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贏,就得死守談判破局的底線
——最強王牌和最佳時機,缺一不可的致勝關鍵 談判桌上的最強王牌就是談判破局。若以撲克牌來比喻,談判破局就如同鬼牌一樣,不論你打出什麼牌都無法贏過鬼牌,隨時都可能居於劣勢,必須戰戰兢兢地進行賽局;於此同時,你也會為了不讓對方使用這張牌,而被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斷讓步。換句話說,手上沒有王牌的人,就會受制於他人。 話雖如此,在撲克牌的賽局上,也不是只要握有好牌就一定會贏。假使你持有鬼牌,但毫無策略只會亂出牌,終將無法獲勝。交涉也是一樣的道理,談判破局這張王牌該怎麼使用,將會影響交涉的勝負。 談判破局的出牌方式,大致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正面攻擊法,也就是誠心誠意和對方溝通後,發現無論如何都無法達到自己目時,那就打出這張最強王牌、使出最後通牒。讓對方知道自己絕不讓步的底線:「如果這個條件你們仍然不接受的話,那只能宣告談判破局了。」逼迫對方選擇Yes或No。 ▍刻意不打出王牌,或「假裝握有王牌」以牽制對方 當然,下了最後通牒給頑強的對手之後,對方也許會因此屈服,但如果你一心只想著要逼對方退讓,貿然地使用了這張王牌,且沒有事先預備好談判破局的後路,這一切就會變得非常危險。例如,對方聽完之後只淡淡地回應:「好的,我們這方就算交涉失敗也沒關係,就這麼辦吧。」這樣一來,反而會變成你沒有後路可退。更糟糕的是,若你聽了對方這樣說之後立刻心慌意亂地放軟,改口說:「其實我也不是這個意思。」他們就會看出你的弱點,進而更強硬地要求你讓步。 所以,或許我們應該這麼思考:交涉其實是不斷試探對方何時會打出最終王牌的心理戰;這同時也代表,只要還沒有打出這張牌,你就有牽制對方的能力。更高階的做法是,你根本不打算讓談判破局,卻故意讓對方以為你握有這張王牌。 ▍對方獅子大開口,別直接跟他殺價 第二種使用談判破局王牌的方式,是當對手虛張聲勢時,立刻使出這個絕招來嚇阻他。 在談判桌上,對手經常會大放厥詞地嚇唬人。為了獲利更多,他們可能會抱著「也許這局能讓我瞎貓碰上死耗子,隨便就讓我矇上了」的心態,故意製造假象以求利益。你若是不疑有他地照單全收,絕對會造成損失。像這種時候,必須在第一時間就打出談判破局的王牌,瓦解對手的虛張聲勢。 大家有在東南亞國家的路邊攤買過東西嗎?當時有一位店員獅子大開口地報給我一個明顯不實的超高天價,但我不認為他這樣做有什麼不對,畢竟身為商人,想從有錢的觀光客身上多撈點也不是不能理解。不過我也不想白白多花沒必要的錢。 此時的重點是,不要直接跟對方殺價。當報價遠遠超出原價時,有些人會直接在心裡打個7折左右就向店員殺價:「你這樣太貴了,這個價錢如何?」在這種狀況下,你大概只能殺到8~9折,而且正中店員下懷(意即就算給你殺到八折他還是有賺)。會有這樣的結果,問題出在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商品的市價是多少。 因此,碰到對方亂開價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談判破局開始交涉。「開什麼玩笑啊!這麼貴誰要買?」你可以故意這樣大喊後,便轉身離開,大多數的店員都會「啊!請您稍等一下」並馬上拉住你,然後主動打個七折試探你。 但很有可能就算打了7折,對方仍能賺進相當大的利潤。為此,這時你得再搖搖頭,語帶不耐地表示:「算了,不用談了。」並再次假裝要離開。相信對方會再一次降價到一開始的5折左右。 綜合以上所述,在交涉場合中,一旦對方虛張聲勢,你至少要做到這個地步,否則無法駕馭整場談判。 ▍事先打探行情,化劣勢為優勢 在規模更大的商業談判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我曾經碰到一家日本公司被歐美企業提告損害賠償,仔細了解整個紛爭內容後,我研判客戶或許無法避免支付對方一定金額的損害賠償。接著我又調查了過去類似的案件,想知道若真的要進入交涉階段,需要拿出多少程度的賠償金才得以解決,而在我將調查結果(市價或行情價)和客戶取得共識之後,便和對方的代理人進行交涉。 這是一場對方處於優勢的談判,我在完全不知會被要求多少賠償金的情況下,戰戰兢兢地坐上談判桌。但一聽到對方律師開出的金額時,我不禁啞然失笑,因為那是相當過分的超高天價,很顯然是在虛張聲勢。 當然,這樣的情況也在我的預期內。儘管一般的律師都會刻意丟出接近好球帶的壞球,但他的壞球已明顯高過頭,是完全接不到的大暴投。由於律師的酬勞是按照賠償金額的比例來支付,我想他應該是想提高自己的報酬,所以才會如此煽動客戶,提出天價級的數字,真是愚蠢至極。 因為當下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對方頓時憤怒地站起來說:「你笑什麼?」我繼續帶著笑容,並馬上打出談判破局的王牌。「這個數字太誇張了,沒什麼好談的。如果你們一定要這個金額,那就法院見吧。」說完,我們就離開了現場。 正因為我們已事先調查過了類似案件的行情,得以立即識破對方粗糙製造出的假象,他們的立場反而顯得難堪。如同我預期,過了幾天,對方的律師再次提出大幅降低後的賠償金額,這次的球準確投進了好球帶,於是我們再次坐上談判桌。 本來應該是對他們有利的交涉,卻因太過狂妄的虛張聲勢,反而讓我們取得了優勢。這場交涉的最終結果是,我方順利取得讓客戶滿意的協議。 金句摘錄:
1、對於人類來說,比超越自卑更重要的,是走出孤獨。 2、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真正是一座孤島,和他人產生聯結很重要!離開了與別人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活死人。 3、很多人都誤解了人格獨立的含義,以為獨來獨往就是獨立,以為隱居山野就是獨立,以為自我封閉就是獨立。其實真正人格獨立的人,是內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即便你孤身一人,獨來獨往,也一樣能挑戰世事艱難,活出自己的價值,精彩而自在。 4、世俗意義上的孤獨,就是不得不一個人應付人生。 5、尋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寂、擺不脫的焦慮、定不了的未來…… 所有這些,都會給人格不獨立的人帶來無盡的孤獨感。 6、人的孤獨感源自深層的自卑。自卑是我們心靈的一個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東西,比如愛、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會導致過度自我保護,封閉內心,切斷與他人的聯結,從而滋生寂寞、空虛和內心匱乏的孤獨感。這種由自卑所引發的孤獨,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難以消除。 7、能在與別人的關係中獲得成長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為一個與他人有著良好聯結的人;能和別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別人眼光的影響,塑造出健康而獨立的人格。 8、人只有擁有了健康而獨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獨來獨往,也不會與社會脫,不會孤單寂寞。 9、一個人如果想要擺脫意義,只生活在極為單純的環境裡,他的人生必然充滿苦難。因為那意味著他將失去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10、個人眼裡的意義,只是虛無縹緲的幻想。想讓我們的全部行為和部分目標有意義,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它們對別人產生意義。 11、決定成敗的不是經歷,因為經歷無法真正決定人的行為,我們只會選擇性地用經歷來支援自己的目標。真正決定我們行為的,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12、優越感是孤獨的牢籠,優越感必然是一種極為隱秘的目標,因為社會感不允許它公然發展壯大。換句話說,它必須潛藏在暗處,在友善的面具後面發揮作用。 13、沒有誰的合作能力和社會感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會有孤獨感。 14、社會感是正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和思想行為的唯一標準。 15、所謂社會適應和社會感,就是對自卑做出正常的補償,或者說正確的補償。 16、如果一個人在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能把優越感和社會感結合在一起,那麼他多半能在人生有意義的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 。 17、我們從天才的言行和態度中,也許看不出太多的合作能力,但只要你站在全域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現,他們是最擅長合作,也最喜歡合作的人。 18、年輕人啊,千萬別在需要建立社會關係的時候選擇自我封閉,那是在把自己的人生推向絕路。 19、所謂走出孤獨,不是讓你硬逼著自己去進行無意義的社交,而是要學會擇良友、擇良師,從人格獨立的人那裡獲取內心成長的營養。 20、人生的高級境界,是獨自一人時充實快樂,身處人群時淡定從容。 「好想從這世界上消失。」
