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就是毫無保留!? 我常接到一種問題,內容是關於我們「毫無保留」的文化。「我們是不是展現太多脆弱了?不會有『過度分享』的問題嗎?」大家問完這些問題後,免不了會舉演藝圈文化為例。「某個電影明星在推特(Twitter)上發文說她先生意圖自殺,真人實境秀的電視明星跟大家分享自己及孩子生活的私密細節,這不會太誇張嗎?」 脆弱是以相互關係為基礎,需要設限與信任,而不是過度分享,不是一股腦兒地傾吐,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和盤托出,也不是名人世界那種社交媒體式的資訊大放送。脆弱是和有資格聆聽的人分享感受和經驗。脆弱和敞開胸懷是互相的,是培養信賴過程中重要的部分。 我們每次冒險去分享自我以前,不見得都有保障,但是初識某人時,我們總不會對他掏心掏肺,總不會脫口就說:「嗨,我叫布芮尼,我跟你說我內心最黑暗的掙扎是………」那不叫脆弱,而是自暴自棄或舔傷取暖,甚至只是在尋求關注,而不是脆弱。為什麼?恰當、有限度的分享,是指和我們已經培養深厚關係的人分享,他們能和我們一起分擔壓力。這樣相互尊重地展現脆弱,可增加彼此的連結、信任和投入。 毫無設限的脆弱會導致疏離與不信任,事實上,我們會在第四章談到,「盡情宣洩」或無限揭露其實是我們迴避示弱的方式。「揭露太多」更不是「太脆弱」的問題,當我們從勇敢示弱變成利用脆弱來因應未滿足的需求、嘩眾取寵,或動不動就做出令人震懾的行為時,脆弱已經失去意義。 脆弱不是把秘密全部攤出來和大家分享。為了更有效地破解這個迷思,我們來看看「信任」這個議題。 當我和團體談到脆弱的重要時,大家總是會問到信任之必要: 「我怎麼知道誰值得信賴,可以讓我放心展現脆弱的一面?」 「我只有在確定對方不會反過來攻擊的時候,才可能展現我的脆弱。」 「你怎麼判斷誰是支持你的?」 「如何和人培養信任?」 幸好我們可以從資料中找到答案,可惜的是,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需要信任,才能展現脆弱;我們也需要脆弱,才能培養信任。 沒有任何信任測試、評分系統、安全信號可以告訴我們,站出去展現自己是安全的。研究的參與者描述信任是個緩慢培養的過程,是長時間層層累積的。在我家,我們把信任稱為「彈珠罐」。 我女兒艾倫念國小三年級時,遇到人生的第一次背叛。在很多小學裡,升上三年級是一大轉變,他們不再和低年級生玩在一起,而是開始和中、高年級的學生相處。某天下課,艾倫私下向班上一位朋友透露稍早之前遇到的糗事。午餐時,班上女生都知道她的秘密了,讓她相當難堪。那是一次重要的教訓,也是痛苦的教訓,因為在那之前,她從來沒想過有人會背叛她。 她回到家,哭著告訴我,她以後再也不告訴任何人任何事了,她覺得很受傷。我聽她訴說時,為她感到難過。更糟的是,艾倫告訴我,回教室後,班上一些女同學還在笑她,老師見狀只好把她們分開,並從罐子裡拿出一些彈珠。 艾倫的老師有一個很大的透明罐,她和學生都稱之為「彈珠罐」,她在罐子旁邊擺了一袋彩色的彈珠,當全班一起做出正確的選擇時,她就會把幾顆彈珠放進罐子裡。當班上同學調皮搗蛋,不守規矩或不聽話時,老師就從罐子裡拿出一些彈珠。當罐子裡裝滿彈珠時,全班就可以開一場慶祝派對。 我雖然很想把艾倫擁入懷裡,輕聲對她說:「不要再跟那些女生講任何事情是對的!這樣一來她們就不會再傷害我們妳了。」但我把恐懼和憤怒先擱在一旁,開始思考如何跟她談論信任和連結。當我思索該用什麼正確方式傳達我對信任的經驗,以及我從研究中學到哪些信任的知識時,我心想,啊,彈珠罐,這例子剛剛好! 我叫艾倫把友誼想成彈珠罐,每次有人挺妳、對妳好、聲援妳,或珍惜妳分享的祕密時,就把彈珠放入罐子中。有人對妳不好、對你沒禮貌或洩露妳的秘密時,就把彈珠拿出來。當我問艾倫覺得這個方式有沒有道理時,她開心地點頭說:「我有彈珠朋友!我有彈珠朋友!」 我問她是誰時,她提到四位永遠可以信賴的朋友,她們知道她的秘密,從來不會洩漏出去,她們也告訴她一些自己的秘密。她說:「即使比較受歡迎的同學找她們同桌,她們還是會叫我跟她們坐在一起。」 那是一次很棒的母女交流。我問她,那些朋友是如何變成彈珠朋友的,她想了一下,回應道:「我不確定耶,妳的彈珠朋友又是怎麼來的?」我們各自想了一下,接著開始說出我們各自的答案,她的某些回答如下: 他們會幫我保密。 他們也會跟我講秘密。 他們記得我的生日! 他們知道我的爺爺和奶奶是誰。 有什麼好玩的,他們一定會找我加入。 他們知道我為什麼難過,會問我原因。 我生病請假時,他們會請媽媽打電話來問我怎麼了。 至於我的答案呢?一模一樣(只不過我不是選爺爺奶奶,而是選我母親狄安和繼父大衛)。我母親去參加艾倫或查理的學校活動時,我只要聽到朋友說:「嗨,狄安!很高興又見面了!」