼?我是透過我的父親,才理解到稱讚過程比稱讚結果還重要。 進入國小之後第一次拿到(成績)通知單的那天,所謂通知單,是依據學校所有考試的名次與等級(秀優美良可,韓國到高中為止的等級評價方式),以及導師的指導紀錄。回到家之後拿給母親看,但母親沒有說很棒、也沒有說很糟糕,只說:「晚上父親回來之後給父親看。」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母親的這句話深感不安,因為我不知道父親看到這份通知單之後會說些什麼,如果說母親是會適時稱讚的話,那麼父親的反應向來是無法預測的,但母親卻沒有任何反應。 晚上父親回到家,一同用完晚餐之後,母親將我的通知單拿給父親看,我很緊張的坐在父親前面,父親翻閱了我的通知單之後問: 「賢植啊!這一個學期以來,你有盡全力嗎?」 我沒有想過父親會這樣問,我以為父親不是會說「很棒」就是會說「很糟糕」。父親這不尋常的問題讓我無法掌握他的想法,我不知道盡力是什麼意思,但好像還是要回答,所以我想了一下,總覺得自己並沒有盡全力。 「沒有,我好像沒有盡全力。」 「我希望你是一位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盡全力去完成的人。如果你在班上吊車尾,只要盡全力,仍然值得獲得稱讚;反之,你就算是第1名,但沒有盡全力的話,那我就會生氣。因為過程比結果重要,知道嗎?你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縱然當時我不懂父親那段話的正確意義,卻總覺得跟我想的不太一樣。之後父親每回看我的通知單時,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有沒有盡全力」就內化成我每回都會問自己的問題,所以不論任何情況,我都會盡力做到最好。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有沒有盡全力,至於成績或是結果、他人的評價都不是重點。 父母親從來沒有因為成績責罵過我。高中時,我因為處於徬徨階段而使得成績一路狂跌,他們沒有說半句話只是默默等待著,也讓我真正的感受到過程更勝於肉眼馬上能看見的成果。 身為作者出書、或是身為心理學者講課,或是在家中身為爸爸、丈夫的角色時,不論我做什麼,都會先反問自己是否盡全力了。 身為作者,全心全意的寫書,若能成為暢銷書籍,會非常開心,而就算沒能成為暢銷書籍,但我盡心盡力的完成這部作品,所以我也會很開心、滿足。 授課也是一樣,授課評價好當然是再好不過,不過最重要的是是否充分準備,授課內容是否有全力完成。 我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依然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若我盡力而為,全心全意的對待妻子與兩個兒子的話,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這樣的成果不是我一個人努力就可以獲得的,要跟他人相比或是比他人運氣好,可是過程不一樣,只要我盡心盡力就夠了。若要問我重視結果與重視過程的人中,誰會表現的更好,我一定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猶太人三長處:正向、厚臉皮、正向厚臉皮
讓我們設想以下這三種狀況,或許你會發現這些事你全都碰過。 狀況一: 你來到自己專業領域內的大會,或是商業活動。你被公司派來,或是自己主動前來。你對自己設下的主要目標之一(如果費用是自己出的話,當然更不能空手而回),就是拓展人脈。也就是說,你要盡量多認識一些人,並找出潛在的顧客或事業夥伴。 但現實是: 你大部分時間都站在場邊或咖啡攤附近,整天坐在講堂的同一個座位上,談話對象是跟你一起來的人,或你已經認識的人。 狀況二: 你正在跟顧客談生意。顧客非常投入其中,搞不好這次會面還是他安排的。你熱情洋溢的介紹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希望這次會面就談成生意。 但現實是: 談到一半,顧客說了這類的話:「對我來說太貴了」、「我沒興趣」、「我之後再回覆你」、「好吧,再聯絡」,讓這次的會面整個洩氣。 會談結束,你有苦說不出,顯然生意沒談成。於是你自問:「到底是怎麼了?我哪裡做錯了嗎?」 狀況三: 你在一群聽眾面前演講,分享你專業領域內的寶貴內容。有些聽眾非常投入,而當你講完之後,你想提供他們一些額外的活動,例如諮詢、研討會、購買你的產品與服務,或交換聯絡方式。 但現實是: 到了最後一刻,你擔心自己假如向聽眾兜售商品,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所以你沒有鼓勵聽眾採取行動。 你離開講堂,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顯著的成果與後續發展。 這三個狀況有什麼共同點? 1. 這三個狀況中,你都沒有完全理解它們的潛力──無論是個人還是事業層次──結果就是你沒得到任何成果。 2. 這三個狀況中,你都立刻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找藉口說服自己為什麼不採取不同的行動(而不是說服對方)。 3. 你沒有鼓勵任何人行動! 如果你想要推銷東西,你就要驅策自己,真心提供這些東西。你要知道,這件事沒有人會幫你!(而且你自己的個人特色、產品與服務內容,也沒有人比你更清楚。) 小孩子才賭氣,成年人解決問題