──少女畫出美麗的玫瑰,飄落的不是花瓣,而是鮮血 小九這次來,帶了一張聖誕賀卡。我拿在手裡端詳,她笑著跟我說:「聖誕節都過多久了才給你。」 我開玩笑回:「都要變新年賀卡了呢。」 卡片上,一名清秀少女坐在床上,披散著一頭棕色長髮,手裡捧著一顆星星,粉紅色床單上滾落著繽紛圓潤的聖誕燈飾,一個托盤上盛著手工餅乾和薑餅人。畫風溫暖細緻,連床單的皺褶、燈泡的反光、少女的髮質都十分栩栩如生。 卡片背面沒有任何字,因為這張卡片就是小九親手畫的。 / 小九是看我門診最久的人,當我還是剛出道的總醫師時,她就掛進我門診了。當時她才高中,讓媽媽帶著來,稍有憂鬱傾向的她纖細白瘦,頗有病態美少女的味道。 當時她說,好想從這世界上消失。 吃得少,睡得亂七八糟,因為正在準備大學指考,媽媽很擔心小九的身體。 「她有時一天只吃一片餅乾!」媽媽對我抱怨。 「啊我就不想吃啊,看到東西就想吐。」小九在旁邊嚷嚷。「而且她有時候在旁邊就這樣一直念一直念,我頭都快爆炸了!只會更想吐好不好!」 「媽媽,她現在就是不喜歡你在旁邊碎念啦,所以你要關心她的話,不如就熬一碗雞湯,默默放在她桌上,讓她餓了自己吃。小九其實也知道你很關心她的,對不對?小九?」 我左邊說說,右邊講講,每次都在當這對母女的調解委員。 / 有時母女吵了架來,氣呼呼的不想一起進診間,我只得先跟小九談,再和媽媽談,弄清楚到底是哪裡的溝通出了問題。最後再請她們兩位一起進來。 「媽媽最近好像發現我交了男朋友,可是她也不直接問我,就那樣偷看我手機。偷看手機就算了,還不小心已讀不回我同學的訊息,笨死了,害我同學還以為是我不理他,你說我生不生氣!」小九單獨進來時說。 「那為什麼你不想讓媽媽知道呢?」我問。 「因為她一定會說那個男生配不上我。她以為她女兒有多好,其實根本就沒有……我爸就只有生我一個女生,我阿公每次都說生女兒沒用。我表哥那麼廢,大學畢業了也不工作,還向家裡拿錢,阿公還是比較喜歡他。阿公也都一直罵媽媽生不出男生,好像是我害得我媽在家裡抬不起頭一樣……」 家中的重男輕女,一直是小九心中的痛。 她說完了,擦乾眼淚出去,換媽媽進來。 「其實我知道她交男朋友了。我不是不贊成她交,只是那個男生比她大,我怕她被人家欺負。她小時候,我是真的比較忽略她的感受,因為婆家給我的壓力很大,他們很想要男孫,偏偏我就生不出來,所以有時候看到她就生氣,有時候還會罵她沒用。我有時會想,小九得憂鬱症,會不會都是我的錯……所以我現在很努力想要修補啊。你看,我每次都陪她來看診,想要多關心她,結果她都嫌我囉嗦。」媽媽也淚眼婆娑。 「媽媽,你要不要試著把你剛剛對我說的這些,告訴小九?或許可以解開一些她心中的結?」我誠摯地建議。 其實,不管是家長或孩子,單獨在我面前說的話,往往都是最想說給對方聽,卻總是說不出口的。 媽媽猶豫了一會,彷彿下定決心似的點點頭。 我請護理師叫小九進來。 她板著一張臉,僵硬地在媽媽身邊坐下。媽媽突然哇地一聲哭出來,對小九說著,「對不起對不起……我以前做得不好……我壓力也很大,沒有顧到你的感受……」接著便瀑布狂瀉般的說了好多好多,小九聽著聽著也潸然淚下,母女倆就這樣在診間哭成一團。 / 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 人生不是電視劇。很多人都以為像這樣「把話說開來就好了」,從此一家人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事實上,診間內的人生比較像一個螺旋,會重複一回又一回的循環;但日子拉得夠長,卻又看得見那緩慢的前進。 / 小九喜歡畫畫。她曾帶素描作品來給我看,一枝美麗的玫瑰,飄落的卻不是花瓣,而是鮮血。從圖畫中看得出她的美術天分,但畫中的含義或許也反映了她當時的心境。 後來,她如願考上了喜歡的美術系,要到另一個城市讀書;很巧合地,我也正好轉換跑道,要到那個城市工作。那時,她的憂鬱症狀已穩定了一段時間,於是在她畢業前的最後一次門診,我告訴她,可以從我這裡畢業了。 「這是我之後工作的醫院,萬一……我是希望不會有需要啦,但如果真的有需要,可以到這裡來找我。」 想不到,大一才開學三個月,我就看到門診名單上出現了小九的名字。 出現在我眼前的小九形銷骨立,瘦了不少。陪在旁邊的媽媽眼睛也腫,對我擠出一絲苦笑,說:「謝醫師,沒想到這麼快又見面了。」 上大學後,或許是因為課業壓力,小九的憂鬱又復發了。在憂鬱狀態中的她時常哭泣,連要撐著去上學也非常困難。媽媽就這樣兩個城市來回跑,看上去也憔悴不少。 一年級下學期,她談了場遠距離戀愛,但因對方的情緒也不甚穩定,過程並不順利,兩人時常吵架。小九甚至在他們爭執過後,爬上家中的陽台。 「我真的也不知道自己站在那裡做什麼,風吹得我好冷。我一直想著跳下去就解脫了,可是又覺得好像會很痛。最後媽媽發現了,衝過來把我抱住,我們兩個就跌坐在地上,一直哭……」 雖然意識到這段感情對自己的情緒影響巨大,但她卻沒辦法對那個男生順利提分手。後來媽媽直接跟那個男生說,請他不要再打給小九,兩人才終於不再聯繫。 情況時好時壞,最後,小九還是在二年級上學期休學了。 休學過後,小九過了好一段渾渾噩噩的日子,甚至也提不起勁畫畫。 / 「看她這樣,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又不能叫她振作,每次我這樣講,她就會說她壓力很大。」一次門診中,媽媽向我傾訴,她似乎也非常疲倦。 「雖然你只有小九這個孩子,但不代表她是你人生的全部。其實她上大學時,我也跟你說過,你也可以去找你自己的興趣和人生了。」我對媽媽說。 很多父母親因為覺得對生病的孩子歉疚,就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夢想,一直守在孩子身邊。但其實孩子早已長成,這樣過度的陪伴,有時反而阻礙了孩子的獨立和進步。 「可是看她現在這樣,我又怎麼放心……」小九媽媽說的正是許多父母的矛盾。 「其實你也可以試著偶爾請爸爸陪小九來門診,或是讓她自己來。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 「她爸爸就是不喜歡她來看門診……唉,好啦,我試試看。」 這些對話至少重複了兩、三年,從小九一次一次的情緒起伏又恢復的過程中,媽媽漸漸也意識到彼此獨立的重要性。 其實不只小九依賴她,她也好依賴著小九。 「媽媽,我最近真的有比較好了。我覺得你可以試試看去找工作。有些事,我真的可以自己來。」小九休學兩年後,接受了心理治療。有一次,她終於下定決心似的說出這些話。 媽媽聽了好驚訝,而我也感動不已。 / 媽媽開始去職訓班上課了。 起先,小九又開始情緒低落,很沒安全感的樣子。 「我最近連畫畫都不想畫了。我知道媽媽在振作,我也應該努力,但就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我都沒有靈感要畫什麼。」 「要不要試試看把你現在心裡的阻礙畫出來?」我說:「你現在就像被一些透明的東西困住了,它們就像穿了隱形斗篷一樣,你試著把顏料潑上去,它們就會現形了。看不見的敵人最可怕,它們現形,說不定你就可以試著面對它們。」 「好像可以試試看……」 「我還記得你高中時畫的那朵玫瑰,很特別,讓人印象很深刻。」 「你還記得?說不定我畫的也是那時的自己。」小九笑了,空氣中有種被記得的開心。 就這樣,小九一步一步地邁出步伐。就在此時,又有一個男生出現了,這個男生對她十分溫柔,常常陪著她來回診,是個像月光一樣的男生。 / 小九重拾畫筆,說了很久的賀卡,終於帶來門診了。聽她聊著最近和男友在找房子,打算先同居一陣子,接著她也想找工作,畢竟如果要結婚,這樣比較好一點。媽媽本來很反對她再交男朋友,但現在也漸漸認同這個男生了。 「這次,我應該可以拿兩個月的慢性處方箋了!」 聽到小九第一次提出這個要求,我先錯愕了一下,畢竟這五年來,她幾乎至少每個月回一次我的門診。 但隨即我明白過來,她在告訴我,她真的長大了,我可以試著放手,讓她再次嘗試飛翔。 我在心底默默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讓你成功脫魯!「約會公式」與「最佳停止理論」
用科學可以算出遇見理想情人的機率? 看到眼前的異性,內心小鹿亂撞,我想誰都有這樣的經驗吧?不過人是一種相當精明的動物,在原始本能產生的悸動鎮靜下來後,就會開始考慮將來的事。「這個人真的很好嗎?」「如果我告白,他會接受嗎?」「他會喜歡我嗎?」「他會不會跟我結婚?」「他是適合結婚的對象嗎?」「以後會不會出現更好的人?」當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意識地蹦出、當你正煩惱這些無解的問題,通常此時這位條件相當優秀的異性,會像看到綠燈亮起時毫不猶豫地衝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與別人墜入愛河。 我想不管是誰,應該都有為愛吃盡苦頭的經驗。如果真的想不起來,你可能是連為愛所苦都沒有機會的可憐人,或是極度正向思考的超級樂天派。在電影《星際效應》中,認為只有重力和愛情是能超越時空的力量。一提到重力,不得不提到廣義相對論,但戀愛的困難卻不亞於它。面對如此難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科學! 科學是愛多管閒事的朋友,話雖這麼說,不代表它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是它會丟出各種相關的好問題,用最高機率找出最接近核心的答案。現在,讓我們把值得探討的優秀問題列出來: 1. 我的理想對象在哪裡? 2. 我的戀愛對象究竟有多好? 3. 何時才能遇到人生中最完美的人? 讓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慢慢解決。你可以用科學方法,找出理想對象在哪裡嗎?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這項挑戰並不簡單。不過別擔心,科學家面臨的挑戰,往往是艱難的狀況。看著漫無目的飄浮的雲彩,可以預測天氣好壞;也可從一些看似無關的因果關係中,分析股票趨勢或支持率變化。只要努力一點,似乎就能找到理想對象。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在幫你安排相親。找到另一半只是機率問題。 寂寞的母胎單身的英國經濟學者彼得·巴克斯(Peter Backus)沒有女朋友,朋友都知道原因出在哪,他自己卻不明白。所以決定計算在他的居住地英國,究竟有多少適合他的理想對象。經過一番思考,終於想出一個假說:「找到真命天女和在銀河系發現外星人的機率相差無幾」。於是,他使用一九六〇年代由法蘭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e)博士提出的:「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這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一種可以「預測出宇宙中能與我們通信的外星人數量」的公式。透過這個公式,彼得計算出英國有可能與自己發展出戀情的女性人數,所以也被稱為「約會公式」: 我居住地的人口數→其中異性的比率→在路上相遇的機率→年紀相仿的機率→ 教育環境相似的機率→感受到對方魅力的機率→屆時還活著的機率 真有這麼一回事?上述內容甚至出現在某篇論文中。為了取信於人,現在我們來計算一下。有一名住在首爾的適婚男性,假設首爾的人口為1000萬,其中50%是女性。隨著男子上下班的方式和路線不同,在路上與異性相遇的機率也有所改變。若先暫定機率為1%,對象立刻減少至5萬人。由於必須遇到同為適婚期的女性,若把對象的年齡設定在1到100歲,有15%的人符合條件。另外,相似的教育環境機率設定為1%,感受到對方魅力的機率為5%,相遇前還活著的機率為10%。上述條件加以計算,結果只有0個人可以與這位男子展開戀情。令人惋惜的是,這數值竟然連1個人都不到。 現在總算明白了,我的理想對象原來連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都有困難,理想對象終究只是場遙不可及的夢。當然,世界上一定有人克服重重難關,最終遇到完美的對象。就像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外星人,若你已經領悟到理想對象可遇不可求,我們就繼續討論下一個問題吧! 關於第二個問題「自己的戀愛對象究竟有多好?」我本來以為會得到相當客觀的答案,其實並不然。