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學程式設計嗎? 目前最熱門的話題,要屬新型態教育領域的程式設計了吧。日本著名學習網站(keikotomanabu.net)對小學生家長所做的「最想讓孩子上的課」排行榜上,電腦相關或程式設計總是高居前十名。因為這些都是家長孩童時代不曾有過的課程,也證明他們都非常有興趣。而在小學、中學等教學現場正掀起對「ICT教學」的熱烈討論,紛紛引進平板電腦或電子黑板等數位工具用於授課。IT(資訊技術)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ICT(資訊與溝通技術)則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換句話說,ICT就是在資訊與科技中加入溝通。 不知您是否聽過「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這個名詞,指的是出生時生活周遭就已經都是IT或電腦的世代(在日本是指一九九○年以降出生的世代),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都是已經成熟的「數位原住民」。許多人認為對這個世代的孩子來說,「程式設計」是生存於社會上所必須學習的能力。 但是,程式設計並不是三兩下就能做好的。我們先要想想,為什麼程式設計會如此受到關注。 為了在今後的社會生存,自己發掘問題、活用資訊、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功課,我們稱此為「二十一世紀型技能」,並加以關注(稍後我會詳細說明應重視的能力)。 一般都認為「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價值觀」與程式設計教學有高度的關連性,學習程式設計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意義。但對家長世代來說,程式設計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他們的印象或許是「製作某種程式的工具」「需要艱深的專業知識」「只有極少數理工科的人才懂」,這其中對程式設計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應該非常多。宮城教育大學的安藤明伸教授對程式設計的見解是:「沒有也不至於困擾,但有的話對許多事物會有更豐富的看法」。 磨練程式設計的技術沒有意義 我對程式設計的看法是,人類難以解決的問題,利用電腦可以輕鬆解決,還具備做成影像或圖像模擬,容易傳達等這些優點。程式設計真的非常有趣,我真心推薦有興趣的人嘗試看看。 推行程式設計的人主張可以學到這些優點:解決問題、邏輯思考、發揮想像力,因而增加自信,並且有拓展未來的可能性,因而正面提倡。這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要達到這些目的所需要的並不只是單純學習程式設計的技術就好。 如果是大學生,利用一種程式語言,照著程式設計的入門書輸入原始碼,或許就能結合邏輯思考和想像力。但是這個方法對學齡前幼兒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現在的開發環境和未來的開發環境肯定不一樣,所以我才說磨練程式設計的「技術」並無意義。 為什麼想讓孩子學程式設計? 但其實也不能說完全沒意義。我們都聽過孩童時期的成功經驗可能會大大地改變將來這種說法。例如國家代表隊的運動選手,出生在四、五月的運動員比年初出生的人更容易入選。人藉著幼兒時期的運動體驗與學童時期以後的各種肢體活動,累積各種經驗,例如「好開心」「學會了」「學不會」「好痛」「好丟臉」等等。日本女子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系的森田陽子教授曾說,體驗過「學會了」的感覺,可以培養日後失敗也願意再次挑戰,相信「努力就會成功」的精神,從成功體驗獲得自信是很重要的。 開發幼兒APP的Smart Education公司一向把重點放在「運用3C產品自主思考」這一點。他們很重視讓孩子在幼兒時期體驗「我會做」、「好有趣」的感覺,並對工具判斷「我會用」的認知。程式設計是從零開始,靠著自己的雙手完成,第一次看到自己設計的程式運作是非常感動的,即便是很小、很簡單的程式,也會覺得「太棒了」! 大學的程式設計課程也是一樣。在設計黑白棋程式的課程中,學生們看到棋子第一次成功翻轉過來時,無不齊聲歡呼,「哇!」「哦!」「耶!成功了!」。就算不是年幼的小朋友,要體驗「我可以」的感覺、「好有趣」而產生興趣、對工具判斷「我會用」的認知,程式設計確實是很適合的媒材。但是幼兒程式設計的教學難度實在有點高。 使用3C工具教學並不等於程式設計,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讓孩子學程式設計的意義。不只是程式設計,運用新器材來遊玩或學習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期待什麼效果?這些都是我要提醒大家思考的。 數位虛擬與實物如何取得平衡? 截至目前的觀察,當我們讓幼兒玩數位虛擬與實物的遊戲時,先要意識「為了開拓實物的創意而使用數位虛擬」是比較好的方向。 先前的章節介紹過專門製作數位教材課程的Smart Education公司,在KITS的官網上載明「創造力」與「團隊合作」為課程的二大主要目標,設計了各種課程(前面舉出的「大家一起連連看」APP,就包含了培養「團隊合作」的程式)。 原本KITS的課程設計,主要就是為培養非認知技能,例如「努力堅持到最後的精神」「與朋友合作」「溝通能力」「在大眾面前表達」等,都是課程的目的。他們是因為有想要與人交流的念頭,藉著團隊合作前進等來選擇APP的。 但是,並非只是用3C工具玩指定的APP就能夠養成這些能力。後續與實物的連結才是重要的。 例如,「魯布‧戈德堡機械技巧」(Rube Goldberg Machines Tricks)這個APP,用手指在螢幕上描出線條,拉進幾個機關零件,就可以輕鬆做出畢達哥拉斯裝置。玩過這個APP後,再讓孩子們「自己試著做做看」,他們一定會發揮想像力,拿衛生紙捲筒或骨牌,或是其他各種物品,做出畢達哥拉斯裝置。有些孩子會模仿APP中的機關,也有孩子會自己發揮創意,設計新的機關。 又例如「Real Animal」APP,點擊螢幕,就會有立體的動物出現在草原上。還可以轉換視角觀察,或是看動物實際的行走或飛翔(鶴嶺托兒所使用這種APP之後,會讓孩子玩黏土捏塑,在此之前孩子只會製作出平面動物,玩過APP後,便開始有立體的了)。像這樣,不要急著區分數位虛擬或是實物,而是朝著目的,思考依序應用什麼樣的素材才更重要。 書名: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育兒大思考 AI世代のデジタル教育 6歳までにきたえておきたい能力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