幾個朋友聚會時聊到這樣的一個話題:你覺得什麼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有個女孩說,她是從公司的實習生身上學到的這一課。她們兩個一起出差到另一個城市見客戶,到了會場才知道客戶公司的線路出了問題,會議室裡的投影機成了擺設。客戶把一肚子的氣統統出到了兩個小姑娘的頭上,埋怨她們沒有準備紙張的資料,白跑一趟還浪費大家的時間。 她脾氣本來就衝,熬了好幾個晚上做的PPT就這麼無端被否決,腦子一熱就準備跳起來跟客戶爭辯,那個柔柔弱弱的實習生卻搶先開了口。那小姑娘本就是南方人,吳儂軟語(按:形容人說話聲音柔美細膩)一口一個老總一口一個前輩,又是賠笑又是道歉,好說歹說,竟也說服了客戶給她們一個展示的機會。 然後她用了10分鐘,在白板上徒手畫出了整個策劃案,從資料來源到同比環比(按:同比是指與上一個期間的比較,環比則是本期與上期比較)分析,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客戶的神情從輕視慢慢變得鄭重,最後她們居然也成功的拿下了第二年的合約。 「蠻吃驚的,感覺自己被一個95年的小孩秒殺了。 「不是因為她記憶力比我好,也不是因為她對這個專案比我上心(按:記在心上)。而是她明明有幾把刷子,居然還能這麼放得下面子。明明不是她的錯,卻背鍋背得坦然又平靜。 「是她讓我發現,發脾氣是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只有小孩子才賭氣,而成年人解決問題。」最後她說。 我很喜歡作家黃佟佟評價主持人馬東的那段話: 他是一個身段柔軟的人,在任何一個容器裡,都可以盛滿這個容器。 人對自己最好的認知就是先把自己放下,攜帶著巨型的自我不利於前行,走路都難,何況轉身。一次一次把自我放下,這才能短衣服小打扮、身輕如燕、挪騰自如,到達自由境界,這是一種代價更小、成本更低的方式。人生本來就短,用一種高成本的方式前行,不值得。 但人常常如此,越是年輕,越是一無所有時,往往越執著於身段和面子。以為只要死不認錯就能保護脆弱的自尊,以為低個頭道個歉就是對自己人格的貶低,只有處處要強,才能顯得有志氣。 認識一個蠻有才華的男生,開始時做得順風順水、春風得意,很快就成了部門的明星員工,但凡公司高階主管出席的報告會,PPT裡總少不了他的創意,就當我們都認為他可以實現兩年跳三級,完成職場的第一步飛躍時,他卻黯然辭職了。 並不是為了多大的一件事,而是因為在一次內部的月度會議上,他提交的報告裡少了一個資料,使得部門的副總監提出了質疑。眾目睽睽之下,他被問得下不了臺,已經到了嘴邊的一句:「對不起,是我沒注意。」硬生生變成了:「這個本來就不是關鍵KPI,就算不看也沒多大關係。」而副總監又是較真的性格,兩人竟你來我往的在會議上爭執了起來。 就是從那天起,他開始清楚的感覺到自己正在被逐漸邊緣化,見不到重要的客戶,拿不到關鍵的資源,就連之前手上的幾個大專案也被安插了副手,他一怒之下選擇了裸辭。 我在一次聚會上遇到他時,他正臉紅脖子粗跟一個試圖勸他的朋友較勁:「常在河邊走誰能不溼鞋?誰沒出錯時?論業績我也算數一數二,他憑什麼一點面子都不給我,當著那麼多人把我當孫子訓?」 勸他的人見狀搖搖頭走開,而他依然不依不饒的數落著副總監的「罪狀」。蠻難過的,看著他親手把自己的錦繡前程撕得粉碎,好像在疾風暴雨裡不肯彎腰的一棵小樹,被一道閃電攔腰劈斷。 是的,他的優秀大家有目共睹,但在任何一個已成規模的公司裡,也並沒有誰,是真的完全不可代替。在人生這場試煉中,只靠才華是不夠的,你還得耐得住批評、受得住委屈。有一句話這樣說,成功有三要素:一是堅持,二是不要臉,三是堅持不要臉。堅持每一天都讓自己的手段更硬、方法更多,但也學會將身段放低,變得更加謙卑和柔軟。 這本是成長最快的兩個互補的車輪,但很多人卻把它們完全對立起來,認為只有端起架子、做足面子才能證明自己的優秀。這樣的人往往起步很好,但隨著年齡漸長,自我意識日復一日的膨脹,而能力卻因為閉門造車而止步不前,逐漸被自負裹挾,與現實脫軌,成為一個既狹隘又偏激的面子至上主義者。 人天性自戀,練習把身段放低,是一場艱苦的修行。被史學家評為「外儒內聖」的曾國藩,一直以其包容、低調的人格魅力被視為待人處事的典範,但他在30歲之前,其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刺頭」(按:喻難纏的不易對付的人)。他憤世嫉俗又態度強硬,剛開始帶兵辦團練時,因為看不慣湖南官場的老舊官僚作風幾乎得罪了所有同僚,與綠營軍更是矛盾重重,甚至與之發生火拼。 軍事上有太平天國之困,官場上又處處被排擠,正在最艱難的時刻,他父親又離世,曾國藩必須回家給父親守孝,回想起這幾年的遭遇,他心灰意冷,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明明不遺餘力,卻偏事事掣肘,明明一腔熱血,卻偏處處碰壁。