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恐懼吞噬我們的理性,直視恐懼最深處|熊仁謙

11/17/2019

評論

 
圖片
恐懼吞噬我們的理性
 
直視恐懼最深處
 
天葬是西藏地區一種普及的喪葬方式:將屍體搬到天葬臺上面,由天葬師把屍體肢解,讓禿鷹來分食。為了讓這些禿鷹方便啄食,天葬師必須把屍體像切豬肉一樣剁爛。禿鷹專門吃腐敗的肉,如果是整具屍體,牠們會不知道該怎麼吃,所以必須把花花的肉翻出來。
 
有時候,禿鷹一直不來,天葬師就會吹一種用人的大腿骨做成的號角來呼喚禿鷹,這種號角聲聽起來像貓的慘叫。而這號角聲一響起,在天葬現場的人就會開始哭泣,但不是出於感動,而是因為這個聲音——象徵死亡的聲音——喚起了我們本能的恐懼。
 
對死亡的恐懼是寫在我們基因裡面的,所有生物都是,這是一種深知死亡不可逆的、純粹的恐懼。
 
在印度修行人的修煉之中,便有面對屍體、看著屍體進行的鍛鍊,也就是直接面對人最深處的恐懼。
 
對於生活在臺灣、並非修行人的我們來說,這種方式可能過於極端,但是,這種直視恐懼的方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涵義,就是「認知」,也就是看清楚恐懼。為什麼要看清楚呢?跟現代消費主義鼓勵行動、鼓勵消費、鼓勵積極地「Do something」大相徑庭,印度哲學更重視「知」,也就是「了解」或是「看清楚」。
 
正因為我們往往在面臨現況的窘境、自我的困頓,或者特別是恐懼時,消費主義都會鼓吹我們透過某些行動,例如購買些什麼、去哪裡旅遊,來改變這個困境與恐懼,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並沒有讓我們擺脫那份對自我匱乏不滿的恐懼,反而會在每次付諸行動後,又發現新的匱乏存在。
這就是印度哲學開始介入的地方──
 
會不會,我們不是缺少什麼,而是誤會了什麼?
 
會不會,是因為這個誤會,才讓我們產生恐懼?
 
所以,更進一步來說,印度哲學不但強調要看清楚我們的恐懼,更要看清楚那個誤會。前面提到,在華人社會中,往往會採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處理我們面臨的議題:生與死、得與失、好與壞。而相對於這種思維模式,印度哲學認為這是同一件事情的兩種不同表現。
 
我們平常談及得失的時候,往往會說你得到A,可能就會失去B,彷彿得歸得、失歸失,上帝關了這扇門,就開了那扇窗,像兩個對立的點。
 
在印度哲學中則認為,從得到的那天起,你就注定會失去。

印度神話相信人類分成很多種生命體,有人、有神、有鬼。而其中最有趣的一個概念,便是印度文化認為很多事物都是週而復始的。神也會死,會變成鬼,或變成人。在他們的世界觀中,生死、好壞都不是那麼明顯相對立的概念。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表現良好、乖乖的人會上天堂,不乖的就下地獄,是一種一翻兩瞪眼的審判觀。但這種審判觀在印度文化中並不存在。有人可能現在是神,但風水輪流轉,之後他可能就成了人了。生命的消長並非一刀兩斷,而是一種循環。
 
印度神話中的神比較像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奧林匹克眾神,各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超人,但也會有死亡和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欲。一般來說,神過的日子十分快樂逍遙,而想當然耳地獄的日子則是苦不堪言。但是,當神即將死去的時候,他們心裡感受到的痛苦會是住在地獄的人的十八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曾感受過極致的快樂,但卻即將失去這種歡愉,所以比原本就很痛苦的人還要更痛不欲生。
 
因此,印度的得失觀並不是得歸得、失歸失這兩種階段,而是得了、必然就會失。
 
以恐懼為動機的行動
 
因為不了解得失是一體的,所以我們總會想要展開行動,去強化「得」的部分,減少「失」的比例。大家常常講「苦樂參半」,可是苦樂並不是參半的。印度哲學說「樂就是苦、苦也就是樂」,他不是一半一半各自表述的東西。
 
例如我終於跟心儀的對象交往,但我接下來要搬去比較遠的城市住,就會開始擔心會不會因此而分手;我終於拿到了一直想要的工作,但我擔心公司內部的競爭文化會讓我沒辦法擁有良好的職場人際關係。有開心但也有擔心,樂就是苦,苦就是樂。
 
我們不了解得失的本質,以為事情就是苦樂參半,這種思維確實能為我們創造行動的動力。從正面來看,這是一種看似積極的熱情:我們想要去做點什麼,讓我們在得到的同時不要失去太多。
 
我有一個朋友在科技業上班,他拚命工作、好不容易年薪破百萬。後來結了婚,有了小孩,但他為了維持高收入,大部分時間還是投注在工作上,沒有時間陪小孩。他為了彌補這一點,就花錢請保姆,結果讓自己跟小孩的關係很疏遠。
 
我們都以為我們「做點什麼」,就可以得多失少。表面上這種行動看起來是積極解決問題,但從反面來看,這種行動就是出自恐懼。

得失是一體兩面,熱情和恐懼也是一體兩面,你無法只看好的一面,而不去看壞的一面,不然就是在遮蔽自我,而在印度哲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就是在描述這種自我蒙蔽、看不清楚、認知出了差錯的狀態──「無明」,一種笨笨的狀態。這種無明會驅使我們做出很多行動。
 
正因為是在不了解的狀況下所付諸的行動,所以這個行動本身也就變得笨笨的了,我們也就陷入笨笨的痛苦中,變成笨笨的人,笨頭笨尾。
 
我們不了解得失、恐懼得失,而又沒有受過面對失去、失敗的教育,就會開始逃避,像前面的章節提到的,用對某些東西上癮或消費的行為來逃避,或是想辦法採取行動來避免得失,還以為這些行動是出自於熱情,卻往往讓我們陷入更多的得與失中。很多時候,就是這種恐懼讓我們產生「想要開心」的心理,但開心的背後其實是因為對於現況有所不安,才會對於某件事的發生感到開心,才會想要去做那件事使自己開心。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朋友。其中一位是自己當老闆的,他的公司不大,一直以來都做著大約十幾萬的小生意。某天他告訴我,有一筆破百萬的單子來到他手上,對他來說那是喜出望外的事情。就像我告訴那個要升主管的朋友一樣,我也提醒這位老闆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公司到底吃不吃得下來,但這位老闆回我說,他怕如果沒接下來,往後這種規模的單子就不會找上他了。
 
最後他到底有沒有硬著頭皮接下來,我不知道。但他的回話也恰恰點出了我們剛剛所討論的:出於「恐懼」而產生的「開心」和「行動」。出於對現況不安,以及恐懼所賦予的積極感,我們就付諸行動。
 
如果接了這張大訂單,雖然看起來好像能讓他一下子賺很多錢,但很有可能因為他的公司產能不足,而導致難堪的結局。
 
只看一件事情的某一個層面,然後付諸行動,就是一種在強化得失的行為。你的行動一定會得到些什麼,同時也失去什麼。但我們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製造出更多得失;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
 
如果要擺脫這種不斷的徘徊,就得先搞清楚得與失一體兩面的本質,否則就只能得了又失,失了又得,內心卻從未真正坦然,最後到我們將死之際,全部都失去。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