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姊妹在國外工作,父母身邊就剩下你一個人,長輩們念想的永遠是在國外的手足,你覺得委屈嗎? 安如的哥哥在新加坡工作,全家都已移民至新加坡約有五、六年的時間,只剩下安如這個弟弟留在台灣老家。他們的父母年輕時沒有夫妻之間也要溝通的觀念,也不了解家庭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沒有在家庭出現變化的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與調整,反而經常因為害怕爭執而逃避溝通,夫妻關係逐漸不睦。 安如有記憶以來,父母親老愛在兩個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的不是。安如還記得小時候,哥哥就常在父母親吵鬧不休的時候對睡上鋪的弟弟安如說:「我發誓!有一天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家!走得愈遠愈好。」 「哥哥真的做到了。」說著這句話的安如眼眶裡滿是淚水。 「小時候我與哥哥兩個人同一間房間,放學後的時光扣掉睡覺和補習的時間,我們相處的很長。我們差1歲,等於哥哥國三升高中隔年換我升學考試,哥哥高三生大學隔年也換我。那些年我們感情最好,經常一起挑燈夜戰。偶爾我睡了,他燈還亮著。我總是躺在上鋪看著他的背影,祝福他能夠上心目中最理想的學校。」 「其實我國三那年,如果沒有哥哥的陪伴,恐怕無法順利升學。」原來,安如的父母親在他國三要升學那年吵得最劇烈。吵架的內容不外乎就是夫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金錢如何分配,以及互相懷疑對方在外面和別人搞曖昧等等。 「我緊張的時候,就會咬自己手指上的關節,聽到他們吵架的時候更是。」有一次哥哥用力地搖安如,問他:「你在幹嘛?」安如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無意識地咬破皮,血已經流到數學習題上。被嚇壞的安如抱著哥哥哭,哥哥安慰他:「沒事的,撐過去,等到我們都有能力獨立就好了!」 安如的哥哥熬到了拿獎學金出國念碩士的那一年,「其實哥哥很有志氣的,他出國唸書就只跟爸爸借了二十二萬,後來的錢全數靠著研究所時所賺的薪資還給爸爸了。」但也因為生活圈不同,兩人關係漸行漸遠,話題也愈來愈不投機。現在的安如,經常覺得這個家只有自己在獨撐。 雙親彼此爭執了多年,直到兄弟兩人都已經成年工作了,父親才因為受不了而決定離婚。安如的父親退休後手頭上可使用的金錢也不多,為了順利離婚,每個月都還要付不少贍養費給前妻。 為了孩子維持家庭,可能加深手足間的歧異 安如說:「他們總是覺得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我覺得假爆了,只有形式上是完整的,精神上完全不是。」 這樣的家庭裡,無論是未成年的孩子抑或是成年的孩子,幾乎都有類似的心聲。而父母們更是對此信念仍堅定不移—為了孩子隱忍—是必要的。但看在孩子的心裡,只會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錯,如果不是因為我,他們早就可以離婚了,不是更自在嗎?也許沒有我,他們會過得更好吧?」 如果子女能力強一點、學業資質好一點,就會像安如的哥哥一樣想逃離,愈遠愈好。潛意識的動機是:「我讓位總行吧?等我離開了,你們就沒有理由再繼續在一起了!也沒有辦法再以我為藉口來吵架了!」而如果本身是情緒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孩子,就會像安如一樣發展出自我傷害的行為、學業上難以專注,或是在學校容易有適應不良的困擾。 如果父母親在此時受困於自己的婚姻處境,又對適應不良的孩子落井下石、或是把資源都挹注到表現較好的手足身上,就會使得手足之間的差異變得更加明顯。 當父母需要照顧時,手足間的照顧責任分擔 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對待孩子的不同方式,也可能間接導致照顧責任都落在手足某方,造成「兄弟姐妹裡面只有我是照顧者」這種困境。經常會因為手足之間的身分落差而變得更加嚴重。造成身分落差的因素,有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有無自己的婚姻或家庭等等。 另一方面,臺灣近年人才外移趨勢加劇,不少人轉往國外發展,甚至定居。只要兄弟姐妹之中,有人在國外工作、生活,照顧的重擔就會很自然地落到家鄉的手足身上。因為他們在異鄉打拼,所以即使無法履行照顧責任,也是必然的,沒有人會責怪些什麼。反觀留在家鄉的兒女,要承擔的身心壓力就大得太多了! 安如的父母的身體狀況都不好,一個有多年的重度憂鬱症病史,一個則是多種慢性疾病在身。兩人離婚後,對安如來講,照顧壓力真的是倍增,安如無法分身同時照顧父親與母親,變成需要多請一個看護,另一個再由自己照顧。 安如繼續說道:「能花錢解決的都還事小,最痛苦的是他們兩個都輪番丟情緒垃圾給我!我好羨慕哥哥都不需要面對這些!」 遠在天邊的孩子,總是最孝順 「他們彼此互相抱怨,明明就已經離婚了,還是不斷講到之前對方對自己有多不好,自己有多辛酸。