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對於過去的人基本上旅行沒有意義,因為隨時會沒命|克雷格.史托迪

11/17/2019

評論

 
圖片
旅行簡史
 
從兩百多萬年前人類開始在地球上發跡以來,我們就一直是游牧流浪者。人們圍坐著柴火直到牛群回家的定居生活型態不只虛幻而且荒謬。人類無法這麼做,他們必須到處漫遊。──克里斯多夫.洛伊(Christopher Lloyd)
 
在歷史之初,人類的生活狀態就只是旅行--從到處遷徙或游牧的意義上來說。近兩百萬年來,狩獵採集者的生活,人類的命運就是追隨著牧草和季節的永不停息的遷徙。如果說在人類歷史的早期有可以用來代表旅行的字眼,應該就是「生活」、「生存」、「現況」,或者就是「我們的工作」的同義字。
 
「生存取決於機動性和機會主義,」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如此描述冰河晚期(16000至13000 BC):「那是一個小規模生活的世界,一個社會網絡散布極廣、許多族群偶爾聚集在一起的世界,最重要的是,那是一個許多小群體在遼闊的大地到處漫遊,充滿機動性的世界……」毫無疑問,這是遷移活動,但個人成長肯定不是它的目的。
 
許多觀察者舉出原始時期的遊牧優勢來解釋二十一世紀的旅遊熱,也就是說明這股早已超越旅行是生活要件的時代,一直延續到當代的道路吸引力。仔細想想,人類身為漫遊者有多久的時間──將近兩百萬年,相較於我們居住在城鎮或村落有多久──兩萬年不到,也難怪我們不時會為了得到它的樂趣而出發去旅行了。漫遊在我們的DNA中,幾乎就像人類對火的迷戀。法國作家貢特洪.德.朋善(Gontran de Poncins)曾經問一位愛斯基摩人,他的族人為何總是到處遷移。「有什麼辦法?」那人回答:「我們天生就不安分。」(《華盛頓郵報》專刊《圖書世界》﹝Book World﹞)
 
接著,大約在一萬五千到八千年前之間,人類學會馴養、繁殖某些動物,種植若干穀物,從此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隨著農業的萌芽而來的是定居生活的誕生、留在原地的習性,以及永久性、最終是永久性部落的發端。不再遷移或經常改變落腳地變得越來越平常,而當定居生活和安土重遷成為常態,游牧和旅行也就變成了例外。

不只成為例外,旅行很快就變得無比危險,因而顯然很不明智。動身上路(儘管當時並沒有真正的道路)必然意謂著你必須和部落分離,不再屬於、也無法依賴一個永久的血親團體的保護和善意。你是流放在外,一個陌生人,而沒人可以保護陌生人,沒人和陌生人有利益聯結,沒人會因為向陌生人表達好意而得到任何好處。如果你在石器時代或銅器時代動身上路,一定是因為其他人下的令,而他們會下這樣的命令,唯一理由就是他們不想與你為伍。簡言之,你會上路是因為大家認為你不適合待在居留地。

 
基督教的偉大創建故事之一,亞當夏娃的傳說,正是象徵人類從游牧到定居階段的這個生活境況的重大變遷的一則寓言。亞當和夏娃的故事首先是一個警世傳說,頌揚定居生活的優點,但主要是在暗示居無定所的危險。畢竟,伊甸園是定居生活的縮影,有著自給自足的豐富糧食和溫馴乖順的動物。亞當和夏娃因為他們犯下的罪而被逐出田園般的世界,遭到了流放。這則故事的寓意非常清楚:只有傻瓜會賭上定居生活提供的庇護和照顧。而這種愚行所受的懲罰──根據《聖經》用語,亞當和夏娃的「懺悔」(penance),就是旅行。就這樣,旅行或游牧從人類的生活常態演變成令人反感的東西。艾里克.李德在他所著《旅行者的思想》(Eric Leed ,The Mind of the Traveler)一書中提到,旅行(travel)一字的最古老來源可能是印歐字根per,「它的第二層意義明確涉及了活動:『穿越空間』、『到達目的地』、『外出』。」而per的原始含意──嘗試,探測,冒險,則是現今我們使用的「實驗」(experiment)和「危難」(peril)等字彙的來源。保羅.佛塞爾在「勞動」(travail)這個字當中找到它的另一個以及更近代的原型。「旅人是承受勞動之苦的人,」他寫道:「這個字是從拉丁文tripalium衍生而來,指的是一種以三根木柱組成,用來拉扯犯人肢體的刑具。」(1980,39)

