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孩子是兩人心頭的一塊肉,如果要離婚,孩子怎麼辦?|楊晴翔

12/21/2019

評論

 
圖片
父親的成全
 
在關係的泥淖中,相互拉扯,
 
願意第一個放手的,不是認輸,
 
反而是因為看到黑暗盡頭的光亮,
 
想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晚上八點,忙完公司「大事」的宥恩下班回到家,妻子端出一桌熱騰騰的飯菜說:「辛苦了,忙到這麼晚。孩子都已經吃了,剩下的我加熱過了,都是留給你吃的。」。
 
「這陣子也辛苦妳了,公司忙著IPO最重大的一步,最近每天跟律師、會計師,還有財務部門開會,今天看了評估報告,預計下週的募資結果很樂觀,心裡終於放下一塊大石頭了。」宥恩回道。
 
「我說,『徐董事長』,『您』的夢想終於成真了,『您』應該是家族中第一個在商業上取得這麼大成功的人吧?」妻子笑著說。
 
「不,我妹也很優秀啊,她在美國拿了企管碩士,又考過CPA,還拿了美國會計師執照。」宥恩深感驕傲地說。
 
「真的,從任何標準來看,你們兩兄妹都很傑出呢。雖然你們小時候面臨父母離異,一般人多半認為離婚家庭的孩子,會比較徬徨,可是,你跟你妹對任何事好像都胸有成竹,照著計畫一步一步走呢。」妻子接著說,「而且你媽還要身兼父職,對你們應該花了比別人更多的心力栽培吧?」
 
宥恩聽了妻子這麼說,放下碗筷,抬起頭回答:「其實,親戚們都以為,我媽跟我爸離婚後,我們都靠我媽一手帶大,把我們兩兄妹培養得品學兼優,還出國留學。認為取得現在的成就,完全都是我媽的功勞。」
 
「媽的功勞當然很大。只是憑良心講,這其中還有一位幕後英雄,我們卻沒有給他應有的評價。」宥恩繼續說。
 
「喔?幕後英雄?」妻子疑惑問。
 
「這要先從另外一件事說起了。前陣子我有一個部屬要打繼承官司,想找一位專攻家事的律師,我就去問媽有沒有可以推薦的人選,後來媽介紹了當年幫她處理離婚案子的那位林律師。我突然想藉此機會拜訪一下林律師,畢竟當年國中有見過他一次,也就跟著同事一起去了趟律師事務所。」
 
「在我同事談完事情後,林律師單獨留我下來,說有些往事可以跟我聊聊。現在的他已經是一位六十歲、快要退休的律師了。」
 
***
 
林律師話家常:「沒想到你已經這麼大了,還這麼有成就,當年遇到你時,還只是個國中生呢。」

「當年,你的父親因為你母親沒有辦法妥協公婆家族裡的某些觀念,而提起離婚訴訟。又因為他將所有薪資都交給你母親管理,婚後也買了一間房子,登記在你母親名下,使得母親名下的資產較多,你父親於是提出了剩餘財產分配的請求,並且也極力爭取孩子的監護權。」

 
「當時,你母親也覺得跟婆婆處不來,基本上對於離婚這件事並沒有異議。只是,她也希望能取得你們的監護權,而且,又希望將剩餘財產分配的負擔降到最低。」
 
「調解時,兩邊僵持不下,你父親沒有辦法具體舉出你母親的財產有多少,也說不清楚到底要請求多少剩餘財產分配。另外,孩子的監護權,雙方也各執一詞,都認為孩子跟著自己會有比較好的照顧。進行了三次調解,都沒辦法獲得共識。」宥恩聚精會神聽著林律師娓娓道出當年的往事,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當時父母親離婚訴訟的細節。
 
「本來我以為就這樣要結束調解,讓法官進行真正的審理程序了。結果啊,調解的法官說希望能再開一次調解庭,讓孩子們親自到法院來,聽聽你們對於父母親離婚的意見。這是法官的要求,我們沒有任何可以拒絕的理由,當然也希望由你們親自跟法官說,尤其是你妹妹當時比較希望跟著媽媽,這對我們也是有利的。」林律師說。
 
「去法院那件事,我還有些印象,記得那天剛好考完月考,下午還跟學校請了假,就去法院了。」宥恩說。
 
「你對法院有什麼印象?」林律師說。
 
「還沒去之前,以為法院就像電影演的那樣:法官很有威嚴地坐在很遠的高台上,而我會隔著柵欄跟法官說話。沒想到只是去一個像會議室的房間裡,我記得那時法官要爸媽還有律師都到房間外面等,剩下我和妹妹,跟法官還有一位阿姨,應該是調解委員吧,這些人在場而已。」宥恩回憶道。
 
