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人生在世,生命非常渺小而又短暫,與人相爭執著,根本沒有必要|傅佩榮

4/4/2019

評論

 
圖片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利益之爭,
時至今日,社會的競爭更加激烈,人們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中透不過氣來。
對於這種人類社會不可能避免的競爭,老子和莊子卻有著獨到的見解。
那麼,老子和莊子是如何看待競爭的?
面對激烈競爭的現實社會,到底是應該爭、還是不應該爭?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社會有競爭才有進步,這是自古以來的鐵律,但是競爭要到什麼程度呢?能不能換個角度來思考有關競爭的問題呢?尤其是做長輩的,對於子女、晚輩,總希望他們在念書、求學、做事等各方面都能夠有好的表現。

有一個美國老太太帶著兩個孫子上街,別人碰到她就問:「妳這兩個孫子很可愛,今年幾歲呀?」老太太說:「做醫生的九歲,做律師的七歲。」這說明了外國人跟我們一樣,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已經為他規劃要當醫生或律師。

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做醫生、律師,那麼別的行業誰來做呢?因此,在討論爭與不爭的時候,要先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去發展,這就不容易了。

說到競爭,我想到多年前的一個同事,他兒子念小學一年級時,每天高高興興上學,快快樂樂回家,和同學都處得非常好。但他有個缺點,每一科都是全班最後一名,所以同學們特別喜歡他,他一來大家就放心了,反正有人最後一名,這也讓這個孩子缺乏信心。

當爸爸的心想,孩子快樂固然很好,但是不能沒有信心,於是他對孩子說:「從今天開始,我們來玩個遊戲,每天放學回來之後,當天老師教什麼,爸爸再教你一遍!」小孩子聽到有人要陪他念書,就像玩遊戲一樣,很開心。就這樣,下一次考試,這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名,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孩子回到家很開心,父親對他說:「我只是想讓你明白,只要用功就可以考第一名,現在你應該有自信了。不過為了讓你活得快樂一點,以後你還是考最後一名吧!」

這個孩子小學玩了六年,有快樂的童年與美好的回憶,雖然功課都是墊底的,但交了很多朋友。後來上國中的時候,他主動向父親說:「我已經玩夠了,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念書了。」結果一路念到高中、大學,父親都不用再操心。

這種情況真令人感動,因為我們都不敢冒險嘗試,而我這個同學實驗的結果是非常好的。一個人做事,可以是因為外在的要求,或者是出於內在自發的意願。

講到爭與不爭,老子在書中多次提到盡量不要跟別人爭。他的三寶之一「不敢為天下先」,指的是我不願意處在天下人領先的地位,因為處在天下人領先的地位就很難領導別人了。老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當領導,也是要別人推舉我,讓我來替大家服務。並非我與別人爭,爭到最後我最強,所以能夠來領導別人,若是如此,就怕別人只是力量比不上我,卻不見得心服口服。


有個美國人回到家很開心地對他太太說:「今天是我的好日子,因為我打敗了兩個世界冠軍。」他太太說:「你何德何能?有什麼專長可以打敗世界冠軍?」他說:「我和世界游泳冠軍比賽網球,和世界網球冠軍比賽游泳,兩項我都贏了,不就是打敗了兩個世界冠軍嗎?」

這話也有道理,何必拿自己的弱點去跟別人的優勢競爭呢?我有一次在北京國際機場遇到一個美國NBA的球隊,每個人身高都是兩米以上,我走在裡面以為自己是小人國的人,更別說要和他們打籃球了。這時候就要知道,他們有這樣的專長與條件,我們就不要勉強自己,不要說什麼人定勝天,因為最後可能只落得事倍而功半。

老莊怎麼說?