而改變他後半生的,是他讀懂《道德經》裡的一句話: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一個人想要做出成績,只靠單打獨鬥是不夠的,必須要放低身段才能獲得他人的助力,以成就自己的抱負。這不是厚黑,也不是認輸,放低身段,只是為了更好的達到目的。正是想通了這一點,曾國藩復出後,一改過去鋒芒畢露的作風,努力包容之前自己看不慣的官場寄生蟲,設身處地的體諒他們的難處。跟人發生衝突時,也不復從前的固執和強硬。 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眾多同僚的支援,從一個可有可無的中級官吏一躍成為史學家口中的「半個聖人」。人生不是單行道,而手段不僅有對錯之分,還有性價比的高低之別。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是真正的成熟。與其較勁,不如借力。 好女孩,不曖昧
愛情就像高手過招,誰先動心,誰就滿盤皆輸。 曖昧就是賤人過招,誰還動心,誰就至賤無敵。 不得不承認,女人活得太理智了,也就意味著不怎麼可愛了。 就拿我自己來說,在我人生第二個本命年的時候,還熱衷於跟姊妹淘一起談愛情、聊男人,誰喜歡了誰,誰暗戀了誰,誰愛而不得,誰為情所困。 而到我第三個本命年的時候,誰再沒日沒夜地拖著我聊這個,我準罵人。 於是,莉莉就被我罵了。 過完年之後的半年裡,這位小姐每回找我都沒別的事,所有主題都圍繞著她春節期間回老家參加校友聚會時,重遇了曾經的大學學長──當年的金融系才子、校宣傳部部長、讓她小鹿亂撞的白馬王子。 果然是萬惡的同學會,拆散一對是一對。我在心裡暗暗罵著。 當她第五次以標準花痴神情坐在我對面,剛一開口,「姊,你知道嗎?我……」 我立馬讓她打住,直接把話接過來,「你的××學長,現居上海,年齡三十一歲,年薪上百萬,外商銀行主管,沉穩英俊、帥氣多金,魅力更勝當年。這兩個多月,他每天在微信上向你道早安,半夜給你去年發的朋友圈貼文點讚。情人節那天,給你發了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迷離表情,so,你心裡開始翻湧〈聽說愛情回來過〉以及〈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呵呵,可惜,他結婚三年,兒子一歲半。」 她撲閃著濃密的韓式睫毛,「呃,你都知道啊?」 我在心裡呸她:你都跟我說四遍了,我還沒整明白簡直弱智啊。 我問:「他大概還跟你說過,他現在並不幸福,結婚是家裡的安排,他老婆一點也不懂他吧?」 她驚訝,「你怎麼知道的!」 還用問?自古套路得人心。我要是男人,撩你們這種妹,每撩必中。 我對她一點都沒好氣,「你有那些閒工夫跟他微信傳情,想過你今年的職業發展規劃嗎?你們公司今年挖了一個外商跳槽來的HR(人資)經理,要進行績效考核了,你文憑夠硬嗎?資歷夠足嗎?專業夠精嗎?績效考核一執行,能拿多少獎金?青島房價現在漲幅多少了?你的首付還差幾個零?」 她鄙夷地撇嘴,「唉,你現在真俗,以前你是多浪漫的一個人啊!」 沒錯。我當年也跟莉莉一樣,看著瓊瑤式腦殘偶像劇長大,裡面的主角一天到晚什麼事也不做,專業談戀愛。不用工作不用賺錢不用養全家,只負責你儂我儂哭哭笑笑地詮釋劇情。 但風花雪月不能當飯吃啊。 像莉莉這樣二十八歲的單身女子,浪漫愛情的幻想斷不了,偶像劇的遺毒除不掉,校友會上驚鴻一瞥,當年暗戀過的歐巴學長,結婚了,當爸爸了,升職了,有錢了,更有男人味了。留了電話掃了微信,曲終人散到家後,收到他的關切訊息:「回去了嗎?今晚喝這麼多酒沒事吧?有點擔心你。」 小女孩那顆粉紅少女心,怦怦就淪陷了。 什麼樣的人,特別熱衷於辦同學會、校友會、同鄉會? 窮鬼、窩囊廢是不來這種場合晃蕩的。通常都是事業小有成就的男人。 他們要像開屏孔雀一樣,把最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示出來。莉莉的這位學長,為了這場吹牛大會精心準備、衣著考究、備好名片、練習演講稿,胸有成竹地拉來一幫昔日校友同窗,互相展示身分,區分階層,順便一舉兩得──撩一撩你這樣當年深深迷戀過他的小學妹。 一場正常愛情的序曲,兩個人尚未挑明、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似有似無、患得患失的滋味最撩人。但顯然,他已經結婚了,深知自己失去了正常戀愛的資格。 但莉莉還單身啊,當年的黃毛丫頭出落成楚楚動人的女人,破繭成蝶,青春逼人。男人都有一種迷之自信:你當年喜歡過他,至今仍然未嫁,必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他的結論就是──你為他單身至今。於是他意淫出無限可能。而偏偏,他一撩,有人就上鉤了。 我問莉莉,「你打算怎麼著?人家已經有家有口了,你清清白白的一個女人總不能當小三吧?」 她斬釘截鐵,「當然不能。不過,他這麼關心我,我真的很感動。