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讀人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2021設計人生線上課
  • 閱讀人見證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閱讀人有禮
  • 關於閱讀人
    • 2020愛書人計畫
    • 閱讀人2020年度統計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善行與真理一樣,是「追求」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苑舉正

1/17/2020

評論

 
圖片
善行與真理一樣,是「追求」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覺得自己能「擁有」善惡,可是經過反覆思索後,就會發覺:原來以為很確定的信念,會在很多情況影響下發生變化,並不像原來那麼確定。善行也一樣,原本以為做出一項善良的行為是很篤定的,可是在面臨幾種情況的挑戰與衝擊後,就會發現:自以為很堅定的善行,其實並不如當初所想的那樣。

我舉一個日常生活再普遍不過的例子來說明。「開卷有益」,是我們認為對的,而且正確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讀書準沒錯。當我們認定這句話所說為正確,並且要求他人讀書時,如果能再想想,就會突然發現:讀什麼書?怎麼讀?為什麼要讀?這些問題會使得「開卷有益」這句原來篤定沒有錯誤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這意思是說,很多事情在經過我們細想後,就會發覺:原來很確定的價值判斷,出現了不確定的感覺。事實上,在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中,這種感覺經常出現,導致我們認為要維持道德判斷的正確性,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對許多人而言,從事善行義舉前,要區別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分辨是非、知曉好歹,似乎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幾乎可以說,這是透過直覺就能判斷的事。但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直覺並不是中立且客觀的,它其實是後天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納的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養成的。

所有人都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與腦海中所建立看待事物的基本態度,都深受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的影響。在認知逐漸成形的過程中,這些影響不僅讓我們得以掌握對事物的看法,也形塑了判斷的能力。日常生活裡,這些看法與能力不斷交互運用、相互浸潤,並在兩相結合之下,讓我們慢慢建立起認知事物的基本態度。


其實,人在做出判斷時所面對的困境與兩難,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甚至可以說,進行道德判斷表面上看似容易,但在深層意義上,其實是很困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我們有天生的善惡感,先不管這種感覺是先天還是後天的,一旦事情發生了,就會很自然地對這起事件產生好壞善惡的感覺。那麼,做出道德判斷的困難又在哪裡呢?在於人們對於善惡的期待很高,希望能無限地明辨它們;但我們也很容易失望,因為人是有限的,要想實現任何無限的期望,都是很不容易的。

正因為人是有限的,所以進行判斷的時候,經常不自覺地依靠相對性的標準。例如,民族主義讓人熱血沸騰,但對於分屬不同民族的人民來說,就會做出不同的論斷,使得我們往往陷入相對主義中。做出相對的判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我們對於善惡的分辨具有永恆的要求,不會因為換個地點,或選擇不同時機而出現改變。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也說明做出道德判斷是困難的—至少它讓我們容易陷入兩難的局面。

對於一個長期以來,判斷標準一直受到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影響的人來說,要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個人在成長的環境中,受到各種因素左右,卻又希望在這個封閉環境下所判斷出來的結果,能夠是正確的、有效的,以及普世的。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因為如何在文化與文化的相對性之間,找出超越文化、達到真實的道德判斷,是我們對善惡判斷應有的認知與理想,卻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

整體而言,身處道德判斷的困境與兩難時,斯多噶哲學可以讓我們從有限的生存環境獲得超越,與安身立命的生活指引。在談論斯多噶哲學時,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超越有限性」的概念。這裡的「超越」並不是達到某個終極性目標,而是釐清生活中的無知、避免不悅的情緒、轉換人生的態度,並獲得幸福的生命。這說明了斯多噶哲學不但能直接回應我們生活中最關心的問題,它所提供的答案也極為有用。

*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有用」?