關於爭與不爭,老子曾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意思是說,自然的規律是不爭的,天道只是利於萬物,人們也應當效法天道,擁有不爭之德。然而,現代社會是個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面對優勝劣汰的壓力,人們很難擺脫困境。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為而不爭」?老莊思想又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

▼▼▼ 爭再多也是白費

在《莊子》中,延續老子的思想,從人與人之間最容易發生的競爭說起,也就是辯論。

莊子有一個朋友名叫惠施,專門與人辯論,口才確實非常好,一般人不是他的對手。惠施說雞蛋裡面有毛,如果你懷疑,他會說如果雞蛋裡沒有毛,為什麼孵出來的小雞會有毛呢?這也對呀,哪一隻小雞生出來沒有毛的?牠從雞蛋裡孵出來,表示雞蛋裡面本來就有毛。

惠施這種說法忽略了時間的變化,從潛能到實現的過程,直接將現狀與將來的結果做對照,這是詭辯,但你也很難說他錯。他還說過雞有三隻腳,你認為莫名其妙,他說兩隻腳的雞就像木頭雞或死掉的雞,怎麼會走路呢?所以雞有三隻腳,第三隻腳是看不到的神足,叫精神上的腳,它可以讓具體的腳走路。這種話會讓人覺得有點強詞奪理,但惠施也能講出一番道理來。

惠施雖然很厲害,卻占不到莊子的便宜。《莊子》中出現的惠施往往只是莊子談話的重要道具。


有一年春暖花開,莊子、惠施兩個人相約到郊外踏青,來到一座橋上,莊子從橋上往下看,河流裡有幾條白魚從容地游來游去,莊子心情不錯,就說:「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一聽機會來了,就說:「且慢,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惠施說:「好,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那你也不是魚,你也不應該知道魚是否快樂。」莊子說:「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就代表你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這麼問我的嗎?我怎麼知道的?我站在這邊一看就知道了。」

我們都知道辯論有個簡單的規則,誰最後不講話,誰就輸了。惠施最後不講話,當然代表他輸了;再說,如果是莊子輸了,這段話怎麼會寫在莊子的書上呢?
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了:惠施為什麼輸了?

在過去的注解中,就像郭象所說的,莊子之所以會贏,是因為他體察萬物。我是一個人,我看到魚在水中從容地游來游去,就把我的情感投射到魚身上,設想我是魚,所以很快樂。從郭象之後的一千多年,學者們都是這麼解釋的,說莊子心胸開闊,可以體察萬物,所以惠施輸了。

但是,當兩個人辯論的時候,可以用體察來作為論據嗎?我跟你辯論,我說「根據我的體驗、我的經驗」,如此別人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體驗或經驗並不算是論證。要讓口才這麼好的惠施認輸,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指出他的自相矛盾。

當莊子說魚真快樂,惠施聽到之後,就知道莊子知道魚快樂。但是惠施又說「我不是你(莊子),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快樂」,前面說知道莊子知道魚快樂,後面又說不知道莊子是否知道魚快樂,這就叫作自相矛盾。

所以從邏輯上來看,惠施等於上當了,他自己對莊子說的兩句話,就陷入邏輯的矛盾。說清楚之後才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是個邏輯問題,而不是什麼體驗問題。

一般人很喜歡在跟他人意見不同的時候溝通一下,但是溝通時往往很難找到公平客觀的裁判,所以莊子在《齊物論》中有一段非常生動、也很有趣的描述。

莊子說:假設你跟我辯論,你勝過我,代表我一定錯、你一定對嗎?或是我勝過你,代表你一定錯、我一定對嗎?或者我們兩個都錯或都對呢?看來這是沒辦法取得互相了解的。我們找個裁判,裁判如果贊成你的話,那怎麼當裁判呢?裁判如果贊成我的話,也不能當裁判呀。裁判如果贊成我們兩個人的話,那他既然兩個都贊成,又怎麼當裁判呢?裁判如果反對我們兩個人的話,那他既然反對我們兩個人,怎麼能當裁判呢?這麼看來,你和我和別人,都沒辦法判斷誰對誰錯。


這段話聽起來像繞口令,它強調的是,任何兩個人意見不同,沒有其他人可以當裁判,因為很多時候,每個人所持的觀點不同。譬如,兩個武士爭鬥,因為他們看到一面盾牌,這邊說盾牌是金的,那邊說盾牌是銀的,兩個爭執不下,打了一架。最後發現盾牌有兩個顏色,一邊是金的、一邊是銀的,所以兩個人都對,都沒錯。