造化弄人,他說如果早兩年相遇,他一定會認真追我,他說,他會像一個哥哥那樣喜歡我,會在心裡給我留一個特別的位置,只屬於我。」 呵呵,如果讓我一直冷笑下去,我想我能笑出腹肌。這個時候說「如果」,是扯淡的廢話。你只比他低兩屆,若他真想回來找你,無須費太多力氣就能打聽到你畢業後的去處。像哥哥那樣喜歡你?你應該馬上給他聽一首孟庭葦的〈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 其實不只莉莉,許多年輕女孩都接到過已婚男人的曖昧暗示。 曖昧有兩大好處:第一成本低,第二責任輕。 他只需要付出一點點時間成本,發個曖昧不清的表情,配幾行溫情脈脈滿含關心的字句,在你平靜的湖心投下漣漪。他也不必承擔實質性責任,風險等級極低。 他步步試探,句句撩騷,若你大膽開放,便發展成免費炮友,你情我願互不虧欠,分文不花盡享魚水之歡。若你傳統保守,未動身,先動心,情海深陷,他拍拍屁股全身而退:我只把你當妹妹,你可千萬別誤會。 說白了,他只敢撩你這種很傻很天真的妹子,絕不敢惹那些精明勢利的熟女。 聽我分析完,莉莉問:「那,我要把他封鎖嗎?」 不用。你說兩句話就能讓他主動消失了:一、說你要創業,讓他用銀行關係幫你貸出一千萬。二、說你要結婚,馬上辭職去上海投奔他,如果他愛你就離婚娶你。 這妹子天真地問:「萬一他真同意了呢?我既沒打算創業,也沒打算讓他離婚啊!」 放一萬個心吧。就以你們這種關係,就憑你在他心裡的定位,第一句先把他嚇尿了,第二句直接把他嚇跑了。 古龍曾說:愛情就像高手過招,誰先動心,誰就滿盤皆輸。 替換一下:曖昧就是賤人過招,誰還動心,誰就至賤無敵。 好女孩,永遠別去玩曖昧。 你的人生永遠有更要緊的兩件事:努力賺錢,認真變美。然後,正大光明、坦坦蕩蕩地去談一場愛情,跟那個配得上你粉面朱唇玲瓏心的人。 那些只想和你曖昧的人,直接讓他滾。 【愛情的色彩】
每一場愛情「競賽」都是獨一無二的,會印上它自己獨特的顏色。儘管有無數的經驗和一無可取的累累傷疤,但是到最後,這些都不會給我們太多教訓。所以,我們小小的一顆心,也就能適應各種可能性。愛情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多采多姿,在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色彩。到了五十歲,已經領略過陰霾雨天,也經歷過彩虹燦爛的日子,我們很快就能明白一切,猶如以沾濕的食指伸向天空測試,就知道溫度合不合適,風向是否逆風或正在轉向;或者我們心靈的小刷筆,是否將浸在與激情同義詞的活潑鮮豔色彩中,是否將沉浸在漫長隧道的闇暗無光裡,或是最後連結到跑道切換錯誤的岔路歧途。 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是否已知道如何處理應付了?既然我們知道了規則,現在,我們能否把事件理解得更透徹完善一些?如何面對陷阱?單調、背叛、改變的慾望? 解決的辦法是,去找到對的那個人。 在對的時間點。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愛情。有一種愛情,是和解的,或是為了在人生漫長旅途中相互扶持陪伴,不即不離的舒適愛情;有形影不離的愛情,具入侵性而令人感到疲憊;還有侵略性不夠但也同樣使人疲累的柏拉圖式愛情;只依賴於神經質般精神官能症的戰鬥型與強迫性的愛;只愛撫了驕傲,卻冷漠無情、無動於衷的愛情;蹂躪那些要求更多之人的有毒之愛;對減肥有效,火熱激情的愛;有共同興趣的愛情,則有助於積累退休積分;用以報復童年所受創傷的毀滅性愛情;讓我們想起昔日過錯的懷舊之愛;以賀爾蒙、玩樂花心為癖好取向,和以價格換取的性趣慾望之愛;透過將慾望保持在一個距離外來造句的書信之愛;悲傷的愛;同性戀的愛;過了一定年齡就碰得少了的一夜情之愛;為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失蹤者所保留的「永遠的」愛;初期的愛情,使人變得美麗、使人和好為善;末期的愛情,使人痛苦、使人受傷;遠距離戀愛;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愛;瘋狂如癡的愛;甜蜜蜜的愛。總而言之,愛情不只一種,而是有無數種的愛情型態。 去哪裡找到對的人?誰的店裡有賣這個? 在我最悲觀的時刻,我曾計算過以下這些狀況︰如果,我們從有可能結婚的小池子裡,剔除已婚男人,刪去已和年輕女性重建生活的已婚男人,不計算喜歡男人的男人,以及離婚後、對愛情明確感到寒心而將熱情冰凍起來的人,還有被宗教奪走的人,和今後只愛母親的人,再也無能為力但依然深愛不渝、而對方卻毫不知情的人。計算到最後,結果是──跨性別、變性人或基因改造的人──扣除掉這些人,到底還剩下多少能提供給不錯又單身的五十歲的大齡女子呢?不然,面對候補嚴重不足、稀有性的現象,難道我們應該把他們從別人那裡搶過來嗎?還是,期待他們分手?尋求宗教慰藉?或是更應該學習的,孤獨? 【新年前夕】 十二月三十一日,這一天提醒了人們單身生活的不美好及痛苦的一面。妳已經同意要去參加一場聚會,而裡頭妳一個人也不認識。每個擁有一百二十公分長腿的女人們都彷彿是炸彈,當妳和這枚炸彈在電梯擦身而過時,妳告訴自己,一開始妳就出師不利了。