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經常將蹠痛、雞眼、疣三者搞混,雖然症狀都是角質異常增生,會造成腳底不舒服,但是成因卻大大不同。 「雞眼」又叫肉刺,它是局部長期受到擠壓、摩擦,導致表皮增厚而形成的厚繭,患處形狀像是雞的眼睛。「疣」則是乳狀突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疼痛。「蹠痛」是個比較機械性的問題,也就是當腳掌、腳趾姿勢不良,或是設計不良的鞋子,使腳掌或腳趾承受的壓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壓力過大,甚至蹠趾關節脫位,長期壓迫之下就會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質增生,最後形成「胼胝」,也就是「硬底」,這種綜合的症狀就稱為蹠痛。 當腳趾頭一直往上拉,相對地蹠骨頭就會持續向下推,腳底壓力過大的時候,就會產生角質增生與疼痛現象。表面上看起來它的症狀與雞眼或疣很像,但其實一旦發生蹠痛,病患的骨頭可能早就已經脫臼了,卻不自知。 雞眼、疣和蹠痛的治療方式不同 蹠痛、雞眼、疣看似症狀相同,其實還是可以區分:疣的中間會有一個黑點,雞眼則沒有。雞眼角質的增生情況比較集中,胼胝造成的蹠痛則比較分散。只是一般民眾比較缺乏這方面的常識,所以常常將三者一概而論。 關於疣和雞眼,可以使用液態氮、治疣液、水楊酸軟化以刀片切除等方法,這些在一般診所或皮膚科都不是問題。但常常有病人發生蹠痛的症狀,卻以為是雞眼,跑去買一些角質軟化的藥,甚至去皮膚科削皮、冷凍治療,這種處理表面的治療法,當然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硬皮雖然弄掉了,但壓力源仍然存在,那麼它就一定會再長出來。除非從此不走路,否則蹠痛就會像幽靈一樣如影隨形,默默佔據腳底。另外也經常有民眾蹠痛時去看骨科,醫生大多不理你,因為他看的是「骨科」,對腳底的硬皮沒有什麼興趣。這種足部結構的問題還是要找對腳有特殊研究的醫師,才能真的得到解決。 足踝外科會怎麼處理蹠痛? ◆首先,從結構與壓力找出疼痛的根源,並教導病患正確的衛教知識,教導病患怎麼保養腳趾、怎麼做腳趾運動。 ◆其次,教導病患正確的穿鞋知識,因為絕大多數腳的病變都是因為穿錯鞋。只有支撐力平均、完整的鞋子,才是最好的鞋子。再來就可能要考慮墊一些鞋墊。 蹠痛必須從結構面來思考,才能治標又治本。如果上述的方法還無法解決疼痛,那麼就必須考慮動手術了。手術方法包括:肌腱放鬆、轉位,或者把脫臼復位後,骨頭縮短,將骨頭往回拉一點,就能有效降低骨頭對腳底的壓力,維持正常的狀態、不變形,腳底的壓力也會比較平均。 有人因為蹠痛難耐,就去買鞋墊很軟的鞋子,其實那是不正確的,因為這類的鞋子通常使用泡綿或空心結構,支撐力不夠,更容易造成壓力不平均,將使蹠痛得更厲害。又因為鞋子過小,讓腳趾頭伸展不足,形成爪狀,更會加重蹠痛的症狀。因此,如果要選擇減緩蹠痛症狀的護具、鞋墊,最好還是先請教專業醫師,才能正確保護足踝,避免二次傷害。 購書連結: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