荷馬史詩《奧德賽》或許是銅器時代足以顯示旅行是極度令人不快的,是一種磨難、英雄人物必須經歷的一連串試煉的這個觀點的最知名例子。奧德修斯並不想當旅人,也沒有積極尋求探險;他是在特洛伊戰爭後返家的途中遇上船難,一心只想盡快回到故鄉伊薩卡和心愛妻子潘妮洛普的身邊。對西方文學而言,很幸運的這趟旅程花了他十年之久。從奧德賽斯的角度來看,他那些史詩般的探險只是必須去征服的多餘阻礙,是天神設下的用來阻礙他投向家鄉懷抱的考驗。「對凡人而言,再也沒有比漂流人生更不幸的了。」荷馬寫道。(《拉帕姆季刊》(Lapham's Quarterly)

 
此外也要注意,銅器時代的另一個偉大旅人,吉爾伽美(Gilgamesh),是如何同樣發現自己的返回王國都邑烏魯克之路布滿了他必須征服的障礙。「他旅行到了世界的邊境,」史詩一開頭說:「最後疲憊但安然回到家鄉。他將她經歷的種種試煉刻在石板上。」(密薛爾,Stephen Mitchell,69)那些經驗是「試煉」而非探險。「當我們想到遠古時期的旅行,」彼得.懷菲德(Peter Whitfield)提到:
 
許多響亮、強有力的字眼便浮現我們腦海:《出埃及記》和《奧德賽》,史詩和北歐英雄傳奇,遠征和朝聖。這些字彙各有不同的意義,但全都傳達了旅行的一個原始含意──它是一種嚴酷考驗,一種挑戰,一種煎熬。旅行和磨難是不可分的。
 
所以說,旅行在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主要是指試煉、阻礙和冒險。當時的旅人與其說是英雄,還不如說是可憐人,因此旅行敘事的軌跡總是朝著歸鄉的方向。旅行不是離家到外地去,而是結束旅程返鄉。

總之,這種事態在上古時期持續發展,一直到黑暗時代,來到中古時期初期。當然,到了這時候,人已經很難在異鄉恣意來去了,但是這幾個時期的三類最常見的旅人──士兵(包括水手)、貿易商或商人和朝聖者,追尋的肯定不是自我精進。朝聖者或許是最接近的一種,但即使是朝聖者也不是為了個人成長而旅行,而是為了拯救自己的不朽靈魂。「各地之間的遷移活動非常熱絡,」保羅.佛塞爾在書中這麼描述古代世界和黑暗時代的旅行,可是說到「真實的旅行,從一地到另一地的遷移活動,應該帶有若干非功利性樂趣的衝動……若非如此,也許最好別說是旅行,而應該是預旅行(pre-travel)。」

 
到了中世紀初期,有了較多的道路和較多的人絡繹於途。「在一些幹道上,」中世紀史學家莫里斯.比夏(Morris Bishop)曾提到:「交通非常繁忙。」可是仍然沒有可以稱之為旅人的人。
 
所有人都上路了,為教團出外辦事的僧侶和修女;準備前往羅馬或者進行教區拜訪的主教們;閒晃的學生;尾隨著牧師和旗旌的吟唱朝聖者;教宗使者;吟遊樂手、江湖醫生和賣藥郎;小販和補鍋匠;臨時雇工和解除束縛的奴隸;退伍的士兵和乞丐、攔路搶匪……
 
E. S.貝茲在他的著作《漫遊一六○○》(E. S. Bates , Touring in 1600)中為十六、十七世紀間的智者不願出遠門的理由作了總結。
 
當時的道途充滿了危險,客棧雜亂,船隻經不起風浪,地圖糟到往往被當作送給敵人而非朋友的禮物……踏上旅途一定得在口袋裡放點吃的,萬一被狗攻擊可以丟給牠們,而且如果帶表,絕不可以有報時功能,因為這等於通報歹徒你身上有現金。(《拉帕姆季刊》)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