簡單說,這個題目是要了解交往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以最客觀的個人資料(包括年齡、外貌、身高、財產、收入、職業、學歷、家庭環境、人脈和宗教等)為基礎,進行等級評價的婚仲公司,對此也有很多曲解部分,無法隨意對外公開。為解決這些疑惑,很多人會將自己的煩惱匿名張貼在網路留言版,像是:「你們覺得我的男朋友如何?」「我可以跟這個女人結婚嗎?」等。從網友答覆的情況來看,似乎有意透過集體的智慧,來降低主觀的意見,以獲得更客觀的答案。 這並非針對第二個問題來進行科學評分,嚴格說來,這是為了解決第三個問題,而必須執行的過程。想知道人生中最完美的人何時會出現?你就要對最完美的人下最明確的定義。最完美的人指的是在綜合評價獲得最高分的人。如前所言,這個分數不夠客觀,只能從個人觀點出發,就對方身上的各項特質給予適當分數。 俗話說:「壞的不去,好的不來」。雖然這句話可解釋為好幾種涵義,但這裡用來表示:與綜合評價零分的人分手後,就會遇到一百分的完美人選。這句話口耳相傳至今,現在,我想從更科學的角度來解讀。 根據個人心態和機會,達成的目標不同,事情也有所改變,但大致可從經驗推論而出:「一個人的一生中,大概會交往幾位異性(或同性)?」舉例來說,假設你是談戀愛比較長久的人,一旦與某人交往,至少維持二年以上。若把二十歲到三十歲視為戀愛最佳時期,這輩子大概可以談十場戀愛(若換對象的速度比較快,就能談更多場戀愛)。好的,目前在十場戀愛中,綜合評價分數最高的人,就是你該考慮安定下來的對象。 何時該是最後一場戀愛呢?我們先假設一下。哪怕只是開玩笑,一旦宣布分手,你們就再也回不去了。當你和第一個人分手,遇到了第二個對象,此時你才突然發覺前一個戀人多美好,可惜時間永遠無法倒流。當然,也有人開始懺悔過去的傲慢,復合後反而順利交往的人,暫且排除這種情況。在你選擇和第五個人定下來的瞬間,就沒有機會見到第六號到第十號對象,做夢也別想。你和這些對象之間的可能性全部灰飛煙滅。這是理所當然,既然沒有機會相見,你永遠無法得知這些人的分數。 假設到此為止,現在只要可以確認,何時停止戀愛才最有效率,就足夠了。此時可以派上用場的理論正是:「最佳停止理論」。這個理論常用於統計學與決策理論,而且也廣泛用於招聘秘書或新入職員等各式各樣的場合。最佳停止理論告訴我們,必須在什麼時候停下來,才能停留在最佳狀態。只要優雅地使用數學,找出這輩子最完美的另一半、並與他結婚的最佳機率即可。 每個人要交往的對象,或總共交往的人數都不一樣。如果無限增加以後要交往的對象數量,簡簡單單就能得到最佳數值,這個數值是1/e(e = 2.71828……就此省略)。依據這個公式計算,意味著今後要交往的人數中,超過百分之三十六點八之後,才能停在最適當的地方。其實不需想得太複雜,舉例來說:假設某個人這輩子跟十個人談過戀愛,雖然令人惋惜,但其中至少有三個人,絕對不會讓人萌生結婚的念頭。我們以第三者的角度冷靜觀察,試著比較他們各自得到的綜合評價分數,然後記住最高分的人是幾分。之後,只要出現分數比他高的人,即便只有一分之差,就是穩定下來的時候了。如此一來,你有相當高的機率,可以選出全體十名中,綜合評價分數最高的人。 當然,這個理論存在兩個盲點:第一,得分最高的人集中在前三次戀愛時,這種情況下,在十次戀愛全部結束之前,誰也無法做出選擇。因為不管怎麼等待,都不會出現比前三次得分更高的對象。最後,你也許只能一面回憶前三場戀愛、一面度過寂寞的晚年。第二個盲點則完全相反,如果分數最差的對象全聚集在戀愛初期,根據最佳停止理論,由於分數差距不大,最後你只能勉為其難,選擇分數略高的第四位對象。每人要求不同,或許你能得到幸福,但考量到之後會出現分數更高的理想對象,也不能保證你得到的就是最佳結果。 至今為止所談的一切,前提必須建立在,戀愛或結婚的主導權是掌握在你手上,這些事情才有可能發生。至於對方是否中意你、是否張開雙臂歡迎你的求婚等,都是未知數。或許你只能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是:向科學家學習如何談戀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補充說明:再怎麼說,理想對象也只是理想對象。無論你覺得西裝有多帥氣,你也無法穿西裝躺在床上睡覺。若要比喻,結婚並不是派對禮服或舞台服裝,而是一種選擇適合自己日常服裝的過程。所以比起西裝或禮服般的對象,奉勸各位還是選擇像睡衣一樣的對象定下來吧!我的意思是,請你不要過度執著於綜合評價分數這回事。 我們都了解,他人並沒有義務對自己付出,好事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故而有研究證實,職場上多達九成的協助發生在當事人「開口求助之後」。道理很簡單。如果旁人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他們根本無從幫助你,要等到你開口,對方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麼。不願開口說出自己需要幫忙,恐得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研究指出,不願開口求助讓財星五百大企業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至於對個人在家庭、工作,乃至於其他方面造成的損害,則遠比我們想像得還可怕。不求助,是我們能做的決定當中最自我設限、最自我局限,甚至最自我毀滅的一個。少了他人的幫忙與協助,我們就無法得到完成工作、解決問題、實踐使命所需的任何資源。
為什麼要開口問? 某間汽車大廠的一名資深工程師正努力解決一個複雜的技術問題。其實幾個月來他一直在原地兜圈子,毫無進展。 有一天,他覺得該是尋求協助的時候了。因此,他向同事描述問題,並詢問有沒有人知道他可以諮詢哪位專家。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第一個回應的人並不是資深研發科學家或其他單位的工程師,而是來自一個最不可能的來源:一名剛被公司雇用、只有二十二歲的行政助理。這名助理的父親正是專精於這項難題的「世界級專家」。更重要的是,他最近剛退休,他的妻子鼓勵他走出家門,多花點時間在外面的世界上。這名行政助理把工程師介紹給父親,工程師因而取得他需要的專門知識。 這個例子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除非開口問,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別人知道些什麼,或是他們認識誰。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年輕助理竟握有解決對策的鑰匙。如果你開口請求協助,救援就會出現,還可能來自你從未料想過的地方。 在職場上,開口求助甚至影響事情的成敗。這不是傳聞軼事。有統計研究指出,開口提問、求助能帶來更多助益: 更好的工作表現與滿意度。簡單來說,為了完成工作,你需要借重別人的力量。無論是資訊、某種技術或專門知識、人手、同意某個構想或計畫,得到你需要的,就能讓你把工作做好。當有人幫你解惑,你會更開心,也會對工作更滿意。 新進員工的成功。展開新工作時必定需要同事協助,探索新的工作環境,以及了解眾人對你的期待。研究指出,新進員工為了釐清工作要求、掌握工作背景、取得技術支援,在向人求助且得到協助後,能減少他們對工作的挫折感,表現得更好,也更有可能留下來。 找工作──或者為職缺尋找人才。想找新工作嗎?還是想聘用合適的人選?當你向自己的人際圈求助,請大家建議、推薦或引介時,你會更有機會找到合適的人選。我就是用這個方法找到第一份專業工作。我當時正在幫忙一個朋友和他的幾個熟人搬運一架直立式鋼琴。閒談中,我提到自己快要完成研究所學業,想在華盛頓特區找份工作。接著我問是否有人知道相關情報。我朋友的其中一個熟人把我介紹給他以前的大學室友,對方在華盛頓開了一家顧問公司。這層關係帶來了一趟實地面試、一份錄取通知,最後讓我進入該公司擔任專案經理。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的年代,超過一半或更多的工作都是透過社交或專業關係找到的。即使如今大家逐漸採用數位平台(如職缺搜尋引擎Indeed)求職、求才,這些關係仍然相當重要。透過社交網絡找工作、找人才,比單純使用數位搜尋還更有效益,這意味著前者更實際、更能有效開啟聘僱關係,而且被雇用的人會待得比較久。 學習與專業發展。學習不能脫離現實,我們可以透過嘗試新的技能和構想,再徵詢他人對成果有何意見來進行學習。舉例來說,假設你想學會發表讓人印象深刻的演說,可以靠自己多方準備並實際發表演說,但是少了別人對你的表現給予回饋,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需要改進或加強的地方在哪裡。除非你開口問,大多數人不會主動給你意見。 創造力與創新。好主意不會憑空乍現,創新也不是運氣問題。我們能藉由詢問取得資訊、交換想法、進行對話來培育創造力。例如,我和同事教授「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這門課時,把高階主管從舒適安逸的教室送進安娜堡(Ann Arbor)的偏僻街區,強迫他們接觸陌生人,並詢問對方對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感受。這些高階主管不僅帶著改善其構想原型的新點子回來,也開心地發現,當他們開口邀請陌生路人參與,大多數人都會答應。更別提有了好主意之後,我們還需要別人幫忙開發、測試、改良與執行。向人求助能增進我們將想法從開端推向完成的能力。 管控壓力。如果你經常覺得工作或家庭壓力很大,你並不孤單。根據蓋洛普(Gallup)調查指出,有八成(七九%)的美國人表示每天都覺得壓力罩頂,工作壓力是美國勞工最主要的抱怨。研究顯示,尋求協助與支援能減輕緊張不安與時間壓力,進而提升工作的投入程度與工作表現。 開口求助也能為團隊和組織帶來好處,具體展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團隊表現。向人求助能改善團隊表現,讓團隊成員更有創意,互相學習,並對團隊的目標、願景與任務發展出共同默契。17表現最佳的團隊會建立外部聯絡網,運用它們尋求資訊、意見回饋、專門知識和其他資源。 降低成本。這個好處非常顯著。研究指出,當員工自願採用員工救助方案,企業就能大幅降低醫療、殘疾和職業災害補償的成本,同時能降低缺勤率,並提高生產力。 此外,光是更快找出對策或發現更經濟的替代方案,也能降低成本。舉例來說,我曾經與安萬特藥廠(Aventis)的一位科學家合作。為了他的團隊正在研發的某種暢銷藥物,他需要合成一種特定生物鹼。他正準備與某間外部實驗室簽約,為這項服務支付五萬美元。後來他轉而採用本書介紹的工具,向某個科學家聯絡網求援,希望能找到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安萬特的一位同事回應了這項請求,表明他的實驗室目前有空,可以免費幫忙做這件事,省下原本要支付給供應商的全部費用。 這個例子透露的問題是,雖然這兩名科學家都是同一個新藥開發團隊的成員,但是他們沒有交流彼此需求的習慣。