〔起源〕「啡」比尋常的啟緣 所有緣分的種子, 都深埋在最初啟程的地方。 五歲那年,父親煮的一壺咖啡,留下的餘溫, 讓我在歷盡艱辛的歲月中不斷回到童年, 療癒長大後仍有創傷未癒的自己。 〈對榻榻米上的咖啡恭謹以對, 愛的印記不留痕跡〉 冬季晴好的夜晚,庭院角落的火爐裡,晒乾的玉米心燃起微光赤焰,混雜榻榻米地板獨有的氣息,徐徐穿過日式房舍的長廊,漫漫鋪展於素樸淡雅的空間。 五歲的男孩手中的松毬,是他此刻唯一的玩具。那是白天冷冽的寒風吹過濃密松針的隙縫時,墜落於山間小路的毬果,對於剛從城市遷居到此的他,是新奇而神秘的禮物。 山上白天的溫度,比平地還低六、七度;太陽下山之後,日夜溫差更加懸殊。幸而當地並不多雨,高海拔的乾冷空氣,極似在高緯度地區的呼吸,因為天寒地凍而能從口中吐出白色的煙圈,溫暖著人與人之間不黏不膩的距離。 寡言的父親下班後,日復一日席地坐在榻榻米地板排撲克牌,手邊是一只內膽鍍著水銀的保溫杯,裡面沏著濃郁的台灣烏龍,仿著武夷山茶的滋味,安慰著他少小離家的鄉愁。 一年之中,唯獨很難得少有的夜晚,父親會小心翼翼地搬出飛利浦咖啡壺,像拆開珍貴禮物包裝般取出咖啡粉,專心一致地操作器具,然後等待暗深琥珀顏色的汁液,穿過中間的過濾層網,滴滴答答墜落於透明玻璃壺中,像松毬義無反顧地隨風飄向大地。 這是我童年中印象非常深刻的畫面。 在那一幢公家單位分派的日式宿舍裡,安靜而繽紛的情景,至今猶如虛擬實境般歷歷在目。除了松林的微風和落葉,沒有太多嘈雜的聲音,卻層層堆疊著幸福的記憶。 平日父親每天把茶當水喝,只有心血來潮的時候,才會煮上一壺咖啡,即使在深夜,也不會因為擔心擾眠而打消念頭。 熱騰騰的咖啡,搭配幾個精緻的馬克杯,像講究茶道般恭謹地擺在榻榻米上,一家大小湊合著啜飲。那份知足的品味,既隆重又莊嚴,彷彿委婉地複習著擁抱時才有的溫度,但又愛得不露痕跡。 長大之後,我才知道父親是處女座;而我竟來不及告訴他,我在那份恭謹裡學到對人生的敬畏。 大人在咖啡中品嚐著生活裡酸苦甘甜的百般滋味,微蹙眉頭、揚起嘴角,抿著千萬風情不必細說的含蓄。 孩子們猶未真識人間愁滋味,任由燙口的好奇,探索未來的世界。就算只是半知半解,也能明白這簡簡單單的一壺咖啡,已經是滄桑年代中最低調的奢華,是一場最靠近心靈的饗宴,裡面有父親漂泊半生的孤獨寂寞,以及想要分享卻不必多言的心情。 在這個家裡,從小我就知道:茶飲,是一般日常;咖啡,是「啡」比尋常。 〔杯測〕味蕾在唇舌間舞蹈 辨識風味的能力, 不只靠味覺, 還有賴成長記憶。 時間、溫度、濕度改變, 甚至是心情的不同, 讓每一杯咖啡都是唯一、也是最獨特的一杯。 〈滷肉的幸福── 尋找屬於自己的味覺標籤〉 小時候我曾經罹患嚴重的鼻竇炎,少年時期是最嚴重的階段,常要去耳鼻喉科報到,任由醫生將一支外型有點近似注射筒的鋼管插入鼻腔,以抽取積蓄其中的膿液。雖然當兵期間透過體能訓練而痊癒,但從此對味覺的敏銳度大大降低。 學習咖啡杯測的過程中,味覺的考驗常刺痛心中的盲點。而我最常嗅吸品嚐到的味道,很像是滷肉、或肉鬆。 這件事,曾經造成我很大的困擾。 不只是因為咖啡風味輪表格中,沒有「滷肉」和「肉鬆」這兩項,更令我尷尬的是,咖啡處於這兩種食物之間的違和感。 經過老師指導、校正,才找到癥結原因。在我的成長經驗中,童年物資匱乏的歲月裡,碰到難得可以讓全家人打牙祭的時候,媽媽最擅長、也最澎湃的料理,就是一鍋香氣四溢的滷肉。長大以後,每當挑選壽司、三明治配料時,也會偏好有肉鬆的搭配。 「滷肉」和「肉鬆」,對我來說,風味很近似;原來是因為它們曾在經濟困頓的環境中,留下最幸福的味覺記憶,以至於每次聞到任何香味時,本能地直接反應連結上這兩個標籤。 若再仔細分析「滷肉」和「肉鬆」的味道,會得到層次更多的味覺標籤,對照「咖啡風味輪」,就會找到「甘草」、「黑梅」、「焦糖」等風味。 關於風味,每個人的識別能力不同,不只是味蕾的反應,其實牽涉到成長記憶。 這是我跟隨許多咖啡專家到中南美洲考察,經過無數場大型杯測之後,深深撼動內心的發現。 