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讚美會變質,會成了處罰,要從稱讚結果轉為稱讚過程|姜賢植

1/17/2020

評論

 
圖片
讚美會變質,成了處罰
 
嚴格說來,行動主義心理學者主張不能將餵食、錢、稱讚等規範為增強物,因為要確認何種刺激是何種增強物,就必須確認該刺激的結果是否會增加特定行動才行。
 
事實上,依據不同的刺激,就算不會為特定行動帶來影響,有時也可能會減少某種行動,此時,這種刺激就不能稱為增強物。因此重要的不是刺激的屬性,而是給予刺激的時候,會不會增加或是減少行動。舉例來說,一位高中生在上學的路上會撿拾衛生紙,一週大約撿拾5次左右,而這個行為獲得老師的稱讚。
 
「你是個好學生,會撿拾路上掉落的衛生紙,做得好!」
 
之後,老師持續稱讚該名學生數次,該名學生因為被稱讚,所以撿拾衛生紙的行為增加為一週6次以上的話,該稱讚就是增強物,因為稱讚讓學生願意撿拾衛生紙。
 
但如果稱讚沒有讓撿拾衛生紙的行動增加,就不將稱讚視為增強物,加上若受到稱讚之後,反而讓撿拾衛生紙的行動減少成一週4次的話,此時稱讚就不是增強物,而變成處罰(Punishment)。
 
若說是處罰的話,多數會認為是體罰,但這兩者不一樣。體罰是責打,會讓身體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但行動主義所說的處罰,是刺激會導致行動的頻率降低。
 
若稱讚不是增強物,而是變成處罰這句話,可能難以理解,這是因為多數人都覺得稱讚對任何人都很有用。但是不同的情況之下,稱讚可能會造成不愉快、或是負面的感受。當學生非常討厭老師時,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也就是當自己撿拾衛生紙的時候,老師就稱讚的話,該學生可能會這樣想:
 
「什麼啊!他幹嘛稱讚我?讓我心情好差,該不會是一直在觀察我有沒有撿衛生紙?真討厭!」

當然,我們不會知道學生究竟在想什麼,以行動主義的立場來說,重視的是肉眼看得到的行動,背後的想法不重要,所以當稱讚造成行動減少時,該稱讚就是處罰。笑容與微笑也會因為不同情況,而成為增強物或是成為處罰,雖然多數人都認為笑容與微笑是社會型增強物。舉例來說,若跟朋友開玩笑時,朋友會笑,而往後再次開玩笑的話,朋友的笑容就是社會型增強物。但若有一天,聽到朋友跟其他朋友這樣說:

 
「我說那個人啊!真的以為自己很有趣。一開始覺得無言,但怕他難堪,所以陪笑了幾次,居然還一直那樣開玩笑,根本就不好笑。真的是很無趣的傢伙!煩死人了!」
 
這樣一來,當那位朋友越笑就越不會說玩笑話,但只有開玩笑會那樣嗎?可能連話都會減少。如果反覆出現這種經驗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會漸漸不願意在人前說話,這一情況下,笑容跟微笑就會變成處罰。
 
除了有原本以為是增強物,卻變成是處罰的情況之外,也會有原本認為是處罰,卻變成增強物的情況,最具代表的就是批判、酸言酸語、指責、忠告等嘮叨的話。許多人都會將批判與酸言酸語當成處罰,不過對某些人來說,則認為是增強物。
 
所以重要的不是刺激的屬性,可能是刺激帶來的結果,也就是即使給予好的東西,但結果造成某樣行動減少的話,還是屬於處罰;就算是給予壞的東西,卻增加某樣行動的話,就是屬於增強物。因此行動主義者不使用獎勵(Reward)這個字,因為獎勵本身就是強調刺激的屬性。
 
如同上述,稱讚不見得是強化正向行為的萬靈丹,所以也無法如此肯定的導出「稱讚最終是不會背叛」的話。依據情況不同,稱讚可能會減少正面的行動。雖然稱讚確實會增加正向的行動,應該要多稱讚,但若與預料不同反而讓正向的行動減少的話,就可能變成處罰,所以必須停止。因為此時的稱讚,已經與原本設想的不同,帶來負面效果。
 
在我國小4年級時,就有過因為被稱讚而難過的經驗。那年中秋祭祖的前一晚,我們提早到大伯父家,跟堂哥玩耍的時候,大伯母吩咐我們去買一些中秋節慶食物的材料,於是我與堂哥一起去商店。

堂哥說我年紀比較小,要我提著裝滿食材的袋子。對國小的我來說,那袋子很重,堂哥比我高、比我壯,力氣肯定比我大,可是我想我身為弟弟,應該要提才對。越接近大伯父家提袋越重,但想到等等可以聽到大伯母的稱讚,就覺得心情好。那時候的大伯母,是位不吝惜給予讚美的長輩,而大伯母的稱讚,總會給我許多正面能量。可是當快走到大伯父家的時候,堂哥突然這樣說:

 
「賢植啊!很重對吧?給我拿吧!」
 
堂哥突如其來的關懷態度讓我亂了陣腳,因為依照堂哥的個性不會親切對待、關懷他人。雖然他很風趣,但也很愛捉弄弟弟妹妹們。當堂哥說要提那袋東西時,我沒有多想就交給他,畢竟堂哥主動說要提。當時的我還太小,無法馬上看出堂哥的詭計,只覺得那袋食材很重、很感謝堂哥願意幫忙。
 