因此,有閒置設備的科學家不知道另一位科學家正要和外部供應商簽約,發包其實內部就能完成的分析工作。說出請求,才能讓需求為人所知。一旦需求廣為周知,別人才能予以回應。而且他人確實會有所回應。 團隊裡的其他科學家受到這則成功故事的鼓勵,開始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從協助篩選酶測定中的某些化合物,到允許觀察特定研究項目的生物活性測定,再到協助進行分子模擬。我們請科學家估計他們獲得的幫助總價值有多少,他們說立即省下的費用超過二十萬美元──光是短短兩個半小時(運用本書提供的工具所耗費的時間)內,這個開發團隊就省下這麼多錢。 生產力與獲利能力。當尋求幫助和給予幫助變成企業中習以為常的事,員工的生產力就會提高,人員流動率則會降低。20當企業執行長經常要求高階管理團隊針對其績效給予回饋意見,他們就會變得更加投入,從而改善公司的財務表現。和員工僅專注在個人任務與個人表現的公司相比,員工間有廣泛交流且會互相幫助的公司,獲利會較比多。以安萬特藥廠的團隊為例,科學家表示,有人迅速回應他們的請求讓他們省下三千多個小時──因此才可將這些時間投入另一項開發中的藥品。 尋求協助能改善營運效率,因為這樣能讓我們更快找到並獲得資訊、勞力與資金,進而降低重複勞動。尋求協助會加速組織資源的運用與流動。當眾人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苦苦掙扎,糾結該不該為某個問題或任務向外求助,就更能維持住生產力。 這看似有些矛盾。然而,提出請求(asking)也正是給予(giving)的關鍵。幾十年前我剛著手開發工具,想讓個人、團隊與組織能利用他們的關係網,開發他們周遭的豐富資源,才首次得知這個事實。那時我以為,如何能讓旁人行事慷慨是個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令我驚訝的是,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讓人針對所需提出請求。後來我發現只要有人開口,大多數人其實都樂於幫忙。可惜許多人不願開口,使得所有的答案、對策和資源全都原封不動,沒人使用,白白浪費。 我每天都看見這些方法帶來的好處,在我擔任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時,或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我針對慷慨、互惠、社交網絡、正向領導力等主題進行研究、教學與諮詢時。在我出任正向組織中心(Center for Positive Organizations)主任,與超過五十家企業和組織合作時──全都是該中心的企業聯盟成員,以及在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與羅斯商學院高階管理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 at the Ross School of Business)合作多年的培訓課程「影響式領導」(Leading with Impact)擔任共同主任中看到這些好處。我在此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者建立給予和接受的網絡,消除全球化與組織間的壁壘。 你會在書中讀到我這一路得知的許多故事,也會徹底明白為什麼許多人難以開口求助,又該如何克服那些障礙。你會學到簡單卻強大的方法,能幫助你鼓起勇氣、開口求助,還能辨識正確的求助對象,以及善用不斷擴大的人際網路。你也會學到如何使用數十種經過驗證、確實可行的工具,讓團隊與組織獲取所需的一切資源。我已陸續和Google、消費者能源(Consumers Energy)、通用汽車、保德信(Prudential)、必治妥(Bristol Myers)、藍十字藍盾協會(Blue Cross Blue Shield)等公司的數千名高階主管、經理人和專業人士分享過這些工具。不管你在什麼樣類型的公司工作、或在該公司擔任什麼職務,我會在本書中說明,你可以如何應用同樣的工具,讓你做任何事都更加成功。一旦你這麼做,凡事都有可能──連奇蹟也可能發生。 把你的需求轉換成聰明的請求 那是我結婚十週年紀念日前的夏天。當時,內人和我是熱門烹飪節目《艾默里現場直播》(Emeril Live)的粉絲。這個節目是由知名大廚、餐廳老闆、食譜書作者艾默里.拉加西(Emeril Lagasse)擔綱主持。每集都是在攝影棚觀眾面前現場拍攝,坐在最前面的來賓可以試吃艾默里做的菜餚。有一天傍晚,我邊看節目、邊問內人想怎麼慶祝即將到來的結婚紀念日。她毫不遲疑說,為了慶祝結婚十週年這個里程碑,我們應該去參加《艾默里現場直播》的錄影。我倒吸一口氣,擔心自己問出大問題了。在我看來,我們在同一天中樂透頭彩又被閃電擊中的可能性遠大於我們拿到節目現場錄影的觀眾席。 如果我想成功拿到兩張入場券,勢必需要尋求協助。 可是該怎麼做?我的第一步是將這個需求傳換成一項請求。儘管在那個時間點我完全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但首先我得弄清楚該如何表達請求。 一個精心設計的請求必定滿足S.M.A.R.T(聰明)準則:Specific(具體)、Meaningful(有意義)、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Realistic(務實)、Time-bound(有時限)。你可能聽過有人把SMART定義為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衡量)、Assignable(可指派)、Realistic(務實)、Time-related(與時間有關)。我將M定義成Meaningful(有意義),因為解釋「為什麼」會有某個請求能為請求帶來力量。你或許也聽過有人把A定義為Achievable(可達成)。我比較喜歡把A界定為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因為行動是你如何取得所需資源,朝著目標推進或實現目標的第一步。 Specific(具體):人們往往認為提出廣泛、籠統的請求才是有效的,因為它撒下的網面較寬闊。但其實,具體的請求比模糊的請求能得到更多幫助,因為細節能勾起人的記憶,讓人想起他們知道的事情或認識的人,那是籠統的請求做不到的。我聽過最模糊的請求是在我主持的一場活動上,有個來自荷蘭的高階經理人,他的請求是「資訊」。就這樣,兩個字:「資訊」。我請他進一步說明,他的回答是,「這是我能透露的一切。這件事是機密,而我需要資訊。」毫不令人意外,那天他沒有得到任何幫助(雖然最後他仍對別人提供了幫助)。 Meaningful(有意義):為什麼這個請求對你很重要?當他人知道你為什麼提出這項請求,就會更有動力回應,因為他們能「同理」你的感受。不幸的是,人們提出請求時往往會遺漏這個準則。他們以為請求的重要性是不證自明、再明顯不過,但從來不是如此。你必須解釋為什麼這項請求對你來說不但有意義,而且很重要。 當我計畫為兩張門票提出請求時,我明白我必須說明為什麼那兩張特別的門票如此有意義且重要。它可不是「喔唷,要是能親眼見識《艾默里現場直播》的錄影,豈不是很棒嗎?」這種請求。請求若附有令人信服的「為什麼」,更能促使他人回應,為你提供活力與靈感。勵志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說:「『為什麼』能鼓勵人們起而行。」在某些情況下,「為什麼」不只是說明什麼對你有意義。比方說,假如你向上司提出請求,你的請求如何符合他/她的目的、目標與優先順序?你的請求如何有助於組織的更大利益?如果你是企業家,正在跟投資人提案,你不會只說你想要一○○萬美元,你會解釋為什麼你要找資金?你、或你的公司正著手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你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以及為什麼他們的投資會為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帶來益處?無論你提出的請求是什麼,務必考慮到請求的背景資訊,讓「為什麼」不僅僅只跟你有關。 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請求與目標並非一模一樣。目標是結尾的狀態、目的地。請求則是通往目的地路上的行動號召。人們往往誤以為,陳述目標或描述情況後,其他人就會知道需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但其實那樣的狀況很少見。我曾參加一場職涯輔導活動,其中有名參與者說,他的請求是「幫助他從財務金融業轉換到行銷業」,但是沒有人確定他請求的到底是什麼。他想找人引薦嗎?還是需要如何轉換跑道的建議?問了一大堆問題之後,這個群體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坐下來跟某個從事行銷工作的人好好聊一聊。如此一來,他對行銷這份工作的真正樣貌才能有更完整的概念。 Realistic(務實):你的請求可大可小,但它必須是務實的。我不是指只能提出確定可以實現的請求,而是說這個請求必須在策略上合理。想想我要拿到兩張《艾默里現場直播》錄影門票的請求,它是認真的姑且一試,也是在有可能的範圍內(相形之下,兩張上月球的門票就比較不務實)。 Time-bound(有時限):每一項請求都應該有時限。例如,誰能在我需要兩張門票的前提下,在時間內幫忙取得門票?許多人不喜歡將時限放在他們的請求中,害怕那會讓他們看起來很難伺候。不過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恐懼是毫無根據的。其實人們寧可有期限,這樣才能評估自己有無能力在期限前把事情貫徹到底,也才能把時間妥善安排給請求會牽涉到的事。像「本季的某個時間」或「明年」這樣模糊的期限會招致不作為或拖延,它們無法激勵人們有所回應。假如你的請求很緊急,坦白說出來。就算並不急迫,你還是需要訂出期限。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