我的一位咖啡老師,年少時有過浪蕩的歲月,而今在咖啡界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事業,夫妻共同管理店面,還舉辦許多教育訓練課程,連亞洲其他地區的咖啡愛好者都慕名而來。 和他有過幾次共同參與杯測的經驗,剛開始時,我很驚訝於他能很快判斷極其細緻的風味。後來聊到成長過程,才知道他的原生家庭是以「辦桌」為業,從小跟隨總鋪師忙進忙出,熟稔各式料理的食材與調味,難怪對咖啡的風味十分敏銳。 每個人對一杯咖啡的體會,不只是當下的滋味,千頭萬緒連結的是,這一生所有甘美與辛酸的記憶。 即使我已經學習過品嚐咖啡的專業能力,面對每一杯咖啡時,仍期勉自己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謙卑,不過於主觀地驟下評論。 對待人,也是如此。 〔烘焙〕改變命運的秘密武器 在熾火中劇烈變化, 鍛鍊出更理想的自己。 飄洋過海而來的生豆, 在鍋爐熾火試煉中會被怎樣的對待? 不單只是它的機運與造化, 也是咖啡饕客的緣分與幸運。 〈咖啡的烘焙準則, 也是人生的教養態度〉 多年前,電信廠商廣告曾以「世界愈快,心則慢」的主題,打動很多消費者的心。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如何讓自己慢下來,是很重要的練習,甚至是一種修行。但大多數人可能都誤解其中的真正意義,或是覺得自己永遠也無法做到。「快」、「慢」,只是相對的節奏,不是絕對的速度。 如果「匆忙」是一種行動的本質,學著在每一刻的變化中,保持內心的覺察與篤定,這就是一種慢的哲學。 所謂的「慢」,不是動作遲緩,而是心不要跟著趕。 再提升到更靈性的角度來解釋,生活中所有的快速變動,最大的關鍵問題不是速度,而是藏在速度中的無常。 倘若我們對速度的進展與方向,都能瞭若指掌,就會感到心安。相反地,變化中的無常,是指隨時都有意想不到的狀況,沒有心理準備,難免會心慌。 每當我把一批生豆倒進鍋爐,啟動火力、按下碼表、觀察變化,就彷彿進入「益智節目」的搶答時間,腦中響起「噠、噠、噠、噠、噠」的聲音。 剛開始還不熟悉操作的時候,常會自亂陣腳;後來習慣了操作程序與節奏後,同樣是在瞬間快速流動,生豆的烘焙程度還是隨著分秒過去而變化萬千,卻能保持氣定神閒,手腳忙,但心不亂。 能有如此境界的提升,擺脫時間分秒必爭的壓力,不再受困於每個變化的細節,專注在當下的覺察,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其實並非只是對於火力與風門控制的熟練,而是因為擁有清楚的目標與計畫。 身為咖啡烘焙師,在啟動火力之前,心中要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與計畫,你想用多少火力,在幾分鐘的時間內讓溫度爬升到什麼程度,想經由「焦糖反應」、「梅納反應」淬鍊出多少甜味、顏色與香氣,必須事先胸有成竹。 當你知道自己最終要往哪裡去,每一步都會堅定篤實地走下去。 § 將生豆烘焙成熟豆的過程,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幾分鐘,咖啡師的角色卻很像是父母,烘焙則如教養小孩的過程,你如何悉心對待,它就如何長大成熟。 火力,是鞭策的力量;風門,是紓壓的出口。分分秒秒觀察變化,時時刻刻校正調整。責任,不能輕忽;結果,卻要放手。尊重它原來的本質,給予它最大的空間,成全它最好的結果。 這是咖啡的烘焙準則,也可以是人生的教養態度。 純熟的烘焙技術,能夠讓咖啡展現最佳的風味;正確的教養態度,可以讓子女活出最好的人生。 