我一直認為哲學要「有用」。哲學未必能帶來名利,但它可以滿足生活的需求、回應內心的期待、解決生命的問題。這並不是我們哲學工作者自我安慰的說法,而是我深深感覺到,伴隨著工商業社會的發展,社會已經從物質享受,慢慢步向精神層面。我們不再因為沒有享受物質生活而覺得遺憾,而是進一步地想知道自己的判斷對或不對。

人類面對發生在周遭的事情時,往往因為自己的欲求未能獲得滿足,或內心感到極度痛苦,導致我們常常怨天尤人,甚至咒罵命運。在某些誇張的情況中,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命不好」而羨慕他人。這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也是讓我們感覺緊張、不安、焦慮、恐慌的原因。坦白說,這些情緒就是讓人活得不快樂、讓人覺得活著很痛苦的理由;至於追求幸福,更是遙不可及的事。

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痛苦,也為了能獲得幸福,在羅馬時期發展出來的斯多噶哲學,足以做為人生中的指引。為什麼斯多噶哲學這麼有用呢?這是因為在六百多年的發展中,它不斷吸納西方哲學的精華,並在歷經時代轉換與環境變化的過程裡,獲得長足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結合倫理學的理論與日常判斷的實踐。直到今天,這項結合依然是很有用的。

斯多噶哲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思想,讓我們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應當擁有什麼樣的認知;至於在獲得這些理解與認知後,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則是實踐的課題。在實行的過程中,理論讓我們掌握原則;而應用它們,就是面對生活的負面情緒。出於種種原因,現代人的生活充滿緊張與忙碌,情緒常常轉換為焦慮,甚至恐慌。斯多噶哲學則以最清晰的方式,透過充滿智慧的語言,解釋與化解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難。

說「哲學讓我們可以面對焦慮與恐慌」是很難讓人相信的事情。但這件事情,在美國海軍中將詹姆斯.史托克達爾(James Stockdle)的生涯中獲得了最佳證明。

一九六五年,正值越戰期間,當時擔任飛行員的史托克達爾,在一次行動中被飛彈打中,跳傘求生,成為戰俘。長達七年半的戰俘生涯裡,史托克達爾屢次面對酷刑與折磨,都是靠斯多噶哲學的理念支撐自己,才終於活了下來。獲釋後。這位將軍在史丹佛大學教授斯多噶哲學,尤其對於曾身為羅馬帝國奴隸的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西元五五∼一三五年)的學說有深切認知。

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有這麼實際的功能,能讓我們面對焦慮與恐慌?主要關鍵在於,愛比克泰德依據斯多噶哲學的系統,強調人活在這個被創造出來的世界中,應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也要知道自己的限制。意思是,自然雖賦予人類生存條件,也讓我們擁有理性,但條件與理性並不能完全克服命運中的挑戰;幸好,我們的理性能辨別出什麼是必須面對的命運,什麼是應當走的道路。在這個分辨中,我們對「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事應當維持信心,也應當懂得感恩。


因此,在自然與理性之間,人在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同時,也應該知道,人生的目標就是相信理性的判斷。這些道理之所以對生活有用,主要原因在於,太多人並未認知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有限制的」。我們應當知曉,環境的限制就是命運,這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只有認知命運、明辨善惡、追求超越,才能維持幸福的生命。這是斯多噶哲學為我們所規畫的人生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其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內化這些原則,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
評論

閱讀最高境界不是強記而是運用|宋怡慧

12/14/2019

評論

 
圖片
「老師,一早起來才發現:作業沒寫、考試範圍沒唸……」
 
「老師,到學校才發現:用具沒帶、聯絡單沒請父母簽名……」
 
「老師,在捷運上才發現:穿錯衣服、還有,連餐盒都沒帶……」
 
「老師,該怎麼辦?難道人生就這樣廢下去嗎?」
 
學生連珠炮地說出自己放假後在學習上常犯的錯誤,無助地提出求救,愁雲慘霧的表情,挺讓人心疼的。
 
「沒想到,放完假,你們一個個都變成問題寶寶了。看來還是把我的秘密武器拿出來好了……」一面幽默地說著,一面打開紙袋,拿出一本令他們驚豔的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如果,書名如果不是騙人的,倒是很適合一天只想用功讀書兩小時的我……」小男孩古靈精怪地說。
 