「那你還記得法官問你們什麼,你又說了些什麼嗎?」
 
「好像有問到爸爸媽媽離婚了,對我們有什麼想法,我回答:『我沒辦法說什麼,他們吵架吵得兇,也讓我們不好受,但我已經夠大了,如果他們想分開住,我沒有差。』」
 
「還有嗎?」林律師問。

「我還記得那時法官跟我們聊一些很簡單的問答,像是我們幾年級了?喜歡什麼科目?有沒有補習呢?未來升學的目標是哪裡?我記得我妹說她還是想要住在原來的房子,因為同學都住附近,希望能跟同學一起上學、補習。我應該是說跟爸爸媽媽住都可以,只要能讓我專心準備接下來的考試就好。」

 
林律師笑著說:「當年你們跟法官談話之後,這件案子就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法官讓你們兄妹離開調解室之後,就換你爸媽進去房間。法官對他們說了孩子們對於離婚的想法,提到你們兄妹倆的小小心願,是希望能夠繼續在原本的環境完成學業,不希望有轉學的變動,不知道父母雙方能否成全孩子的這個心願?」
 
「你的父親聽完之後,沉思了一、兩分鐘說:『這樣啊,那我知道了。』他表示自己會搬回老家,就讓孩子繼續住在那間房子,也就代表媽媽能單獨監護。此外,他也放棄所有的剩餘財產分配,他說:『雖然我沒有辦法跟她生活下去,但我相信她做為母親會好好照顧孩子。扶養費的部分,我就不負擔了,除非有特別需求,再來找我,若孩子未來有深造的機會,我絕對不會吝於付出。』」
 
「法官跟調解委員都稱讚你父親明理、又懂得成全子女,做出這麼大的退讓。而你母親一方面有點訝異,當然也是帶著感謝的心情同意,很快地就簽了調解成立的筆錄,確定由你母親單獨擔任親權人。」
 
林律師描述起這一幕,彷彿像是昨天的事。
 
「原來如此啊,這一段我們沒有聽到,只記得法官後來再叫我們進去,就是講調解後的結論了。」宥恩在那遙遠的記憶中,挖掘著。
 
「對,調解委員請你們進去,我記得她的第一句話是笑著問你們:『孩子們,猜猜你們的心願達成了嗎?』而你們愣在那邊傻傻地點頭說:『有嗎?有吧。』委員就說:『你們的爸爸媽媽很棒,很了不起,他們都聽到你們的心聲了,也一起幫你們把心願達成。所以,不論爸爸媽媽以後有沒有住在一起,你們都可以繼續住在原來的地方,不用搬家也不用轉學了。回去要好好感謝爸爸媽媽,有空時,也要記得多回去看看阿嬤喔。』」
 
***
 
妻子聽了宥恩的轉述後,紅了眼眶:「從來沒有聽你說過太多你爸的事情。」


「我對我爸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高中前。高中時,大概每一、兩個月會去阿嬤家一趟。我爸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去那邊一整天,話聊不到半句,要不就是一起看看球賽、看看電視,然後吃個晚飯,就離開了。大學以後,我到外地唸書,只剩下逢年過節會回去阿嬤家。」
 
宥恩接著說:「對於那天調解的過程,小時候固然有微薄印象,但沒有太大的體悟。只是我現在四十歲,也為人父了,再從林律師那邊還原那段往事,對照我現在的成就,才有一份扎實感,原來,我們的『得』,是來自於父親的『捨』。甚至,連他孑然一身走時,因為沒有太多花費的習慣,留下了很多遺產給我們,我這才有第一筆足夠的創業基金。」
 
「今年清明節呢?你妹要回來嗎?」妻子問。
 
「我會打電話跟她說的,我們應該一起去爸爸的墓前,好好地再跟他說一聲謝謝。謝謝他所做的一切,謝謝爸爸的成全。」
 
關係解憂相談室
 
有人說:「結緣容易,離緣難。」當兩夫妻想要離婚,哪怕是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都好,但是什麼讓兩人分不開?
 
孩子的親權是首要糾結點
 
通常是因為孩子,孩子是兩人心頭的一塊肉。當我們無法協調出孩子的親權人(也就一般常見理解的「監護權」)該由何方來擔任時,就只能上法院請法官評理了。
 
法律規定,這樣的離婚加上親權的案件,在法官決定之前,都必須要經過調解。調解是在法院的調解室進行,一定會有調解委員協助雙方達成共識,有時候,法官也會加入調解,協助雙方提出方案來解決糾紛。
 
調解次數取決於雙方共識
 
調解會調幾次呢?其實不一定,一般來說,有離婚附帶親權酌定的案件,一次調不成,許多法院不會馬上認為是無法成立,還是會邀請雙方再改期續行調解。如果以法院辦案期限來說,調解程序所給的期限是四個月,一個月調解一次的話,最多可能有四次的調解機會,但還是要取決於雙方有沒有一步步靠近的方案、有沒有意願繼續調解。
 
裁判費用的繳納規定
 
而繳交給法院的裁判費用,通常一個離婚案件所要繳交的裁判費是新台幣三千元,親權的部分則是收取一千元,離婚加上親權的案件總共是四千元。如果雙方有幸能調解成立,就可以將繳納的裁判費用向法院申請退還三分之二。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