加上生病的身心煎熬,動不動就對我發脾氣。要不就是在我面前掉淚,說哥哥多優秀,哥哥是無奈在新加坡工作,但我是沒出息所以陪著他們!偶而只要一不順他們的心,就開始攻擊我,說我不孝,哥哥比我好太多倍。」 父母抱怨另一半,多少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這與孩子本身是否成年,或父母是否已經離婚無關。通常,在這類家庭裡面,父母提到兩個孩子時的情緒,顯然是相當矛盾的。發展較好的那一個,並不是留在身邊的那一位。留在身邊的這個孩子,不是自己認可事業、人生發展的「夠好」的那一個。 他們口中稱讚的,總是那一位一年回來一兩次的天邊孝子。天邊孝子每次回家,一定是豐盛宴席,開心的出遊時刻。父母親體恤孩子久久相聚一次,不願意表露病弱、疲憊與情緒化的一面,自然會覺得相處起來比較輕鬆,那幾晚一定睡得特別香甜,就連回憶都能夠讓嘴角上揚。 因為距離遠,父母親把思念化成了讚許。反倒對眼前長期付出的孩子,視而不見,吝於給予感謝。在長期的壓力與不被肯定之下,對身為唯一照顧者的子女而言,是很難說服自己繼續照顧父母的。 父母把理想的自我、這輩子無法發展的自我,投射到那位「天邊孝子」身上。這是父母對過去無法實現的自我的一種補償,對他們來講一定會認為天邊孝子只是受困於外界因素無法常相伴,要是可以在身邊,他一定也會做得很好。 相反的,因為所有的不堪、疲弱、老化反應,都被真正隨伺在側的孩子看見了。父母經歷老化、病痛、關係終結的焦慮,最直接的投射對象就是這位隨伺在側的真孝子。父母不一定有方法能克服自己內在的衝突,因而無法對身為唯一照顧者的子女,給予適時的感謝或讚許,反而是將這個孩子當成負面情緒唯一的出口。 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很難堪,無法接受逐漸邁向病弱的自己,自然會傾向去貶損留在身邊的孩子。認為真孝子就是不夠優秀才會留在身邊,要是夠優秀孩子就可以飛了,用不著被自己綁著。 父母無法改變時,請試著改變自己 如果你像安如一樣,是家中兄弟姊妹裡唯一能夠照顧父母的人,請你給自己一點掌聲,當你的兄弟姐妹無論何故而不能與你一起分擔照顧責任時,至少你要能夠看見自己的付出。 父母也許也困在他們自己的情緒裡,所以總是有一些責怪,甚至和其他手足做比較。這不是你的問題,你的父母所看見的你,很可能只是有偏誤的你。重要的是,生活中有沒有人能夠幫助你,看見自己的價值?付出背後具有的意義? 可以選擇一個具有支持力的團體,透過團體的力量相互支持。例如:選擇一個專業的心理師,透過諮商覺察內心、找出對策;或是選擇能夠提供照顧服務的資訊平台,了解有哪些喘息資源可以利用等等,透過各種方式來減輕照顧的身心負擔。盡量將這個過程當作學習、覺察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讓原生家庭再次傷害你,陷入無法逃脫的命運之中。 社會上願意支持你、陪伴你的人很多,只要你願意勇敢說出來,走出來,為自己發聲,就能不必獨自承擔。 自己可以做的釋放小練習 真孝子辛苦了,家庭裡有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投射歷程,有些來自父母,有些來自自己。建議你,照顧父母之餘,請為自己預留一些時段,看看自己的內心。這個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幫你覺察,來自自己的投射和來自父母的投射。 第一步:寫下你的人生目標 首先,請你列下你想完成的人生目標、達到的人生成就。也許你會說:「父母親這樣我根本不敢想」還請務必先打破這樣的想法,繼續書寫。大的目標寫完後,最好還能拆解成小一點的步驟,盤點一下哪些事情是你已經開始做的?哪些事情因為受困於現狀一直沒有去完成? 第二步:寫下父母對你期待 第二,在另一張紙上寫下,父母親期待你的成就是什麼?他們期待你完成哪些人生目標?和寫自己的人生目標時相同,先列出大目標,再繼續整理。 第三步:比較兩張清單的內容 如果你寫完後發現第一張紙明顯多過第二張紙的內容,那麼代表其實一直覺得自己沒出息的是自己,而不是家人。你有一些想做的事情,可能一直拿照顧父母當藉口沒去完成。從現在開始,請你固定撥出一些時間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當你開始去做這些心裡想做的事情時,會協助你不斷往想要的目標前進,一事無成的感覺也會減輕。 如果你的第二張紙,內容明顯多過第一張。那麼代表,你對自己的現況感覺很滿足,沒有額外的目標要達成,只是父母的標準比較高。如果是這樣,其實你要增加的反而是自我肯定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回顧過去的生命裡,哪些成就是你已經達成的?哪些事情讓你現在的生活可以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些都可以是你的自我肯定來源。 親愛的,你已經長大了,你的價值不是由父母來給你的。也別讓父母親的攻擊,和對天邊孝子的誇讚,變成了你失去手足情誼的原因。 書名:不只是孝順,我想好好陪您變老:解開照護枷鎖,心理師教你照顧父母之餘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