──夫妻衝突演變為計較誰比較「犧牲」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有一陣子,我突然很怕「被嫌」。例如,我洗澡洗到一半,女兒就在外面吵著要找我。我心急的隨便沖沖,想著趕快出來拍個化妝水,就把孩子接到手上來。 沒想到,我才一開浴室的門,先生就把女兒一把塞過來,嘴裡還唸:「怎麼會有人需要洗這麼久?」 天知道,比起婚前小姐時期,我已經濃縮洗澡步驟,搞得自己膽戰心驚了,但卻連洗好澡、擦乾頭髮的餘裕都沒有,就迎來「洗太久」的抱怨。 先生的質問,好像都是在怪罪我做的不好 又或者女兒晚上跟著自己睡,卻老是睡不好。三四點時,小傢伙突然鼻塞醒來哇哇大哭,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哄。 我無奈地抱著女兒走來走去同時,還得面對家人被吵起來,且一一走出房門來關切:「都半夜了,怎麼還讓她哭成這樣?」 女兒吵到家人,我也是膽戰心驚,而此時若是先生也跟著不解與不耐煩,我的脾氣也會跟著上火。 「你也拜託教一下,好嗎?我好不容易下班回家,還要聽孩子哭?」先生叨唸。 「我難道平常沒教嗎?你想休息,我不想休息嗎?」我忍不住回應。 「白天不都我媽在顧?你洗澡也洗很久!你自己要把休息時間用掉的。」 又來了!感受「被嫌」的那一瞬間,我心裡有好多反駁的話想說:「我洗澡是我必須要花費的時間,跟放鬆、滑手機才不一樣!你工作,我也在工作。為什麼孩子晚上鬧,你想休息,我就得負責哄?」 我有很多情緒一湧而上。那些先生有意、無意地質問與指責,都好像在怪罪我做得不對、不夠好,我所有的付出跟犧牲都被抹煞了,於是,隨之而來的委屈與不滿,馬上就變成尖銳的回嘴與辯駁。 全職媽媽一點都不輕鬆 我急著想用舉例來證明自己有多辛苦,但卻一次次的被否決。 「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難道在家就很輕鬆嗎?當我們列出主婦一整天的工作清單,你會發現媽媽一整天下來,要在陪伴孩子玩耍的同時,顧及安全,還得抽時間把家務完成,且過程中還得精算孩子的作息時間。精準地在用餐時間準備好孩子的食品,並且在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後,急急忙忙地轉身,將衣服收回,一一摺好。 折騰下來,一天居然也過去了,然後又得慌亂地在孩子醒來後,張羅他的點心,並且思索如何在先生回家前,先把孩子洗乾淨,備好晚餐,等先生回來。而這只是到晚餐先生回到家前而已,但就已經好令人喘不過氣來了,對嗎? 偏偏這個時候,先生回來,還順口說了一句:「幫小孩洗個澡,怎麼浴室亂成這樣?」我想,這就足以讓媽媽的心,被直直敲入谷底。 太太希望自己的辛苦,先生可以「看見」 我突然可以理解那些來到我面前的夫妻,為什麼會突然在先生一個挑眉,或是一個疲憊的扶額動作後,太太就馬上氣得拍桌,邊哭邊指控:「你沒看到的時候,我累得像條狗一樣!你就只會在那邊指手畫腳、嫌東嫌西!」 因為太太覺得好不公平呀!她都這麼辛苦了,先生卻還對她不滿意。 是什麼原因讓媽媽變得如此緊繃?甚至連親密伴侶的一句話或是一個舉動,都好像是在挑釁自己:「你哪有那麼辛苦?」「這不是你應該要做的嗎?」而逼得太太要用激烈、跳腳的方式來為自己辯護、討公平? 我想起自己「被嫌」的那段時間,我連晚上陪孩子睡覺,都會不自覺地一直用line傳訊息給先生:「妹妹半夜睡不好,一直抓我頭髮、討抱抱。」「妹妹鼻塞一直打呼,明天帶她去看醫生好了。」「好崩潰,三點又起來夜奶。」 我好像流水帳似的向先生報告,而如果隔天早上起床,沒有聽到先生回應:「昨晚還好嗎?」而只是已讀不回。那麼,我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繼續用line訊息實況轉播。 仔細想想,若是我先生隔天早上才打開手機,那些雪片般飛來的訊息,應該就像連珠砲般的轟炸吧。 我發現那是自己面對獨自帶孩子時的微妙心理。好像看似不吵醒先生,讓先生可以好好睡(事實上,爸爸們幾乎都有內建呼呼大睡、吵不醒的功能),但卻又希望先生也能感受到「原來,連陪孩子一起睡覺都這麼累」。 想把全家弄醒,來讓他們體會自己的辛苦 每個晚上面對孩子睡不好,我抱著孩子又拍又哄,我的心也好累。當孩子就這樣緊抓著自己,雖然她不哭鬧,但也無法放手,讓我躺平好睡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怨懟了起來,甚至會有衝動,想把全家都弄醒來體會我的辛苦。 於是,我泡奶弄得砰砰作響,半夜也又傳一堆訊息給沉睡的先生。我就是希望有人可以瞭解,每個熟睡的夜晚,我有多煎熬——孩子半夜的翻滾躁動,對我都已成了習慣。我是連孩子睡覺時,都在繃緊神經的工作呀! 正是因為這樣的情緒沒有被看到,因此讓每次夫妻之間的衝突,不知不覺地吵到後來,都在計較公平。 夫妻越爭越瑣碎,越去計算,越容易撕破臉。 我甚至有過跟先生爭執洗澡到底要洗幾分鐘,還有晚上顧孩子睡覺的時數,應該也要算進分攤時間裡,才算公平。 事後想起來,雖然覺得荒唐,但當下的我們,都被挑起自我防衛的機制,並且渾身帶刺地拚命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與條件,攻擊對方、保護自己。 不過,這對我們的衝突毫無幫助。問題沒有解決,在育兒的任務上,也更加分歧。 太太也是渴望被呵護與照顧的小女人 其實,我只是希望他能看到我的「犧牲」而已。 「犧牲」是個摻雜很多細膩情感的付出行為。對媽媽而言,我的確在屬於我自己的生活中,選擇了切割大部分的時間,而決定好好地以孩子為主。 我只看著孩子,並為孩子做任何事。雖然這個行為是我自己選擇的,但卻也是我拿自己的時間、原本可以有的外在成就,甚至是用來自我照顧的愛與心力去換來的。 我固然無私給予,但深信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因此,當付出耗竭的時候,我也希望有人可以同樣的用愛與支持來灌注、滋養我。 於是,當我的另一半將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讓我感受到「你應該要更好」的時候,這便讓我的匱乏更加的無力。 作為一個堅強、能幹的母親,但我的內在不過是個渴望也被呵護、照顧的小女人呀。 可是,「犧牲」這個詞也很容易挑起另一半的怒火。「如果你不甘願,那就不要做呀!」「那我這個當先生的苦,有人看見嗎?」好像自己默不吭聲地在外承擔,也被自己的伴侶視為應盡的責任義務。 先生拙於承接太太的負向情緒,急著想幫忙解決問題,卻被說成不理解、不貼心。明明先生也是在意這個家,才想要出意見、出主意的,但一出聲,太太的激烈反彈又把自己說得好像獨裁指揮官,讓太太覺得先生不公平,但先生也是為了家庭付出呀。 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夫妻雙方都陷入計較付出多寡與爭論輸贏的衝突,並讓愛消失殆盡呢? 太太希望有人可以「理解」她的努力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覺察「自己的犧牲需要被看見」這件事,很多人都會誤會問題出在「有了孩子」上頭。 許多夫妻來到我的面前,總是哭訴有了孩子前後,彼此態度的落差。質疑對方是否變了心,以及自己心境疲憊與無奈的變化。 但當我自己也有孩子之後,我才深刻地感同身受。當我出現「犧牲」的感覺時,我並不是真的在抱怨,而是希望如果有人可以理解,我會很願意再繼續努力。這是我的選擇,我沒有不甘願,也不後悔,但是我更希望對方也能站在我這邊,我會變得更有力氣堅持下去。 「感到犧牲」與「我願意去做」是互不相斥的兩件事,而透過看見彼此的苦,這件苦差事可以被堅持下去,甚至能夠苦盡甘來,看見孩子健康長大,或是終於擁有一家三口的小套房,而感到值得與欣慰。 許多人當上了爸媽,重心就繞著孩子打轉。一旦孩子難搞、不配合時就容易引發衝突,然後怨懟另一方,沒有善盡「父母」的職責,卻忽略了我們也是彼此的「伴侶」、共同打拚的「隊友」。 明明我們都想為了這個家好,卻總在爭執中,迷失方向,變得互相拉扯與爭輸贏。有幾件事,我覺得可以提醒伴侶,如何從對立的關係走回攜手合作。 一、 安撫伴侶的情緒,比安撫孩子重要 我的心理師夥伴黃柏嘉曾問了我一個問題,當時震撼地扭轉了我的慣性思考:「如果另一半跟孩子同時在哭,你會先去抱誰?」 多數的先生,甚至包含太太本人,都會自動化的反應認為孩子需要先去抱,甚至有的還會在心裡嘀咕:「大人有什麼好哭的。」 但站在媽媽的角色時,我卻發現自己好渴望「我先被安撫」。 如果孩子半夜哭啼,先生醒來,關心我,且問我:「還好嗎?」在那一瞬間,我其實就有了力氣跟他說:「不要緊,我來就好。」 因為,我會感到自己是被陪伴的。我不需要花力氣,一邊顧孩子,還要一邊對抗先生的指責或不理解。 安撫另一半的情緒,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視孩子是脆弱的,而成人有能力解決問題,但卻忘了,「照顧對方情緒」這件事,讓你可以先將這個有能力的人拉過來,成為自己的隊友,然後你們就可以共同一起來協助脆弱的孩子。 孩子有時的確就是個小麻煩,沒有SOP,可以一招搞定,但急著先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不會幫助孩子止住哭泣,但是獲得一個隊友,可以讓我們有更多力氣,一起面對孩子哭泣造成的壓力。 二、情緒上頭不去談公平 有些媽媽應該會很苦惱,要是先生看不懂第一點,該如何是好,難道還要媽媽去安撫先生的情緒嗎? 其實,「關係」是互動出來的結果。願意先改變的人,不是認輸,而是代表我想要讓關係能夠更好一點。彼此的脆弱,會在衝撞的時候,變成利刃傷害對方,因此如果我願意先做承接,對方變得柔軟後,也會長出互相照顧的能力。 因此,若是先生帶孩子出去玩,結果跌了一跤回來,我能先給予穩定的回應,例如我問先生:「孩子大哭的時候,你還OK嗎?」而非「怎麼你帶出去就這樣?」或「上次我帶孩子受傷,你就罵我,現在你自己還不是這樣?」就能先終止老是在衝突時計較公平的惡性循環,並開始累積親密關係中「我看見你的努力」的基礎,甚至增加彼此的能力,去聆聽雙方在關係緊繃時候的內在需求與脆弱感受。 三、我們擁有共同目標 也許,這次我跟先生的衝突無解,但我可以開始決定不先去談公平,而是努力聚焦在「共同的目標」上,比如:「我也擔心孩子吵到大家,你先幫我關門窗、泡奶,我來帶孩子回房間,讓她安定下來。」而不是急切地指責:「那你怎麼不趕快去泡奶?」 透過穩定、清楚明確地表達共同目標,我們也在帶領情緒上頭的另一半,跟自己一起朝一樣的方向合作,無須先浪費力氣在彼此的抗衡上。 當孩子穩定下來後,通常父母雙方的情緒也都冷靜了一大半。理智恢復後,我們才有機會再去溝通,例如,討論之後可以如何分工,或者彼此需要什麼樣的幫忙。 在當爸媽之餘,也別忘了彼此還是夫妻。孩子長大了,終將會離開,而另一半才是得一起牽手走下去的那個人——開始看見彼此的付出,我的犧牲才會變得值得。 尋求愛時的念頭和感覺