在《莊子》中稱這種狀況為「兩行」,就是兩個都行,分不出誰是誰非。事實上,在辯論時,有時都對,有時都錯,有時在不同的情況下一個人是對的,換了一種情況,就變成了另一個人是對的。因此,我們在談到言語上的辯論時不能忽略:是非是相對的,無法確定。

老莊怎麼說?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於是莊子作《齊物論》,闡述世界萬物看起來千差萬別,歸根究柢卻又是齊一的觀點。他認為是非只是人們從某一個角度出發而作的相對性結論,不可能永恆不變,要爭辯出對錯的辯論,根本沒有意義,這是莊子「不爭」思想的基礎。另外,莊子認為「不爭」時,也會有「不爭而勝」的意外收穫,這是怎麼回事呢?

▼▼▼ 做人要呆若木雞

《莊子》書中主張最好不要爭,他舉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吳王帶著部下渡過長江,來到一座「猴山」,整座山都是猴子。猴子看到人來了,立刻躲到森林裡去,但是有一隻猴子表演的欲望特別強,在樹上攀來翻去,跳躍打轉。吳王看了很生氣,就拿箭來射,結果猴子還把箭給抓住,吳王更生氣了,就叫左右一起發弓,結果把猴子射死了。

這說明猴子太喜歡表現,也太過於展示競爭的心理,結果死於非命。

《莊子》講的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很有趣。古代人們生活枯燥,於是就發明了一些遊戲活動,譬如鬥雞。紀渻子為齊王養鬥雞,養了十天,齊王沒有耐心了,就問他:「這鬥雞養得怎麼樣?可以上場了嗎?」紀渻子說:「不行,這隻雞全是虛驕之氣,意氣用事,看起來很凶的樣子,其實牠只是虛張聲勢而已。」


過了十天,齊王又問:「雞可以上場了吧?」紀渻子說:「還是不行,這隻雞對外來的聲音與光景還是有所反應,代表牠還沉不住氣。」再過十天,齊王說:「雞該可以上場了吧?」紀渻子說:「還是不行,因為這隻雞還是目光銳利,盛氣不減。」

到了第四十天,齊王實在沒有耐心了,這時候紀渻子說:「可以上場了,這隻雞對於外來的刺激完全沒有反應了,像一隻木頭雞一樣。」牠一上場,別的雞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只認為牠莫測高深,紛紛掉頭跑了,於是這隻雞就成了所向無敵。
我們今天所說的「呆若木雞」,指的是一個人遲鈍的樣子,但想不到呆若木雞在《莊子》中是很高的層次,代表已經忘記自我,沒有競爭的心態,結果反而讓人覺得不能與其爭。就好像老子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不與人爭,也就沒有什麼弱點或漏洞可以被對方打擊的。

老莊怎麼說?

老莊思想所提倡的「不爭而善勝」,其實是要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而默默地凝聚力量於內,因此看似呆若木雞,卻能所向無敵!那麼,除此之外,莊子還用哪些寓言故事,闡述他的「不爭」觀點?現代人又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 蝸牛角上的競爭

我們再看另外一段故事:惠施在梁國當宰相時,接到莊子的信,說要到梁國拜訪他。惠施很高興,老朋友要來,而自己現在當宰相,很有面子啊!但是惠施的部屬卻很緊張,提醒他:莊子的才華這麼高,恐怕要取代你宰相的位置啊!惠施一聽,就下令貼出莊子的畫像,在全國搜捕莊子。

莊子何曾受過這種委屈?有這種對待老朋友的方式嗎?於是莊子主動找上惠施,直接向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叫作鵷雛,這種鳥向北方飛,專門挑梧桐樹停下來休息,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停下來喝,不是竹子結的果實不停下來吃。當鵷雛飛行時,底下有一隻貓頭鷹,抓到一隻腐爛的老鼠,貓頭鷹見牠飛過去,以為是要與自己搶這隻老鼠,不免大叫一聲『嚇』!」接著,莊子說:「你想用梁國來嚇我嗎?」