我總是會很開心,心想:「她記得我媽的名字,她是真的在乎,是有心記下來的。」 信任就像彈珠一樣,是逐一累積的。 培養信任的一開始,需要先投注心血,此時就會出現雞生蛋、蛋生雞的兩難問題。老師並沒有說:「等我確定全班能一起做出正確選擇時,我才買罐子和彈珠。」那個罐子從第一天上課就已經存在了。事實上,第一天上課結束時,玻璃罐裡已經放了一層彈珠。小孩也不會說:「我們才不相信老師會把彈珠放進罐子裡,所以我們不要一起做出正確選擇。」他們照著老師的規定,積極參與彈珠罐的概念。 在談論人際關係的領域裡,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是我最喜歡的學者之一。他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婚姻關係研究家,在培養人際關係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廣受好評。他的著作《信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Trust: Emotional Attunement for Couples)是一本見解獨到又睿智的好書,深刻剖析信任,探討信任的培養。高特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至善網〉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www. greatergood.berkeley.edu),探討如何和伴侶培養信賴的關係,他的方式和我在研究中發現的一樣,也和我與艾倫說的彈珠罐一樣: 我從研究中發現,信任培養在微妙的片刻,我稱之為「滑門」契機,是以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編按:電影名稱描述了女主角海倫在趕上列車與錯過列車,兩種命運出現截然不同的發展)命名。你和另一半的互動中,可能出現「一拍即合」或「置之不理」的關鍵交錯。 我舉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某個晚上,我真的很想看完某一本推理小說,我知道兇手是誰,但我很想確定我是不是猜對了。那晚,我把小說放在床邊,走向浴室。 我經過鏡子時,從鏡中瞥見妻子的臉,她看起來心事重重,梳著頭髮。當時就是滑門契機。 這時我可以選擇溜出浴室,心想,「今晚我不想過問她的煩惱,我想把我的小說看完。」但是既然我專門研究夫妻關係,我決定走進浴室,別開她的梳子,問道:「親愛的,妳怎麼了?」她告訴我她為什麼難過。 那個時刻就是在培養信任,我在一旁關心她,和她產生共鳴,而不是只在乎自己要什麼。我們發現這些時刻就是培養信任的關鍵時刻。 單一時刻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如果你一再選擇置之不理,信任就會慢慢地瓦解。 當我們以彈珠罐的比喻來思考背叛,多數人會想到自己信任的人做的事實在太過分了,讓人忍不住想抓起罐子,把彈珠倒光。你想到最椎心泣血的背叛經驗是什麼?他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上床;她謊稱金錢的去向;他選擇別人,而沒有選擇我,還是有人利用我的脆弱來攻擊我(那種情緒背叛往往讓我們想把整個罐子摔在地上,不止是倒出彈珠而已)。這些當然都是很可怕的背叛,不過有一種更隱約的背叛,對信任的破壞力一樣強烈。 事實上,這種背叛通常發生在其他背叛之前,那是一種情感抽離的背叛,不再關切,放任彼此連結中斷,不願再為關係付出時間和心力。「背叛」兩字讓人聯想到欺騙、說謊、信任瓦解、不為我們挺身辯解、不選我們而選擇別人──這些行為的確是背叛,但背叛卻不止於這些形式。如果要我選最常出現在我研究中、對信任關係最有害的背叛形式,我覺得是抽離。 當我們愛的人或有深刻關連的人不再關心、注意、花心思為關係付出時,信任就開始流失,傷痛開始滲入。抽離引發我們的自卑和最大的恐懼――恐懼被拋棄、懷疑自我價值、害怕自己不再有魅力。這種暗中的背叛之所以比謊言或外遇之類的背叛更加危險,是因為我們無法確切指出傷痛的來源,找不到導火線,沒有明顯的裂痕,可能令人瘋狂失措。 我們可能對情感抽離的另一半說:「你好像已經不在乎了。」,但是在毫無「證據」下,對方可能回應:「我每天下午六點就下班回到家,晚上送孩子上床睡覺,假日帶小孩去看少棒,妳還要我做什麼?」或者在工作上,我們可能會心想:「為什麼我得不到任何評價?告訴我你喜歡我的作品啊!或告訴我很爛啊!說點什麼都好,只要讓我知道你還記得我在這裡工作!」 買書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