這個女孩很迷人可愛,從交談的兩句話裡,妳已經明白,她的皮包裡放了一罐她親手調製的野禽塗抹醬。那是她從個人的城堡親自打獵捕獲的小獵物,烹調後製作而成的抹醬。如果有一個不錯的單身男子在她附近徘徊,贏的人就是她了。只要她再跟上歐洲冠軍聯賽的話題,那麼,妳就註定面臨尷尬的處境了。 不過,會擊潰妳、導致妳一蹶不振的大絕招,其實是午夜前那個倒數計時的時刻。就在那個時空,妳深刻意識到,自己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五,四,三,二,一。 新年快樂! 一對對情侶相擁親吻,為彼此獻上一年最美好的祝福。這短短的幾分鐘,是最難捱、最令人害怕的一刻。妳佇立在當下,手臂下垂,搖晃在空蕩蕩之中,恨不得立刻鑽進地板底下、以後再也不要出門的思緒一直縈繞,盤旋不去。這一年開始得好糟糕。妳觀察到那位自由自在跳舞的城堡主,炸彈女孩,火辣勻稱的身材,裹在緊身裙的寬版腰帶裡,顯出她曼妙有致的體態。她看起來很開心,意識到自己的美艷姿色,男士們的目光都緊緊盯著她。而妳,人們不太可能看得到妳,因為妳在地板裡面。 就這樣,有好幾年的時光,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我甘願待在我的床上,再也不願出門,以避免跨年午夜前後那五分鐘的難堪。歲末年終的夜晚,只會引起更強烈的挫折感,而非彼此分享的快樂。為什麼,在成雙成對的人群裡,我會是孤伶伶一個人呢? 這些想法完全是妳腦袋裡的想像!也許那枚炸彈,有更多比妳更絕望的理由呢? 當我們無法掌握對方實際的感受時,我們總是會只憑著他的外貌、服裝穿著和笑容來反應和行動。不過,各種手段的控制權掌握在我們手上,我們本身就有這麼多積極的解決方案,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守住這一點,其餘的就會迎刃而解了。因此,我們會確保體重維持穩定,留意穿著打扮,修整頭髮造型,記得刮除牙垢,隨時保持笑容,接受任何類型的邀約招待,並且「創造」出情人,然後擁有他們。 關於這一點,我注意到一些五十歲的單身女性,特別是那些自我意識強烈的女性,都眉飛色舞地吹噓她們征服的範圍。這讓我覺得好笑,因為,這一些人,當她們三十歲的時候,那時她們恰巧同樣耗費了千百種詭計花樣,來充分遮掩他們倆之間的差距。以前,她們做了很多,卻什麼都沒說。而今天,我懷疑她們所做的是否和她們所說的一樣多。但,畢竟,到頭來最重要的,還是征服的姿態。願意去做。 撩妹知渣男,分手見人品
有一次,一位網友跟我聊天,說自己被分手了。原因是心心念念、愛得不要不要的男朋友,在和她冷戰時,都能撩上別的女生,只見各種社交軟體、聊天程式上,左一個「親親」的貼圖,右一個「親愛的」叫著,簡直上天下地、無孔不入,把她弄得一愣一愣的。 我說:「他這麼會講話,怎麼不去選民代?」 她之前一直不知道這些事,所以男朋友提分手時,她特別難過,無論怎麼挽留都沒用。後來她鬼使神差,登出常用的微信,改登工作用的小號(按:即分身帳號),沒想到不登還好,一登就出大事,劇情真是比鄉土劇還奇葩──小號的社群動態裡,彼時彼刻是她男友正和別的女生瘋狂放閃,不但又牽手又擁抱的,還配了文字:「遇見妳,是一種幸福……。」 什麼?她這邊眼淚還沒乾,男生那邊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交了新女友,開始赤裸裸的放閃了,連個失戀期都不用熬,簡直厲害啊! 網友說,要不是有這個小號,她根本不知道男友在和自己交往時,隱藏了她多少消息。什麼「見面」、「第一次和妳吃飯」……從沒記錄過與她交往點滴的男友,竟然對別的女生上心到如此程度。大概這個所謂的男友,也忘了她這個小號的存在。 她啊,前一秒還傷心欲絕,後一秒就脊背發涼。那個嘴上總說「我愛妳」的人,心裡卻寫滿了隱瞞和背叛,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感情中最容不得就是欺騙,可以不愛,但請別傷害。沒有任何人願意把自己的對象,拿來跟別人分享,畢竟感情永遠都很自私。 我有個閨密之前就愛過段位更高的渣男。這男的,主動承認自己愛上了別人,當著女友的面聲淚俱下,說自己不能沒有新找的那個她,希望女友成全,還說對不起女友,希望女友找到真正的幸福。最後更補上:「雖然知道妳會恨我,但我還是要說出來。妳打我吧,我配不上妳,更對不起妳,可我真的愛她。」 天啊,這話說得真是動情動心!愛上別人,我情非得已;愛上別人,所以我找到真愛;愛上別人,妳不成全我們就是小心眼。搞什麼?我受傷了,我被背叛、被欺騙了,還要大器的說:「好,我原諒你,不攔著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吧。」這樣嗎?我還要為你鼓掌,祝賀你找到真愛?你愛上別人不是你的錯,要怪就怪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可以啊,只是你撩別人,撩到牽手、擁抱,做你的女朋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時候,怎麼沒想過你有女朋友啊?