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魚會慘叫 在我小時候,家父經常帶我沿著河邊或海邊散步。我們會經過或許正在收線的釣魚客,對抗掙扎的上鉤魚兒。有一次,我看到某人從桶裡拿出小魚,刺穿在魚鉤上當釣餌,魚仍在扭動。 另一次,我們走到一條寧靜的溪邊,我看到有人坐著看他的釣線,似乎怡然自得,同時在他身旁,已經捉到的魚兒正無助地掙扎喘氣。家父告訴我,他不懂怎麼會有人用整個下午把魚抓出水中,讓牠們慢慢死掉。 當我閱讀上個月發表在fishcount.org.uk網站的突破性報告《海裡有更糟的事》(Worse Things Happen at Sea:The Welfare of Wild-Caught Fish),這些童年回憶不禁浮現。世上大多數地方都接受,如果要殺動物來吃,應該盡量不造成動物的痛苦。屠宰法規通常要求宰殺之前,讓動物立刻失去知覺或瞬間致命。若是儀式所需,則在宗教教義允許的範圍,盡量接近瞬間致死。 但是魚類並不適用。海上抓到並屠宰的野生魚類,並沒有人道規定,在大多數地方,養殖魚類也沒有。拖網漁船抓到的魚被倒在甲板上窒息。在稱作延繩捕魚的商業捕魚技術中,拖網船放出的線可能有五十到一百公里長,配有幾百、甚至幾千個掛餌的魚鉤。吃餌的魚可能完全清醒,被穿過牠們嘴巴的魚鉤拖著走好幾小時,直到最後釣線被拉起。 同樣地,商業捕魚經常仰賴流刺網,相當於用一片片細網之牆捕魚,鉤住的往往是魚鰓。魚鰓被束緊,魚便無法呼吸,可能在網中窒息。即使沒有,牠們也許困在網裡很久才會收網。 不過,報告中最驚人的啟發是,人類如此殘殺的魚類數量驚人。報告書作者艾莉森‧穆德(Alison Mood)利用各種公開的魚類捕獲噸數,以每個物種的估計平均重量分類,提出每年全球野生魚類捕撈規模的系統性估算,這很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她估計大約是一兆隻,不過可能高達兩兆七千億隻。 聯合國農糧署參考這一點,估計每年有六百億隻陸地脊椎動物被殺,供人類消費──約略相當於地球上每個人殺九隻動物。如果我們採信穆德估算的低標一兆,魚類的比較數據是每人一百五十隻。這還不包括非法捕撈的幾十億隻與意外抓到不想要而丟棄的漁獲,也沒計入延繩捕魚被穿在鉤上當餌的小魚生命。 這些魚有很多被間接消費,剁碎餵給工業化農場的雞或魚。典型的鮭魚養殖場每生產一公斤鮭魚就要消耗三到四公斤的野生魚。 我們姑且假設這些捕撈都能永續,可惜自然沒有這回事。那麼這會讓我們安然地相信如此大規模殺戮沒關係,因為魚不會感到痛苦。但是魚的神經系統跟鳥類與哺乳類非常相似,足以暗示牠們感覺得到。當魚類體驗到會造成其他動物肉體痛苦的事,牠們會表現出痛苦的樣子,行為改變可能持續好幾小時(魚類記性很短是個迷思)。魚類能學習迴避不愉快的體驗,像是電擊。而且止痛藥會降低牠們原本可能表現的痛苦症狀。 賓州州立大學的漁業與生物學教授維多莉亞‧布萊斯威特(Victoria Braithwaite)可能比任何科學家花了更多時間調查這個議題。她最近出版的著作《魚感覺得到痛嗎?》(Do Fish Feel Pain?)指出,魚類不只能感受痛苦,也比大多數人以為的聰明多了。去年,歐盟有個科學委員會認定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魚類感受得到痛苦。 魚類為何成了我們餐盤上被遺忘的受害者?因為牠們是冷血動物又有鱗片嗎?因為牠們痛苦時不會發出聲音嗎?無論什麼解釋,商業捕撈造成難以想像的大量疼痛及苦難的證據正在累積。我們必須學習如何人道地捕捉與屠宰野生魚類,如果做不到,就要找出比吃魚不殘酷也更能永續的替代方案。 購書連結:真實世界的倫理課:82個影響你一生的思考練習 Ethics in the Real World: 82 Brief Essays on Things That Mat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