當堂哥接過那一袋東西走回家之後,就遞給大伯母,可沒想到大伯母居然稱讚提著這麼重的袋子回家的堂哥:
 
「你提著這麼重的袋子回來,真是辛苦了!果真是有哥哥的樣子,真乖。」
 
那時我才領悟了堂哥的詭計,讓我覺得很委屈!當場就想揭發堂哥的惡行,而受到稱讚的堂哥滿臉歡喜的看了我一眼,發現我的臉色不對之後,馬上帶我到外面去。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有多委屈,以至於到30年後的今天都還記得,就知道是多麼深刻的記憶。
 
稱讚總是以這樣的方式,聚焦在結果而非過程,不論我多麼用功念書,成績不好的話就難以被稱讚,平時不認真念書,只要成績這個結果好,周圍的讚美聲就會源源不絕,讓結果與成果自然而然的蓋過過程,準備的過程就被忽視。所以會認為不論用什麼方式,只要結果好,就夠了,而這就容易導致不當行為、非法行為、或是投機取巧。
 
孩子們為了獲得大人們的讚美,會說謊、騙朋友,或是造成朋友的困擾,是因為他們知道只看結果,只要結果好就會獲得稱讚這個事實,這不只會發生在小孩的身上。結果導向的社會,也會出現不當腐敗的情況,這種導向會讓實力被忽略,讓擅長小聰明的人出線,這就是稱讚所帶來的與期待完全相反的反效果。
 
從稱讚結果轉為稱讚過程
 
在《稱讚讓鯨魚心花怒放的跳舞》一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書裡傳遞了一個很棒的訊息,那就是「不要稱讚結果、要稱讚過程」。

事實上讓虎鯨跳舞的原理不是稱讚過程,而是稱讚結果,也就是說虎鯨不論過程有多正確,只要沒有做出訓練師要求的結果,就沒有食物吃;不論過程如何,只要做到訓練師想要的成果,就會有食物吃,所以虎鯨為了食物,會勉強自己跳舞,但若突然稱讚過程的話呢?

 
稱讚過程這一說法,與整體脈絡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可能會令人手足無措,卻又耳目一新,因為是稱讚過程而不是結果的這件事,本身就是個不會讓人陷入反效果的方法。
 
那麼所謂稱讚過程又是什麼意思呢?具體說來,又該稱讚什麼?我是透過我的父親,才理解到稱讚過程比稱讚結果還重要。
 
進入國小之後第一次拿到(成績)通知單的那天,所謂通知單,是依據學校所有考試的名次與等級(秀優美良可,韓國到高中為止的等級評價方式),以及導師的指導紀錄。回到家之後拿給母親看,但母親沒有說很棒、也沒有說很糟糕,只說:「晚上父親回來之後給父親看。」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母親的這句話深感不安,因為我不知道父親看到這份通知單之後會說些什麼,如果說母親是會適時稱讚的話,那麼父親的反應向來是無法預測的,但母親卻沒有任何反應。
 
晚上父親回到家,一同用完晚餐之後,母親將我的通知單拿給父親看,我很緊張的坐在父親前面,父親翻閱了我的通知單之後問:
 
「賢植啊!這一個學期以來,你有盡全力嗎?」
 
我沒有想過父親會這樣問,我以為父親不是會說「很棒」就是會說「很糟糕」。父親這不尋常的問題讓我無法掌握他的想法,我不知道盡力是什麼意思,但好像還是要回答,所以我想了一下,總覺得自己並沒有盡全力。
 
「沒有,我好像沒有盡全力。」
 
「我希望你是一位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盡全力去完成的人。如果你在班上吊車尾,只要盡全力,仍然值得獲得稱讚;反之,你就算是第1名,但沒有盡全力的話,那我就會生氣。因為過程比結果重要,知道嗎?你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縱然當時我不懂父親那段話的正確意義,卻總覺得跟我想的不太一樣。之後父親每回看我的通知單時,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有沒有盡全力」就內化成我每回都會問自己的問題,所以不論任何情況,我都會盡力做到最好。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有沒有盡全力,至於成績或是結果、他人的評價都不是重點。

 
父母親從來沒有因為成績責罵過我。高中時,我因為處於徬徨階段而使得成績一路狂跌,他們沒有說半句話只是默默等待著,也讓我真正的感受到過程更勝於肉眼馬上能看見的成果。
 
身為作者出書、或是身為心理學者講課,或是在家中身為爸爸、丈夫的角色時,不論我做什麼,都會先反問自己是否盡全力了。
 
身為作者,全心全意的寫書,若能成為暢銷書籍,會非常開心,而就算沒能成為暢銷書籍,但我盡心盡力的完成這部作品,所以我也會很開心、滿足。
 
授課也是一樣,授課評價好當然是再好不過,不過最重要的是是否充分準備,授課內容是否有全力完成。
 
我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依然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若我盡力而為,全心全意的對待妻子與兩個兒子的話,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這樣的成果不是我一個人努力就可以獲得的,要跟他人相比或是比他人運氣好,可是過程不一樣,只要我盡心盡力就夠了。若要問我重視結果與重視過程的人中,誰會表現的更好,我一定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