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堆積木告訴我們的大道理,解釋了學習的本質|郝明義

2/9/2019

評論

 
圖片
〈積木告訴我們的事〉
 
人都喜愛「組合」這件事,看為什麼那麼多兒童和成人都愛玩積木,就知道了。
 
一塊塊小積木,卻能堆疊出形狀不一、體積擴大的東西,其中的神奇,令人著迷。
 
組合,可以解釋所有學習的本質。
 
我們玩積木,是把有形的物件不斷地組合。我們學習,是把無形的知識不斷地組合。
 
所有的學習,都是經由我們已知事物的組合,來理解過去未知的事物。
 
學習語言,都是在學習組合。
 
中文是方塊字,我們就是學了一個又一個的字之後,不斷地組合。
 
西方的音表文字雖然和中文不同,學習起來也是透過組合。知道字首、字尾是組合,學習文法裡的主詞+動詞+受詞的句型,也是組合。
 
語文如此,數學當然更是如此。加法就是最基本的組合。
 
總之,學習的核心就是組合。可以享受組合的樂趣,體會組合的竅門,就可以掌握學習的核心秘密,不論接觸任何新的知識,都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進行。
 
那,什麼是創作或創造?有沒有什麼說法可以解釋所有創造的本質?
 
也是組合。
 
我們不是上帝,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真正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
 
創作或創造,也都是利用、經由這世界上既有、現有的許多事物、知識來進行組合。
 
所謂的無中生有,其實大多是把一些別人沒有注意,或不理解意義的東西組合起來,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美感、便利、力量。
 
也因此,牛頓說他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更遠那句話,不只是對科學家而言有道理,對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
 
總之,創造的核心也是組合。可以享受組合的樂趣,體會組合的竅門,就可以掌握創造的核心秘密。
 
不論是寫一篇文章,做一首音樂,畫一幅畫,蓋一棟房子,發明新的家用電器、交通工具,還是開一家公司、建造一座城市、建立一個國家,都離不開透過組合各種元件或元素來進行。
 
只是,我們玩積木的時候,用來組合的元件都是他們生產出來的整齊劃一的積木片,人人只要買就有,而真實世界的組合不是。
 
真實世界可以使用的組合元件,可以無所不包,但必須各人自己尋找。
 
各人知道的元件不同,找得到的元件不同,可以組合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
 
見識過其他人組合出來的東西不同,所以自己能想像的組合也不同。

我們生活的方式,決定我們對組合元件的掌握,以及對組合的理解;我們對組合元件的掌握,以及對組合的理解,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接下來,我會視情況交替使用「元件」或「元素」的說法。)

 
所以,人需要旅行,行萬里路;人需要閱讀,讀萬卷書,這都是為了讓自己知道更多可以組合的元件或元素,掌握更多組合的方法。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組合的方法裡,另一件重要的事,是順序和節奏。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在組合的時候用的物件、元素都是相同的,但結果卻是天差地別。這是因為各自用來組合的物件和元素雖然相同,但是順序和節奏不同。
 
順序,就是先後。節奏,就是快慢,以及多少。
 
寫作是一個例子。
 
以中文的寫作而言,常用的就是那三千來個字。但是為什麼使用這些個字,李白可以寫出那樣的詩,沈從文可以寫出那種小說,而其他人不行?
 
他們使用文字的順序和節奏有獨特的風格。
 
音樂也是一個例子。
 
每個人知道的音符都是那些,但是貝多芬、莫札特這些人創作出來的音樂卻為什麼可以那樣,而其他人不行,也是因為他們使用音符的順序和節奏不同。
 
隨著年齡增長,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會體認到一點:很多時候,大家處理事情可以運用的物件和元素沒什麼差別,然而,儘管物件、元素相同,組合順序不同,變化就出現了。
 
想想看,電影裡,拆除炸彈的專家,受到考驗的不都是先剪藍線還是先剪紅線的順序?
 
十多年前,我因為家人患了一種名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因而目睹醫師治療的過程,親身體會到組合的順序和節奏為什麼重要。
 
顧名思義,「自體免疫」是一種和免疫系統相關的病。
 
通常,我們提到免疫系統出問題的時候,大都是指免疫力低下。但「自體免疫」卻不同。這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力錯亂的問題。
 
免疫系統,像是捍衛我們身體不受外來病菌、病毒的軍隊。
 
「免疫力低下」,是說這支軍隊的武力配備不足,作戰能力不強;而「自體免疫」,卻是這支軍隊經常殺紅眼,不分敵我,錯殺人民,並且擁兵自重,形同軍閥般興風作浪。
 
因此,如果要對治「免疫力低下」,那就得針對凶悍的外敵,先補充免疫系統的軍火;如果要對治「自體免疫」,卻要善加安撫軍閥,讓他們放下胡亂開火的武器,平靜下來。

所以當醫生在治療患有「自體免疫」病人,發現他有發燒或其他癥狀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這些癥狀到底是外來病菌或病毒激發的,還是自體免疫作亂所引發的?

 
如果是外來病菌或病毒激發的,那就要先「攘外」,消滅外來的敵人,給病人提供比較多的軍火,所以要讓他服用抗生素之類的藥物。
 
如果是自體免疫作亂,那就要先「安內」,平定內亂的軍閥,減少軍閥手上持有的軍火,所以要讓他服用類固醇之類的藥物。
 
因此,醫生為了判斷需要先「攘外」還是先「安內」,需要進行一系列測試,小心掌握治療的順序。
 
如果是外敵入侵,卻誤判為內亂,先減少供應軍火,那麼外敵還沒消滅,先讓自己所有軍隊全部熄火,會是災難。
 
如果是內亂,卻誤判為外敵入侵,大量增加軍火供應,結果就可能造成軍閥更加發狂,四處作亂,也是災難。
 
何況,很多實際的許多情況是:先有外敵入侵,軍閥也趁機作亂,或者,先是軍閥作亂,造成外敵也跟著入侵。
 
因此,到底怎麼既供應武器來消滅外敵,又要設法讓軍閥的砲火逐漸平息下來,醫生需要小心掌握進行的順序和節奏。當真是如履薄冰。
 
我因為那次家人生病的經歷,很幸運地見識到一位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展現的順序和節奏,如何一步步從迷霧中看出方向,抽絲剝繭。
 
他一步步釐清戰爭的起因,有時先是全力消滅外敵,有時又是內外並治,逐步清理戰場,終於撥雲見日,平定了內亂也消滅了外敵。
 
我因為很近距離,也很仔細地觀察過那位大夫的治療過程,所以從中體會到所有工作的重點,都在順序和節奏。
 
一二三的步驟,做成三二一完全是另一種結果。雖然同樣的都做了這三個動作,但是結果卻是截然不同。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

書名: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
作者:郝明義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