對於咖啡而言,顏色轉黃,就像是青少年「轉大人」的表徵;而鍋爐裡一爆的聲響,彷彿是它的成年禮,表示生豆已經要變成熟豆了!每次我在烘焙咖啡的鍋爐前,聽見正在發出爆裂聲的咖啡豆,對它如此鎮定地迎接自己劇烈的變化而感動萬分。 撇開栽植的條件先不說,咖啡櫻桃被採集下來後,處理與烘焙,這兩個程序,是後來影響整杯咖啡味道最關鍵的變數。 咖啡的處理,多半在產地進行;生豆飄洋過海來到咖啡館之前,會碰到怎樣的烘焙師?在鍋爐熾火試煉中會被怎樣的對待?不單只是它的機運與造化,也是咖啡饕客的緣分與幸運。 烘焙咖啡,如同一個人熟成的過程。溫度曲線,像是人生各階段的足跡。如何恰如其分地成長,而沒有過猶不及的壓力,或揠苗助長的急躁,是我們面對環境時,最需要調整好的心態。 〔杯具〕將愛盛裝滿載 杯子, 決定了咖啡的承載; 情感, 在杯子與杯子之間連結與流傳。 咖啡,與咖啡杯, 始終保有緊密依存的關係。 既是功能的,也是心靈的。 〈咖啡杯透露的個性與心事〉 一般人選咖啡杯,不外乎就是選造型、顏色、材質、設計;但其實除了這些視覺方面的要件之外,千萬別忽略另一個基本功能的考慮,就是咖啡杯的大小。 基於喝的咖啡種類不同,杯子大小就應該隨之變換。拿鐵,要能剛剛好盛裝奶泡,以及拉花的表面張力,效果最好。義式濃縮咖啡,會比拿鐵的杯子再小一點。在家裡沖掛耳咖啡,以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CC的容量為宜。 最近這幾年外帶咖啡吧興起,採用文青設計感濃厚的紙杯,頗能有加分效果。 我所服務的廣播電台樓下,有一家店面小到幾乎只能做外帶生意的咖啡店,這幾年來常常換老闆,生意不好做。後來換了一位從外貌看起來就很有個人風格的年輕老闆,生意從門可羅雀翻身為門庭若市。 長久以來一直從事行銷企畫工作,對這種逆轉勝的個案特別有興趣。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他的成功要素,除了自己本身特別用心與投入之外,每天換不同的紙杯也是一個亮點。 即使他常採用純白色的紙杯,卻捨棄傳統黑色杯蓋,改搭配粉色系的,而同一張訂單中,每一杯的杯蓋顏色都不同,光是這點就教人耳目一新。 同時,一年到頭有很多不同節日,他隨之採用帶有慶典味道的紙杯杯身圖案,讓咖啡多了節慶的氛圍。 若覺得紙杯不環保,從一個人慣常使用的咖啡外帶杯,也能大略猜出他的個性。隨身攜帶裸露鋼鐵材質的咖啡外帶杯,主人個性率直大方,不拘小節;喜歡刻意挑選稀有顏色杯身的主人,多少有點自戀,潛意識裡是想引起別人注意;非常強調保溫效果的主人,通常有點神經質。 回到室內觀察,特別鍾愛極簡或純白咖啡杯的人,自我主見都很強;偏愛卡通造型杯身的人,個性若不是很浪漫,就是有點愛計較;總是用廣告贈品杯子的人,未必真的很隨和,只能說他在這方面不講究。 從別人的一杯咖啡,可以看出很多他的人生態度;而自己手上的這一杯,同樣會洩漏很多秘密。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你在人際關係裡,是個願意自我揭露的人;或希望透過各種保護防衛,多點隱藏自己? 至於答案是否準確?差別不只在於,對咖啡有充分的了解;還有,是否有足夠的人生閱歷。 〔陪伴〕請把餘溫留給自己 相陪喝杯咖啡, 是彼此靈魂的交流, 百般人生滋味都流向最深的心底。 朋友之間的緣分,難以用具體指標衡量。 只有一杯咖啡時間的友誼, 究竟是深,還是淺? 〈一個人的咖啡,無須等待, 孤單卻快樂著〉 無論愛情多麼華麗,心情多麼甜蜜;溫熱的咖啡,多麼香醇;冷卻的咖啡,多麼純粹;累積的回憶再多,人生走到最後,還是要面對曲終人散的時刻。 戀愛如此,夫妻如此,親情如此,沒有一個人逃得了。 