「書名聽來很聳動吧!剛開始,我和你一樣,誤以為看完後,一天只要工作兩小時就好。其實,喬許.戴維斯提醒我們:人體不是電腦,要好好檢視自己的心理與生理,找出一天有幾個小時能處於身心高效能的狀態,善用專注力,讓自己能提高效率完成許多困難工作。還有,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提高效能,同時要善待身體,選擇適當的飲食,幫助自己盡快恢復體力,找出下一個、再下一個重要的黃金2小時。」我打趣地說。
 
小男孩聽完點點頭,把這本書緊緊地握在手上,臉上浮現如獲至寶似的神情。
 
以「十分鐘」為單位
 
「如果,你們覺得2小時還是太長,這本《1分鐘超強記憶法》是130萬人見證的好書,應該也很吸引你們吧!石井貴士博士只教讀者記憶的方法,不談深奧的理論,讓我們能掌握短期、長期、單純、影像記憶等四種技巧,擺脫常因緊張說不出話來的窘境。現代人很需要靠溝通表達自己的看法,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展現不可思議的記憶力,讓發表的內容精簡扼要的呈現,這本書能開展我們超強記憶的潛能。」簡單與學生分享,孩子們開始翻起書來。
 
「老師,有沒有什麼好點子,能讓學習事半功倍?」
 
「老師,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成績節節高升?」
 
「老師,有沒有什麼好撇步,能讓學習更有效率?」
 
一位功課很好的小男孩酷酷地問了這三個問題。


「走向書桌前,先改變對讀書的成見,池田潤要我們掌握讀書的本質──真學習,而不是假讀書。讀書不能講究『形式』,而是找到真正目標,讓身體自發性地想讀書,以『十分鐘』為單位,時間切割精細,反能掌握時間,完成讀書目標,更要把握睡前、用餐、上廁所等三個黃金時間,複習好『心中真正目標』。《資優生不熬夜!搶進名校的精準學習法》把所有頂尖資優生如何做時間管理、作筆記、應考的訣竅告訴你。利用速度、周密、清晰三大原則作筆記,書都可以讀完、讀好。
 
精準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與思緒就能提前完成表定的行事曆,讓讀書的時間變少,學習成效依然長紅。即便不是資優生若善用策略、讀書法,做好時間的主人,也能讓人生過得有效率、有品質。」我認真地與孩子說明。
 
做筆記是學習的關鍵
 
「老師,最近讀書時間常延遲,導致睡眠時間不足,成績直直落……」小女孩帶著熊貓眼難過地說。
 
「說真的,作筆記真的是學習的關鍵。《五位臺大生教你這樣做筆記》這本書是學會大家作筆記與學習,而不是要上名校。內容摘錄五位上台大的學生做筆記的技巧,公開他們筆記的原貌,讓我們找到筆記學習的秘訣:什麼時候該畫表格?如何運用系統思考畫出主題樹狀圖?面對問題來了,如何有效地運用閱讀便利貼?如何透過圖像思考輔助學習?讓你讀起書來更事半功倍。」指出書中的幾個頁扉和孩子分享。
 
「老師,是不是每個成功者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女孩疑惑地問。
 
「沒錯,《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中提到:瑪丹娜、瑪莎.史都華、約翰.藍儂、富蘭克林、達文西,以及歐普拉,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成功者都是清單式思考的「清單控」。他們習慣把該做、想做的事,變成可快速瀏覽、方便執行的清單,即使身兼數職,仍優雅行事、不疾不徐……其中家人情感清單、人生願望清單的篇章寫來特別動人。」說完後,把一張白紙拿出來,讓學生試著列願望清單,一起PK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實現。
 
我在包裡放本書
 
「老師曾和我們分享《我在包裡放本書》,不知道老師有沒有身體力行,在包包也放一本書?」孩子逗趣地逼問著。

「老師目前的包包內放的是《三個小承諾,預約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是以小故事開始,用52個小舉動,善用「正向開關」把三個小承諾融入生活中,讓我們每天的學習與心境都能煥然一新。另一本是《精準學習》,他提到:知識無窮盡,人的智慧有限。作者教會我們精準而有效的學習法,建立自己完整的學習系譜,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資產。」眼尖的女孩拿起書,輕聲念出。