你怎麼不想想,你有一個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如何和你好好在一起、體諒你、寬容你、照顧你的女朋友?一個什麼都考慮你、真的想過你們的未來、一直在努力的女朋友! 她給你的那麼多愛就不是愛,她對你的好就不是好?憑什麼啊?既然如此,當初為何還要跟她在一起?更過分的是,你還在你們尚未分手的時候,做那些既齷齪又傷人的事。 你去俘獲另一個女孩的芳心的時候,怎麼沒想到她整顆心都放在你身上?你去牽另一個女孩的手,對她說那些你和你女友說過的話,良心不會痛嗎?真當自己是世紀情聖,以為女生個個都愛你,離開你會死啊? 你這樣的人不配做她男朋友! 會撩是本事,但到處撩就是噁心了。這些動輒亂撩、玩弄感情的人渣,大概永遠不懂「責任」二字為何意,也不知道真正的愛情到底是什麼。一個沒有責任感的男人是不值得託付的,他連跟妳在一起時,最基本的彼此坦誠都做不到,還要在享受愛的同時再去勾搭別人,一遇到好的就把妳一腳踹開,這樣的人妳還要愛,不嫌髒嗎? 愛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是有生之年,與妳欣喜相逢;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如此互相依存的狀態。所以既然和對方在一起了,就是對彼此的一種承諾。男朋友畢竟不是擺設,是一種責任,要是負不起這個責任,就不要輕易成為別人的男朋友! 患難見真情,分手見人品。分手時最能看清一個男人到底值不值得愛。 找男朋友,重要的不是他多高、多帥、多有錢,而是他的人品,能多讓妳信服。人品不好的,再多金帥氣又有何用?擁有的不過是膚淺、虛偽的愛情。他們會肆無忌憚的傷害好女孩,也會被更多渣女玩弄於股掌之間,永遠得不到真愛。遼闊此生,連個真心愛的人都沒有,還有什麼比得不到真愛更可悲的? 別再覺得自己交過好幾個女朋友有多了不起、多值得炫耀了。這不叫本事,叫沒素質! 我所見過的好男人,是相貌佳又風趣,對人好但因人而異,而且凡事不用多說,細微之處全能見到他對女朋友的愛。除此之外,他們遇見一個人便認定對方,絕無二心;即使到最後無法在一起,也會好好結束這段戀情。這些好男人對待感情向來真摯,與對方共同成長,彼此依賴又相互獨立。 責任是什麼?就是牽起她的手,給她一份該有的幸福;也是放開她的手,即使不再是她的依靠,一樣祝福她。懂得愛的人才會在戀情裡拿捏事情輕重。 我從不覺得愛一個人就得愛一輩子,而不許愛別人了;我反對的是還沒分手就找新對象,明明還有女朋友卻以單身身分去撩別人。 你去撩啊,你去糟蹋感情啊,總有一天你會無路可退,身後是萬丈深淵,這時已後悔莫及。 男人,請真誠點,好好愛一個愛你的人,因為你不珍惜的話,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了。有女朋友,就不要亂撩別人,以免亂撩走火,不慎爆炸。 女人,請看清楚人再付出妳的真心,他喜歡撩妳,不代表他喜歡妳;真正喜歡妳的人,妳一定感受得到。他不愛妳,就是不愛,妳哭求著也沒用,別把自尊丟在地上任人糟蹋。愛過人渣不可怕,可妳不能一直眼瞎愛上同一個人渣。千萬要找一個與妳相配、值得妳愛的人去愛,放下那些錯的、壞的、死掉的感情。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我喜歡這句話。 愛情,唯有真摯,才能細水長流;唯有坦誠,才打動人心。我想,這才是我們生而為人,畢生所追尋的愛。 父親的成全
在關係的泥淖中,相互拉扯, 願意第一個放手的,不是認輸, 反而是因為看到黑暗盡頭的光亮, 想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晚上八點,忙完公司「大事」的宥恩下班回到家,妻子端出一桌熱騰騰的飯菜說:「辛苦了,忙到這麼晚。孩子都已經吃了,剩下的我加熱過了,都是留給你吃的。」。 「這陣子也辛苦妳了,公司忙著IPO最重大的一步,最近每天跟律師、會計師,還有財務部門開會,今天看了評估報告,預計下週的募資結果很樂觀,心裡終於放下一塊大石頭了。」宥恩回道。 「我說,『徐董事長』,『您』的夢想終於成真了,『您』應該是家族中第一個在商業上取得這麼大成功的人吧?」妻子笑著說。 「不,我妹也很優秀啊,她在美國拿了企管碩士,又考過CPA,還拿了美國會計師執照。」宥恩深感驕傲地說。 「真的,從任何標準來看,你們兩兄妹都很傑出呢。雖然你們小時候面臨父母離異,一般人多半認為離婚家庭的孩子,會比較徬徨,可是,你跟你妹對任何事好像都胸有成竹,照著計畫一步一步走呢。」妻子接著說,「而且你媽還要身兼父職,對你們應該花了比別人更多的心力栽培吧?」 宥恩聽了妻子這麼說,放下碗筷,抬起頭回答:「其實,親戚們都以為,我媽跟我爸離婚後,我們都靠我媽一手帶大,把我們兩兄妹培養得品學兼優,還出國留學。認為取得現在的成就,完全都是我媽的功勞。」 「媽的功勞當然很大。只是憑良心講,這其中還有一位幕後英雄,我們卻沒有給他應有的評價。」宥恩繼續說。 「喔?幕後英雄?」妻子疑惑問。 「這要先從另外一件事說起了。前陣子我有一個部屬要打繼承官司,想找一位專攻家事的律師,我就去問媽有沒有可以推薦的人選,後來媽介紹了當年幫她處理離婚案子的那位林律師。我突然想藉此機會拜訪一下林律師,畢竟當年國中有見過他一次,也就跟著同事一起去了趟律師事務所。」 