從念頭來檢視強烈的情感或痛苦——特別是與愛有關的痛苦——起初也許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如果你能慢下來觀察一番,你會發現總是有一個特定的想法引發了讓人緊張的情緒。對於愛的焦慮,就是由一些簡單而稚氣的念頭引起的,那些念頭人人都有,連九十歲的人也不例外。「我需要你的愛。」「如果沒有你,我就會迷失方向。」這類未經質疑的想法假裝將你引向愛,實際上,它們是通往愛的障礙。 心情不好的人有時會說,他們找不到那個讓自己不開心的念頭,只感覺到一股情緒湧上來,但這並不表示那個念頭不存在。比方說,你對他傾訴衷腸,他卻毫無回應,只是起身離開房間,留下你一個人坐在那裡,覺得彷彿世界末日。你心裡或許想著:「他對我沒興趣。」接下來你的念頭可能會變成:「我幹麼自討沒趣?根本就沒人在乎我。」 如果此刻你並不覺得不開心,那就回想一件過去曾讓你十分難受的事情,並讓自己安靜下來,允許過去的感覺重現。如果你很難受,而且似乎找不到那股情緒背後的念頭,可以試試下面這個方法:花點時間往內在走,前往感受最強烈的地方,讓自己沉浸在那個感覺帶來的身體覺受中。為了你好,讓自己重新痛苦、難受一次,只是這次給它個聲音——如果感覺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會對誰說? 不要著急,聽清楚它說的每句話,不然你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些看似明智或仁慈的東西——你認為自己「應該」有的想法——而不是心裡真正有的那些令你痛苦的念頭。 比方說,你和一位新朋友外出旅行一星期歸來,而這次的旅行讓你大失所望。如果你真實的感受是「你真讓我失望」「你傷害了我」「你說謊」「你根本就不是你裝出來的那種人」,那麼,「我的期望太高了」這類理智的念頭就不是你要找的。你該尋找的,是你的真實想法,也就是你那一刻在心裡像孩子般脫口而出的念頭。請你盡可能不加修飾地將它寫下來。 在痛苦或憂鬱中,常常有一些你抱持了很久、抱得很緊的念頭,你完全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所以也從未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真的相信它們。 如果你停下來問一問,會怎麼樣呢?假使有一種方法可以檢視你是否真的相信那些最困擾你的念頭呢?「轉念作業」(The Work)——也稱為審視、檢查(inquiry)——正是這樣一種方法。剛開始,轉念作業似乎只是「方法」,但是當你審視自身想法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它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你處理念頭的自然反應。相信自身想法這件事似乎越來越「不自然」、不合常理,你明白那是愚弄自己的一種手段;你越來越清楚地看見轉念作業帶你回到現實。 那麼,要如何進行轉念作業,審視自己的念頭呢? 針對「尋求愛與認可」的轉念作業 在真正介紹如何審視自己的想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整個過程,讓你感覺一下。 這是真的嗎? 找到那個讓你不舒服的念頭之後,第一步就是問自己它是不是真的——往自己的內在走,以你所知的真相來檢查,看看你是否真的相信那個讓你難受的念頭。它與你所知的實際狀況相符嗎?絕大部分情況下,它都與現實不符。 沒有理由相信想法與現實相符。當你在生活中前行,心裡出現的那些念頭就如同毫無根據的瞎猜,只不過是一些模糊的企圖,想要弄清楚你的周遭和內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在追求愛與認可時,你大部分的念頭不是在解讀你在乎的那個人的行為,就是在猜測對方心裡想些什麼。 在某種意義上,每個念頭都提出了一個像這樣的問題:「是這樣嗎?」如果要準確表達某個跟我們對某件事的感知有關的念頭,可能會是:「我認為他對我很無禮——是這樣嗎?」不過就像孩子一樣,我們傾向把注意力放在讓人警覺的部分——「他對我很無禮」——然後緊抓住這個想法,把它當作事實來反應。於是我們陷入痛苦,或者開始攻擊對方,而沒有去回答那個念頭裡隱含的問題:「他對我很無禮——真的是這樣嗎?」(搞不好你對他友善地揮手時,他之所以沒回應,是因為他沒有戴眼鏡而沒看見你?) 有這個想法時,你會怎樣?沒有了這個想法,你又如何? 任何一個不舒服或有壓力的感覺都是在提醒你:你相信了一個不真實的念頭。在這個步驟中,你首先要檢查當你相信那個念頭時,發生了什麼事,細心留意它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和現實生活。比方說,如果你心裡想著:「喬治根本不在乎我。」仔細看看你是如何在那個想法的掌控之下生活的——那個念頭如何影響你?當你相信那個念頭時,你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包括喬治)?你可憐自己嗎?你覺得受傷和憤怒嗎?你是不是因此覺得自己成了受害者?你是不是不理喬治並給他臉色看?你是不是會斥責同事或小孩?那個念頭會影響你的睡眠嗎? 接著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那個想法(你不相信,或甚至無法想到那個念頭),你的生活會是怎樣?暫時不去考慮那個想法是否真實,這裡的重點在於讓自己試著去體驗如果不相信那個念頭會怎樣。想像你正看著喬治,心裡沒有「他根本不在乎我」這個想法,然後在那樣的體驗中待一會兒。 這個步驟是要讓你留意相信某個念頭的結果。先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有」那個念頭的生活之中,然後再嘗嘗「沒有」那個念頭的滋味。 反轉念頭:相反的想法也同樣真實嗎? 這是審視自身想法的最後一步。頭腦就像鏡子一樣,可以把事情反向導正。所以,請將你的念頭反過來,盡可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轉它,然後問自己:「反過來的版本和你原先的念頭比起來,是不是同樣真實,或者更加真實?」你會發現,它們往往比原本的想法更真實,或至少同樣真實。 現在讓我們反轉「他對我很無禮」這個想法——首先轉向對方,然後轉向自己,接著轉到反面。 .我對他很無禮。(當他沒有對我揮手時,我立刻下結論,並嚴厲地評判他。) .我對我很無禮。(我把一個可能無辜的行為變成無禮,是我在自己的頭腦裡製造了「無禮」,而我憤怒的念頭讓我覺得自己渺小又刻薄。) .他並未對我無禮。(也許他根本沒看見我,也許他正在想心事。我無法真正知道他的意圖是什麼。) 當頭腦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就會像一輛陷在泥沼裡的車,而且越陷越深。試著反轉念頭,並且思考一下反面是否可能屬實,這就好像你讓車子不斷地前進、後退,好讓它脫離泥沼一樣。 例如,你確信如果你的男友接受了一份千里之外的工作,會是件很糟糕的事。這念頭讓你焦慮萬分、不知如何是好,而反向思考會讓你看到被這個想法所困的頭腦無法看見的可能性:如果你的男友接受了那份工作,搬去外地,有沒有可能是一件好事?你的頭腦或許根本拒絕考慮這個可能性,完全就是卡住了。 然而,如果你能找到真實的理由來支持那個反過來的念頭呢(哪怕只有一個)?也許你會發現:你男友的新工作可能會讓他覺得很滿足,你們的關係或許會因此變得更好。如果你能找到這個念頭或許為真的一絲絲可能性,你的恐懼就會減少。也許因為他不在你身邊,你會有更多時間跟朋友在一起、開始鍛鍊身體,或者去上你一直都想上的課;也許他會搬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於是你經常去看他,或者甚至搬過去,誰知道呢?你不必相信這些理由,或者真的採取行動——光是找到一個理由,就能讓你從泥沼中脫身。你以為很糟糕的事,或許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糟——如果你願意考慮這個可能性,那麼你因此感受到的輕鬆與舒暢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你或許會抗拒這個練習,不願反向思考,因為你擔心這會讓你害怕的事情發生。在上面那個例子裡,也許你擔心如果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男友搬家這件事——哪怕只有一會兒——就會減弱你反對的力道。但如果你真正去審視那個想法,你會發現,事情很可能恰恰相反:當人們頑固地抱持恐懼的態度時,往往會讓自己一直想要避免的事情發生。反轉念頭打開了更多空間,讓你看到事情可以如何平靜地解決,這是你在捍衛某個立場時完全無法想像的。 如果有人覺得找到一個理由來支持反轉的念頭很困難(例如認為「這是個很大的挫折。就是這樣,沒什麼好說的了」或「這一切都會有最好的結果?不,我絕不會考慮這種可能性」),通常我會建議他們找出三個理由來說明反過來的念頭可能為真。當頭腦拒絕讓步時,你會發現找出三個真實的理由——哪怕它們一開始看起來很蠢或沒有意義——也會讓你脫離泥沼,回到通往各種有趣可能性的道路上。 脾氣再好,也要有底線
現代人接受的多半是強調平和的教育,大家從小被教育的觀念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爆發時會失去判斷力,招致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就演變出像是「如果有一隻狗咬你,難道你要把牠咬回來嗎?」這樣的說法,雖然看起來是句玩笑話,但的確能讓我們說服自己壓抑情緒。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的現代教育都在宣揚保持內心平和,教導大家如何與自己對話,啟發自我認知,而且這種對話內容很敏感,涉及的話題也很多,包括我是誰、我該如何看待自己、發生的事情如何影響到我的情緒、個人形象與自我認知等等。 當自我認知逐漸發生作用的時候,我們會提醒自己:我要做一個好人、好鄰居、好同事、好下屬……對我們而言,維護個人形象至關重要,一旦自己變得有攻擊性,成為麻煩製造者,或是表現出不配合的態度,就可能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情緒也許是生活中最平常、但卻最讓人頭痛的東西,是人類面對自己的重大挑戰之一。想要讓情緒平穩不會傷人很難,因為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情緒不會引起任何事端,不要讓自己承擔任何責任和風險,但同時又要確保自己的權益不會受損。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很多時候大家會下意識的提醒自己,應該保持忍讓的姿態,或是壓抑那些不好的情緒,才能真正減少麻煩。 可是事實證明,我們越是想要克制情緒越容易出問題,還會因為太執著於「示弱」、「善忍」的理念,而失去應有的進取心。社會學家認為,一個真正健康正常的人應該主動釋放自己的影響力,更加主動的去爭取利益,去展示自我,去影響他人,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承受所有外力。 保持好脾氣也應該是有限度、有原則的。我們偶爾還是需要改變一貫的「好人」形象,在必要的時候要更加強硬一些,甚至可以表現得更具攻擊性,或是適當的發脾氣。 而且真正聰明的人並不是一味迎合環境,而是善於根據實際情形和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他們並不會刻板的堅持某一種道德觀念,也不會將「好心」當成道德的唯一標準。 不僅如此,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適當發脾氣對於個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益處,因為發脾氣可以加強語言組織能力,能夠提高記憶力,同時強化個人的說服力。負面情緒還能讓人更加直覺的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環境,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表現得更加專注,需要擁有更敏銳的思維,需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想用人脈存摺,日常就該定期儲蓄