即使你跟最親愛的人,喝過無數杯咖啡,總有一天,你的世界只剩下獨自一個人,你必須要面對自己一個人孤單的咖啡。 走在市街,你曾經獨自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或一個人喝咖啡嗎? 我並不很習慣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兩者我都嘗試過,那滋味真的很荒涼。我寧願回家自己煮飯,自己在家看電影,也不願意一個人在外面用餐、看劇。不過,我卻非常享受於一個人在咖啡館喝咖啡。 一個人喝咖啡的時光,是非常極致的享受。也許,在外人的眼裡,那是十分孤獨的經驗;但是,在自己的心裡,卻是如此自由而豐富。 雖然因為顧問工作和個人諮詢等課程的緣故,滿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必須要跟另外一個人坐著喝咖啡;但我非常慶幸還有另一些時間,是我可以自己一個人,陪伴自己喝杯咖啡。 獨自一個人喝咖啡,片刻時光中,既寂靜又喧譁。不必和任何人交談,只剩下和自己的對話。此刻,最能夠傾聽到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 一個人坐在咖啡館,或許眼前有很多別人的生命故事在上演,但自己的內心有更多劇本默默地在彩排。別人的生命故事,交織自己的內心戲,有過去的回憶,也有未來的規劃。在一個人的咖啡裡,永遠都可以用自己最孤單的身影,伴隨最美麗的舞步,在生命的大江大海裡迴旋。 § 有幾年的時間,因為公務與私人行程的安排,我必須要在每個星期日的下午,固定在台中東海大學對面的一家咖啡館,停留兩個小時。這樣的生活型態,維持半年以上的時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每一杯咖啡、每一本我讀過的書、每一個我在咖啡館碰到的人,那些聲音和味道,都鋪陳如錦緞般的回憶。 即使後來發現那一段時間的努力前功盡棄,我仍珍貴地擁有咖啡館裡默默等待的自己。那個擅長於等待,順隨臣服於生命的自己,只有一杯咖啡的陪伴,就永遠能在挫折中找回勇氣。 每一杯咖啡,隨著時間的拉長,溫度漸漸降低,每一刻溫度、每一口啜飲,都會有不同的風味。就像人生每一個歲數、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滋味。往往回頭看,才發現每一杯、每一口咖啡,都有它獨特而深刻的意義。 曾短期旅居歐洲工作,有段時間,室友是一個失志的中年男子,婚姻與事業都遇到瓶頸,夜夜酗酒,無法準時晨起上班。他說是聞到我沖煮咖啡的香味,才能勉強自己起床。出門前,我總會留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希望幫助他從宿醉中清醒;若可能的話,但願他也能從迷亂的人生覺醒。 直到現在,每天晨間工作時,我都會沖一杯咖啡放在手邊。但是常因為工作太投入忘我,幾乎每一次都會留近四分之一的咖啡在杯底,兩個小時後才發現自己沒有喝完。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很浪費、很可惜,還是將它一飲而盡。到後來,我反而特別喜歡最後一口冷卻的咖啡。 如飲酒般,乾掉最後一口完全冷掉的咖啡,滋味猶如道別,因此特別回甘。最後的這一口咖啡,也像是提醒著對於工作完全投入的自己,彼此都已經徹底地鞠躬盡瘁。 購書連結:療心咖啡館:吳若權陪你杯測人生風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