「在我同事談完事情後,林律師單獨留我下來,說有些往事可以跟我聊聊。現在的他已經是一位六十歲、快要退休的律師了。」 *** 林律師話家常:「沒想到你已經這麼大了,還這麼有成就,當年遇到你時,還只是個國中生呢。」 「當年,你的父親因為你母親沒有辦法妥協公婆家族裡的某些觀念,而提起離婚訴訟。又因為他將所有薪資都交給你母親管理,婚後也買了一間房子,登記在你母親名下,使得母親名下的資產較多,你父親於是提出了剩餘財產分配的請求,並且也極力爭取孩子的監護權。」 「當時,你母親也覺得跟婆婆處不來,基本上對於離婚這件事並沒有異議。只是,她也希望能取得你們的監護權,而且,又希望將剩餘財產分配的負擔降到最低。」 「調解時,兩邊僵持不下,你父親沒有辦法具體舉出你母親的財產有多少,也說不清楚到底要請求多少剩餘財產分配。另外,孩子的監護權,雙方也各執一詞,都認為孩子跟著自己會有比較好的照顧。進行了三次調解,都沒辦法獲得共識。」宥恩聚精會神聽著林律師娓娓道出當年的往事,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當時父母親離婚訴訟的細節。 「本來我以為就這樣要結束調解,讓法官進行真正的審理程序了。結果啊,調解的法官說希望能再開一次調解庭,讓孩子們親自到法院來,聽聽你們對於父母親離婚的意見。這是法官的要求,我們沒有任何可以拒絕的理由,當然也希望由你們親自跟法官說,尤其是你妹妹當時比較希望跟著媽媽,這對我們也是有利的。」林律師說。 「去法院那件事,我還有些印象,記得那天剛好考完月考,下午還跟學校請了假,就去法院了。」宥恩說。 「你對法院有什麼印象?」林律師說。 「還沒去之前,以為法院就像電影演的那樣:法官很有威嚴地坐在很遠的高台上,而我會隔著柵欄跟法官說話。沒想到只是去一個像會議室的房間裡,我記得那時法官要爸媽還有律師都到房間外面等,剩下我和妹妹,跟法官還有一位阿姨,應該是調解委員吧,這些人在場而已。」宥恩回憶道。 「那你還記得法官問你們什麼,你又說了些什麼嗎?」 「好像有問到爸爸媽媽離婚了,對我們有什麼想法,我回答:『我沒辦法說什麼,他們吵架吵得兇,也讓我們不好受,但我已經夠大了,如果他們想分開住,我沒有差。』」 「還有嗎?」林律師問。 「我還記得那時法官跟我們聊一些很簡單的問答,像是我們幾年級了?喜歡什麼科目?有沒有補習呢?未來升學的目標是哪裡?我記得我妹說她還是想要住在原來的房子,因為同學都住附近,希望能跟同學一起上學、補習。我應該是說跟爸爸媽媽住都可以,只要能讓我專心準備接下來的考試就好。」 林律師笑著說:「當年你們跟法官談話之後,這件案子就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法官讓你們兄妹離開調解室之後,就換你爸媽進去房間。法官對他們說了孩子們對於離婚的想法,提到你們兄妹倆的小小心願,是希望能夠繼續在原本的環境完成學業,不希望有轉學的變動,不知道父母雙方能否成全孩子的這個心願?」 「你的父親聽完之後,沉思了一、兩分鐘說:『這樣啊,那我知道了。』他表示自己會搬回老家,就讓孩子繼續住在那間房子,也就代表媽媽能單獨監護。此外,他也放棄所有的剩餘財產分配,他說:『雖然我沒有辦法跟她生活下去,但我相信她做為母親會好好照顧孩子。扶養費的部分,我就不負擔了,除非有特別需求,再來找我,若孩子未來有深造的機會,我絕對不會吝於付出。』」 「法官跟調解委員都稱讚你父親明理、又懂得成全子女,做出這麼大的退讓。而你母親一方面有點訝異,當然也是帶著感謝的心情同意,很快地就簽了調解成立的筆錄,確定由你母親單獨擔任親權人。」 林律師描述起這一幕,彷彿像是昨天的事。 「原來如此啊,這一段我們沒有聽到,只記得法官後來再叫我們進去,就是講調解後的結論了。」宥恩在那遙遠的記憶中,挖掘著。 「對,調解委員請你們進去,我記得她的第一句話是笑著問你們:『孩子們,猜猜你們的心願達成了嗎?』而你們愣在那邊傻傻地點頭說:『有嗎?有吧。』委員就說:『你們的爸爸媽媽很棒,很了不起,他們都聽到你們的心聲了,也一起幫你們把心願達成。所以,不論爸爸媽媽以後有沒有住在一起,你們都可以繼續住在原來的地方,不用搬家也不用轉學了。回去要好好感謝爸爸媽媽,有空時,也要記得多回去看看阿嬤喔。』」 *** 妻子聽了宥恩的轉述後,紅了眼眶:「從來沒有聽你說過太多你爸的事情。」 「我對我爸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高中前。高中時,大概每一、兩個月會去阿嬤家一趟。我爸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去那邊一整天,話聊不到半句,要不就是一起看看球賽、看看電視,然後吃個晚飯,就離開了。大學以後,我到外地唸書,只剩下逢年過節會回去阿嬤家。」 宥恩接著說:「對於那天調解的過程,小時候固然有微薄印象,但沒有太大的體悟。只是我現在四十歲,也為人父了,再從林律師那邊還原那段往事,對照我現在的成就,才有一份扎實感,原來,我們的『得』,是來自於父親的『捨』。甚至,連他孑然一身走時,因為沒有太多花費的習慣,留下了很多遺產給我們,我這才有第一筆足夠的創業基金。」 「今年清明節呢?你妹要回來嗎?」