人際關係真的就像魔杖一樣,能變出職業機會。如果你看到它強大的魔力,你就會相信,放棄保留姿態對你而言是最有利的。當你不強迫某一段人際關係時,它往往會發揮最佳作用,所以在這一章中,列出了一些具體步驟,你可以採取這些步驟來克服建立人脈網絡的恐懼,勇於去承擔新的風險。然後,利用你的內向天賦,以你的個人風格,優雅的經營人脈關係,並善用下面的這些好處: 一、機會:在社群媒體或會議上的簡單對話,可以成為你將來的生命線。當你深吸一口氣,冒險進入職場的開放空間時,你會遇到各行各業的人。與以前的同事或高層領導人建立聯繫,這都可能帶來工作機會,或是一個新想法,為你的事業播下種子。 和你保持聯絡的人可以提供擴展你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機會。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會議,期間,一位同事把我介紹給一位出版過職業相關書籍的作者湯姆。湯姆與我分享他在寫書過程中的經驗,並提供了一些對本書的發展不可或缺的提示,後來我仍繼續和湯姆保持聯絡。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得到了許多實用知識,以及一個有價值的人脈關係。 在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不要把平淡無奇的談話看成是無關緊要的。與新朋友的第一次交談,可能會開闢一條道路,為你建立商業夥伴關係,或是為你找到積極、有活力的合作對象。 二、可見度:當你敞開心胸去認識新的專業人士時,你會與他們分享你的工作資訊,並就產業面臨的挑戰及當前和未來的趨勢交換意見。人們能感覺到你在這個領域的價值,以及你所能提供的資源。當重要的人知道了你的經驗、成就和技能時,你的聲譽就有機會展翅飛翔。這種接觸可能會讓你被視為一位專業人士,甚至是你所在領域的專家。 如果你恰好是應屆畢業生,或者即將重返職場,沒有人會認為你已經是個專家。然而,人際網絡仍然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你可以向未來的雇主展示你所能提供的。 三、知識:當你認識新的同業或高階領導人時,你很自然的會談論你的工作和興趣,並就產業新聞和趨勢發表意見。在與這些有聯絡的人的對談中,你可能會學到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新方法,你也有可能會想在自己的組織中實踐。 四、人際網絡的優勢:有許多職位空缺通常是不會登廣告的(比如約聘工作),更不會用閃爍的霓虹燈強調,所以它們仍然會隱藏在視線之外。因此,在你尋找夢想中的工作,或準備在職涯中取得成功時,運用人際網絡就像張開一張大網,可以幫助你摘到星星,達成你想要的目標。你所建立和培養的人脈可以把你介紹給合適的人,讓你掌握其他的機會。 想像一個典型的雇主坐在辦公桌前,為了一個職缺,從一大疊履歷中尋找人選。眼前每張履歷都極力爭奇鬥豔,你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展示自己的才能呢?真正的區別在於口碑。如果一位在專業領域受人敬重的同業或高階管理人員,對雇主說了些好話,你被注意到的機會就會更大。透過一個與雇主有私交、甚至是同事關係的人,來讚揚你的職業道德和技能,就可以打開一扇門,可能會為你爭取到面試機會。
付出愛的一方,怎樣離開曖昧? ●確認心意,直接開口是最好的方法 雖然曖昧初期是甜蜜的,讓雙方都心如鹿撞,幸福感滿滿,但如果曖昧期拖得太久,其中一方動心了,想再進一步,另一方卻往後退而未確認彼此的關係,那麼有意發展的一方就要深思一下:眼前這個人,到底是否真有心想與你交往?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直接表白、詢問啊! 不過,直接詢問也要看時機,你起碼要感覺到對方也有意思、表現得也很正面,雙方關係只差一步就能變為戀人。若是如此,不妨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不要因為錯過了機會,日後令自己後悔。假如對方拒絕,也就是讓你夢醒的時候,從此不用為這段沒結果的曖昧關係而苦惱。 如果你不能接受對方這種拖拉的態度,不想再繼續,你又可以怎樣抽離這段曖昧? ●抽離曖昧,「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 ◎像分手一樣,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如果你還懷疑對方是否有心與你交往,彼此的曖昧使你覺得煩惱多於甜蜜,想要擺脫,第一步就是: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在生活上,請避免再接觸你的曖昧對象。如果對方是同事,那麼請你除了辦公時間及公事外,一律不要與他交流,減少雙方互動的機會。 這個過程如分手一樣,也必須避免去你們曾經一起去過的地方,以免觸景傷情。 ◎轉移注意力,讓你對他的感覺逐漸淡去 接著,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你的工作、興趣、運動,以及與其他朋友的社交活動等等。讓對方在你心中的形象及感覺漸漸淡化,以使自己能逐漸抽離這段曖昧關係。 明知沒希望卻離不開,怎麼辦? ◎你是否無法接受,投入的一切全都放水流? 然而,能果決地做到這點的朋友不多,明知「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偏偏怎樣都做不到。 這是因為雖然我們內心渴望脫離曖昧,卻不願意放棄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意思是指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而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就是即使你明知沒希望了,不會回本的,也甘願繼續投資,合理化自己的付出,因為你擔憂一旦面對現實,接受「失敗」這個事實,那麼一直以來所付出的就完全浪費掉了。 在兩性關係裡,所投入的種種心思、精神、感情和愛,也可算是沉沒成本吧,這些也都是收不回的成本,而我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願離開曖昧關係,同樣是因為不想放棄自己對於這段感情付出過的一切一切。 就是這個想法,使我們明知是錯的,卻仍然選擇繼續下去,困在曖昧的漩渦中。 ◎看他實際做了什麼,而不是聽他甜言蜜語 要擺脫這個枷鎖,只能靠自己「有意識地」自救:你需要為自己及對方的行為,做客觀的分析。 首先,拋開對方對你說的甜言蜜語,例如「跟你在一起很快樂」、「如果我們一起去旅行,一定會玩得很開心」等等。這些並不是客觀事實,只是一種感覺,無法去證明。 而事實則是他兩個星期都沒有約你見面了。從這個事實去想想:到底對方是否有意跟你發展下去?否則,為何他會這樣不置可否,對你倆的關係沒有任何實質行動? 花點時間去釐清眼前的「事實」,評估雙方的關係狀態,才能免於讓自己陷入不切實際的期待及幻想中。 ●你為什麼讓自己被當成備胎呢? ◎先從小事拒絕對方,看他的反應 在曖昧關係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盡可能去迎合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你可以試試找藉口拒絕對方的小請求,看他的反應如何。 如果他表現出不耐煩,甚至冷落你,那很明顯是個給你足夠理由走出這段曖昧關係的證明,因為一個喜歡你、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變得這樣卑微,更不會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為難你。 ◎若繼續來往,要堅持守住「朋友」的界線 其次,與你的曖昧對象只能以朋友方式往來,超越範圍的舉動就不要做了。許多曖昧中的人會像戀人般約會,甚至牽手、擁抱,這些已超越朋友關係的行為就要停止。 當他見你態度有變,而他要是想進一步、怕失去你,你劃出界線的做法,反而會激起他追求及向你表白的勇氣。 ◎他是如何對待你的?具體寫下,釐清事實 雅如就是想弄清一段如霧裡看花的曖昧關係,前來詢問我的意見。 她覺得對方忽冷忽熱,捉摸不到對方的心思,卻發現自己對這段關係愈陷愈深,快要崩潰了。聽了我的建議,她照著去做,首先,為自己訂下界線,不讓對方做越軌的行為,不再讓他牽手,也不再對他有求必應。 對方察覺這個轉變後,起初很緊張地詢問雅如,問她是不是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就算雅如拒絕了他的請求,他也回應說沒關係,他自己去做便可。 然而,過了一個星期,他減少了與雅如聯繫的頻率。原本每天會傳訊息給她,並且時常有互動,但是如今即使雅如主動發訊息,他有時會已讀不回,也沒有再主動邀約。 這些就是「客觀事實」。 我請雅如在紙上列出了對方的種種,她寫下來後,再細閱一次,同時思考兩人之前的互動,確實沒有任何實質的事情,讓她相信對方是真心喜歡自己,有意與自己發展下去。 對曖昧心軟,就是對你自己殘忍 現實或許殘酷,但是,如果選擇逃避、選擇拖延,時間過得愈久,只會愈把痛苦延長,更加讓你離不開眼前的曖昧。 若你早已察覺不對勁,就應及早離場,不要留下來被對方利用,也不要變成對方的「備胎」。 付出愛的一方,怎樣離開曖昧? ●確認心意,直接開口是最好的方法 雖然曖昧初期是甜蜜的,讓雙方都心如鹿撞,幸福感滿滿,但如果曖昧期拖得太久,其中一方動心了,想再進一步,另一方卻往後退而未確認彼此的關係,那麼有意發展的一方就要深思一下:眼前這個人,到底是否真有心想與你交往?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直接表白、詢問啊! 不過,直接詢問也要看時機,你起碼要感覺到對方也有意思、表現得也很正面,雙方關係只差一步就能變為戀人。若是如此,不妨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不要因為錯過了機會,日後令自己後悔。假如對方拒絕,也就是讓你夢醒的時候,從此不用為這段沒結果的曖昧關係而苦惱。 如果你不能接受對方這種拖拉的態度,不想再繼續,你又可以怎樣抽離這段曖昧? ●抽離曖昧,「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 ◎像分手一樣,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如果你還懷疑對方是否有心與你交往,彼此的曖昧使你覺得煩惱多於甜蜜,想要擺脫,第一步就是: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在生活上,請避免再接觸你的曖昧對象。