換句話說,在莊子看來,惠施當個宰相,只是抓到一隻腐爛的老鼠,自己怎麼會與他相爭呢?經過這樣的周折,惠施明白了。


這時,梁國和齊國有一個盟約,但齊國背棄梁國,梁王很生氣,準備派刺客去謀殺齊王。大將軍聽到後很生氣,說:「大王不是一般百姓,怎麼可以派刺客去刺殺對方的國君呢?給我二十萬大軍,我保證把齊國打敗。」

接著,另外一個大臣便說:「我們有七年沒有打仗了,如果動武的話,前面七年的和平不是可惜了嗎?一切又要重新開始,所以最好不要打仗。」另外又有人說:「主張打仗是搗亂的人,主張不要打仗的人也是搗亂的人,像我這樣說別人的也是搗亂的人。」這個人很有趣,他的意思是:天下本無事,何必製造困擾呢?

這時候惠施來了,向大王推薦了一個叫戴晉人的人。戴晉人來了之後就對梁王說,蝸牛頭上有兩支角,一邊叫作蠻氏,一邊叫作觸氏,等於兩個部落。他們在蝸牛角上還要爭地方,經常打仗,一打打了十幾天,還死了幾萬人。但是別忘記,就算贏了,得到的也只是蝸牛角而已。天下這麼大,一望無際,一個小小的國家放到天下來看,實在是太小了吧!這一講之後梁王就想開了,天下這麼大,何必為了一點土地去與人爭呢?

這就說明人要把眼光放大,根本不需要去爭。打開眼界、放寬心胸就會發現,與人相爭的執著根本沒有必要。

說到眼光放大,《莊子》中最經典的就是〈秋水篇〉。秋天到了,水氣旺盛,各處都下雨,山上很多支流的水都流到黃河裡,使得黃河河水暴漲,從這岸看過去,居然看不清對岸是牛還是馬。這時河神很得意,認為天下最偉大的就是自己了,因為從這邊看過去連對面是牛是馬都分不出來。

這確實不簡單,古人的視力不像現代人,很少因為讀書而犧牲視力,而現在居然連牛馬都分不清,顯然河面距離很遠。

接著,河水向東而流,入於北海,這時一看,海才真的偉大,它一望無際,根本沒有邊,河還有兩邊呢!因此河神就對海神說:「海神,還是你偉大,我以前以為自己了不起,真是井底之蛙。」海神對他說:「你確實是太渺小了,在天地中,海也不算什麼!」他接著說:「中國在四海之內,只是倉庫裡的一粒米而已。」

年輕時,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很喜歡稱莊子是太空人,因為只有從外太空看地球,中國才能像一粒米一樣。想想看,要從多遠的距離,才能把地球看成一顆比乒乓球還小的球,然後把中國看成像一粒米?心胸開闊之後,一切都容易看開了。


這樣的比喻,對西方文學也有些影響。美國作家梭羅在他的《湖濱散記》中就提到莊子的這種觀念。梭羅原本是一個哈佛畢業生,卻住在荒涼的湖邊,他偶爾也需要到農莊去買鋤頭或者工具,農夫見到他都很好奇,因為在那個年代,美國人能念大學的是極少數,尤其是哈佛這麼好的學校。

這些農夫於是問他:「你一個人住在湖邊不覺得寂寞嗎?」梭羅說:「我不覺得寂寞,在整個宇宙中,地球只是一個黑點,在一個小小的黑點上,我們隔得再遠又能有多遠呢?」他說這是受到莊子思想的啟發,在古代能有這樣的遠見、心胸,確實讓人讚嘆、驚訝。

因此,在思考爭與不爭的時候,我們常說一句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並不是凡事都要忍耐、退讓,而是很多時候,要衡量自己是否有必要去爭,在這一方面讓別人一步,其他方面別人可能讓得更多。如果事事與別人爭,自己也很辛苦。

老莊怎麼說?

人生在世,生命非常渺小而又短暫,打開眼界,放寬心胸,會發現與人相爭的執著,根本沒有必要。但人活著就會有競爭,莊子也承認人類社會是「有競有爭」的。放寬心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那麼,人們如何做到「不爭」?在老莊的智慧中,有沒有讓人輕鬆達到「不爭」境界的法門呢?


購書連結:無用的日子讀老莊:老莊相對論給人生的十則指引
作者:傅佩榮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