妻子問。 「我會打電話跟她說的,我們應該一起去爸爸的墓前,好好地再跟他說一聲謝謝。謝謝他所做的一切,謝謝爸爸的成全。」 關係解憂相談室 有人說:「結緣容易,離緣難。」當兩夫妻想要離婚,哪怕是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都好,但是什麼讓兩人分不開? 孩子的親權是首要糾結點 通常是因為孩子,孩子是兩人心頭的一塊肉。當我們無法協調出孩子的親權人(也就一般常見理解的「監護權」)該由何方來擔任時,就只能上法院請法官評理了。 法律規定,這樣的離婚加上親權的案件,在法官決定之前,都必須要經過調解。調解是在法院的調解室進行,一定會有調解委員協助雙方達成共識,有時候,法官也會加入調解,協助雙方提出方案來解決糾紛。 調解次數取決於雙方共識 調解會調幾次呢?其實不一定,一般來說,有離婚附帶親權酌定的案件,一次調不成,許多法院不會馬上認為是無法成立,還是會邀請雙方再改期續行調解。如果以法院辦案期限來說,調解程序所給的期限是四個月,一個月調解一次的話,最多可能有四次的調解機會,但還是要取決於雙方有沒有一步步靠近的方案、有沒有意願繼續調解。 裁判費用的繳納規定 而繳交給法院的裁判費用,通常一個離婚案件所要繳交的裁判費是新台幣三千元,親權的部分則是收取一千元,離婚加上親權的案件總共是四千元。如果雙方有幸能調解成立,就可以將繳納的裁判費用向法院申請退還三分之二。 我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上平靜無波。每天的日子沒有太大變化,也沒有任何衝擊。但是我認為,幸福就存在這樣平凡的日子裡。
工作途中,會遇到種種變化。變化之中往往苦樂參半。不過,工作上的變化,終究會湮沒在日常生活裡。這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例如還是新進員工時,每一天都會遇到層出不窮的變化。任何事情都是全新的體驗,一點變化就會讓自己動搖不安,手忙腳亂地面對工作。但是熬了兩年,內心已不再容易受到影響。隨著經驗累積,心境也愈來愈平穩,不會為了些微失誤而動搖不安。 到了這種狀態,日常生活開始顯得無聊透頂。日復一日做著同樣的工作,去年此時與現在毫無兩樣。當內心不再輕易起伏不定,對於變化也無動於衷,呈現「一成不變」的狀態。不過,感到一成不變,表示自己已有所成長,應該對這份成長感到喜悅才是。 再者,想要擺脫一成不變的情況,也不能一心求變。而是重新省思自己的工作,努力精益求精。看似同樣的工作,實際上正一點點改變著。即使沒有太大變化,也會自行產生微小變化。就算變化的程度不至於影響內心,但日常生活總有許多略微影響情緒的變化。 人的內心深處往往尋求改變,厭倦平順安穩的日子。任何人都有這種感受。 例如旅行,不也是希望內心多一點變化與刺激嗎?前往陌生的土地,探索未知的事物。這種變化想必十分愜意。尤其是出國旅遊,內心就在不知不覺間有了波動。 出國旅遊,難免會買了不必要的物品、吃了平常不會點的高價菜餚,這一點同樣證明內心起了波瀾。 然而,經歷過數次海外旅遊後,愈來愈不會購買無謂的物品,也不會特地去吃昂貴的餐點。這就像工作,隨著經驗累積,內心變得不容易動搖。換句話說,出國旅行的次數一多,也會像日常生活一樣稀鬆平常。 我們的內心渴求變化,不顧一切投入改變。但是,這些變化終究會湮沒在日常生活裡。人生或許就是一再重複這項過程。 也就是說,能在種種變化中殘留下來的,唯有平順安穩的日子。正因為如此,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幸福。 每天早晨醒來,享用早餐後,在同一個時間出門走向車站。一到公司,開始做與昨天一樣的工作。忙到夜晚,再回到自己的家裡。每天的日子也許一成不變,但是幸福確實就在其中。如果生了病,自然沒辦法去公司上班。家裡有人遇到麻煩,也會擔心得無心工作。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立刻奪走平穩的日子。 我們要感謝自己能過著平順安穩的日子。不要一味追求變化與刺激,而是用心體會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我想,這就是擁有一顆波瀾不驚的心 請務必了解,我們每天都在變化。每過一天,離死亡就近了一步。我們的身體確實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變化。這世上沒有恆久不變的事物,一切總在更迭。昨天的一天與今天的一天,看似相同,但不可能完全一樣。希望各位明白,我們原本就活在變化之中。 我們該注意哪些事,才能波瀾不驚、保持心情平穩呢?本書除了解開各種內心煩惱,也會寫下可供參考的訣竅。但願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裡,內心因此感到些微平靜,並在平順安穩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才能體會到的幸福。這就是我的微薄心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