如果對方是同事,那麼請你除了辦公時間及公事外,一律不要與他交流,減少雙方互動的機會。 這個過程如分手一樣,也必須避免去你們曾經一起去過的地方,以免觸景傷情。 ◎轉移注意力,讓你對他的感覺逐漸淡去 接著,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你的工作、興趣、運動,以及與其他朋友的社交活動等等。讓對方在你心中的形象及感覺漸漸淡化,以使自己能逐漸抽離這段曖昧關係。 明知沒希望卻離不開,怎麼辦? ◎你是否無法接受,投入的一切全都放水流? 然而,能果決地做到這點的朋友不多,明知「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偏偏怎樣都做不到。 這是因為雖然我們內心渴望脫離曖昧,卻不願意放棄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意思是指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而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就是即使你明知沒希望了,不會回本的,也甘願繼續投資,合理化自己的付出,因為你擔憂一旦面對現實,接受「失敗」這個事實,那麼一直以來所付出的就完全浪費掉了。 在兩性關係裡,所投入的種種心思、精神、感情和愛,也可算是沉沒成本吧,這些也都是收不回的成本,而我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願離開曖昧關係,同樣是因為不想放棄自己對於這段感情付出過的一切一切。 就是這個想法,使我們明知是錯的,卻仍然選擇繼續下去,困在曖昧的漩渦中。 ◎看他實際做了什麼,而不是聽他甜言蜜語 要擺脫這個枷鎖,只能靠自己「有意識地」自救:你需要為自己及對方的行為,做客觀的分析。 首先,拋開對方對你說的甜言蜜語,例如「跟你在一起很快樂」、「如果我們一起去旅行,一定會玩得很開心」等等。這些並不是客觀事實,只是一種感覺,無法去證明。 而事實則是他兩個星期都沒有約你見面了。從這個事實去想想:到底對方是否有意跟你發展下去?否則,為何他會這樣不置可否,對你倆的關係沒有任何實質行動? 花點時間去釐清眼前的「事實」,評估雙方的關係狀態,才能免於讓自己陷入不切實際的期待及幻想中。 ●你為什麼讓自己被當成備胎呢? ◎先從小事拒絕對方,看他的反應 在曖昧關係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盡可能去迎合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你可以試試找藉口拒絕對方的小請求,看他的反應如何。 如果他表現出不耐煩,甚至冷落你,那很明顯是個給你足夠理由走出這段曖昧關係的證明,因為一個喜歡你、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變得這樣卑微,更不會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為難你。 ◎若繼續來往,要堅持守住「朋友」的界線 其次,與你的曖昧對象只能以朋友方式往來,超越範圍的舉動就不要做了。許多曖昧中的人會像戀人般約會,甚至牽手、擁抱,這些已超越朋友關係的行為就要停止。 當他見你態度有變,而他要是想進一步、怕失去你,你劃出界線的做法,反而會激起他追求及向你表白的勇氣。 ◎他是如何對待你的?具體寫下,釐清事實 雅如就是想弄清一段如霧裡看花的曖昧關係,前來詢問我的意見。 她覺得對方忽冷忽熱,捉摸不到對方的心思,卻發現自己對這段關係愈陷愈深,快要崩潰了。聽了我的建議,她照著去做,首先,為自己訂下界線,不讓對方做越軌的行為,不再讓他牽手,也不再對他有求必應。 對方察覺這個轉變後,起初很緊張地詢問雅如,問她是不是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就算雅如拒絕了他的請求,他也回應說沒關係,他自己去做便可。 然而,過了一個星期,他減少了與雅如聯繫的頻率。原本每天會傳訊息給她,並且時常有互動,但是如今即使雅如主動發訊息,他有時會已讀不回,也沒有再主動邀約。 這些就是「客觀事實」。 我請雅如在紙上列出了對方的種種,她寫下來後,再細閱一次,同時思考兩人之前的互動,確實沒有任何實質的事情,讓她相信對方是真心喜歡自己,有意與自己發展下去。 對曖昧心軟,就是對你自己殘忍 現實或許殘酷,但是,如果選擇逃避、選擇拖延,時間過得愈久,只會愈把痛苦延長,更加讓你離不開眼前的曖昧。 若你早已察覺不對勁,就應及早離場,不要留下來被對方利用,也不要變成對方的「備胎」。 付出愛的一方,怎樣離開曖昧? ●確認心意,直接開口是最好的方法 雖然曖昧初期是甜蜜的,讓雙方都心如鹿撞,幸福感滿滿,但如果曖昧期拖得太久,其中一方動心了,想再進一步,另一方卻往後退而未確認彼此的關係,那麼有意發展的一方就要深思一下:眼前這個人,到底是否真有心想與你交往?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直接表白、詢問啊! 不過,直接詢問也要看時機,你起碼要感覺到對方也有意思、表現得也很正面,雙方關係只差一步就能變為戀人。若是如此,不妨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不要因為錯過了機會,日後令自己後悔。假如對方拒絕,也就是讓你夢醒的時候,從此不用為這段沒結果的曖昧關係而苦惱。 如果你不能接受對方這種拖拉的態度,不想再繼續,你又可以怎樣抽離這段曖昧? ●抽離曖昧,「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 ◎像分手一樣,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如果你還懷疑對方是否有心與你交往,彼此的曖昧使你覺得煩惱多於甜蜜,想要擺脫,第一步就是: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在生活上,請避免再接觸你的曖昧對象。如果對方是同事,那麼請你除了辦公時間及公事外,一律不要與他交流,減少雙方互動的機會。 這個過程如分手一樣,也必須避免去你們曾經一起去過的地方,以免觸景傷情。 ◎轉移注意力,讓你對他的感覺逐漸淡去 接著,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你的工作、興趣、運動,以及與其他朋友的社交活動等等。讓對方在你心中的形象及感覺漸漸淡化,以使自己能逐漸抽離這段曖昧關係。 明知沒希望卻離不開,怎麼辦? ◎你是否無法接受,投入的一切全都放水流? 然而,能果決地做到這點的朋友不多,明知「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偏偏怎樣都做不到。 這是因為雖然我們內心渴望脫離曖昧,卻不願意放棄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意思是指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而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就是即使你明知沒希望了,不會回本的,也甘願繼續投資,合理化自己的付出,因為你擔憂一旦面對現實,接受「失敗」這個事實,那麼一直以來所付出的就完全浪費掉了。 在兩性關係裡,所投入的種種心思、精神、感情和愛,也可算是沉沒成本吧,這些也都是收不回的成本,而我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願離開曖昧關係,同樣是因為不想放棄自己對於這段感情付出過的一切一切。 就是這個想法,使我們明知是錯的,卻仍然選擇繼續下去,困在曖昧的漩渦中。 ◎看他實際做了什麼,而不是聽他甜言蜜語 要擺脫這個枷鎖,只能靠自己「有意識地」自救:你需要為自己及對方的行為,做客觀的分析。 首先,拋開對方對你說的甜言蜜語,例如「跟你在一起很快樂」、「如果我們一起去旅行,一定會玩得很開心」等等。這些並不是客觀事實,只是一種感覺,無法去證明。 而事實則是他兩個星期都沒有約你見面了。從這個事實去想想:到底對方是否有意跟你發展下去?否則,為何他會這樣不置可否,對你倆的關係沒有任何實質行動? 花點時間去釐清眼前的「事實」,評估雙方的關係狀態,才能免於讓自己陷入不切實際的期待及幻想中。 ●你為什麼讓自己被當成備胎呢? ◎先從小事拒絕對方,看他的反應 在曖昧關係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盡可能去迎合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你可以試試找藉口拒絕對方的小請求,看他的反應如何。 如果他表現出不耐煩,甚至冷落你,那很明顯是個給你足夠理由走出這段曖昧關係的證明,因為一個喜歡你、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變得這樣卑微,更不會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為難你。 ◎若繼續來往,要堅持守住「朋友」的界線 其次,與你的曖昧對象只能以朋友方式往來,超越範圍的舉動就不要做了。許多曖昧中的人會像戀人般約會,甚至牽手、擁抱,這些已超越朋友關係的行為就要停止。 當他見你態度有變,而他要是想進一步、怕失去你,你劃出界線的做法,反而會激起他追求及向你表白的勇氣。 ◎他是如何對待你的?具體寫下,釐清事實 雅如就是想弄清一段如霧裡看花的曖昧關係,前來詢問我的意見。 她覺得對方忽冷忽熱,捉摸不到對方的心思,卻發現自己對這段關係愈陷愈深,快要崩潰了。聽了我的建議,她照著去做,首先,為自己訂下界線,不讓對方做越軌的行為,不再讓他牽手,也不再對他有求必應。 對方察覺這個轉變後,起初很緊張地詢問雅如,問她是不是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就算雅如拒絕了他的請求,他也回應說沒關係,他自己去做便可。 然而,過了一個星期,他減少了與雅如聯繫的頻率。原本每天會傳訊息給她,並且時常有互動,但是如今即使雅如主動發訊息,他有時會已讀不回,也沒有再主動邀約。 這些就是「客觀事實」。 我請雅如在紙上列出了對方的種種,她寫下來後,再細閱一次,同時思考兩人之前的互動,確實沒有任何實質的事情,讓她相信對方是真心喜歡自己,有意與自己發展下去。 對曖昧心軟,就是對你自己殘忍 現實或許殘酷,但是,如果選擇逃避、選擇拖延,時間過得愈久,只會愈把痛苦延長,更加讓你離不開眼前的曖昧。 若你早已察覺不對勁,就應及早離場,不要留下來被對方利用,也不要變成對方的「備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