 
閱讀最高境界不是強記而是運用
 
今人讀書法可借重,古人讀書法經驗也可補強。例如,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類似我們現代人說的「快讀或速讀」,民國小說家魯迅就是走略讀、跳讀的路線。他們不逐條死記硬背,泛讀梗概重點,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這類閱讀法適合我們閱讀工具書或是學術文本時,增加讀書效率。
 
陶淵明則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路線,這樣的思考就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不在強記,而是運用的素養,陶潛讀書重在心領神會,用於解決生活問題,活讀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評論

與書相遇就像與人相遇|川﨑康彥

12/9/2019

評論

 
圖片
我喜歡到書店亂逛,如果時間許可,就會每層樓都去瀏覽一下。看看平常幾乎不感興趣的書,可以刺激大腦,有在腦內建立新迴路的效果#。很多時候,我便因此得到新的創意。
 
例如,我曾經走到平時不會接近的物理學書籍區,竟激發意想不到的想法。當時我正在尋找有關治癒(Healing,以消除壓力為主的治療)的點子,像往常一樣,一個人在書店腦力激盪,無意間注意到物理學區一本有關基本粒子領域的書,我才知道原來水晶有很強的能量。當我知道水晶非常適合運用在治癒後,便拿來對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時使用。
 
每當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遇到瓶頸時,我就會去書店探險。接觸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可以更清楚認識研究的本質,我已經不只一次有過這樣的體驗。
 
逛書店不僅能得到新的刺激,對不知道什麼是可以使自己興奮的人來說,也是很有效的練習。因為在大量的書刊中,只憑自己的直覺,選出可能很有趣的,或許就能發現興趣或志向。
 
我逛書店的時候,通常有三個原則。
 
①選擇大型書店
 
要腦力激盪的時候,我會選擇陳列各種領域書籍的大型書店。從頭逛到尾,所有領域的書櫃都瀏覽一次。這時,不要一開始就認定什麼領域是自己沒興趣的,請全部都去看看。如果知道書店的哪裡放什麼領域的書,就可以更有效率,因此若找到適合的書店,就經常去走一走,最好能熟悉到想找什麼就自然走到那裡。每家書店的擺設和品項都不盡相同,保留三、四家風格不同的書店,可以給大腦不同的刺激。

②拿在手上時的興奮感很重要

 
標題或圖片、封面設計、書腰的推薦、使用的紙質等,因視覺或觸感上被吸引而拿到手上的感覺就已足夠。以這個標準,在瀏覽或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好期待」「好有趣」的直覺。
 
③與書相遇就像與人相遇
 
書店也是與人(作者)共享體驗的地方。每遇見一本不同的書,就是與一個人的相遇。在書店,有數不清的人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可以在短時間內就這麼有效率地獲得各種經驗,是很難得的機會。當你心生想知道某個作者的體驗或經驗的想法,其實那表示你已找到讓自己感到興奮的事的入口。
 
最近,作者與讀者透過社群網站交流的例子也不少,只要你有心、有行動力,就有機會與作者直接對話。不一定只在書店閱讀,由此踏出一步,試著與你喜歡或感興趣的作者接觸,便有更多找到興奮之事的機會。
評論

坦承是讓自己自由,是宣示自己準備好走上更勇敢的道路|大衛.懷特

11/29/2019

評論

 
圖片
坦承(Confession)

坦承是讓自己自由,是宣示自己準備好走上更勇敢的道路。

坦承是卸下防備,說出原本如同恥辱的真相,而這突然變成一條途徑,通往踏實大地的入口,甚至是回家的第一步。坦承是讓自己自由,不只可以是承認罪過或疏忽,也可以是超脫眼前的處罰或孤立,宣示更深的忠誠或獻身。坦承是宣示自己準備好走上更勇敢的道路,拋開先前防衛的身分,甚至視之為不當的干擾,視之為錯誤的幻覺,在先前多年害我們忙得團團轉而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目標也許是免於欺騙的自由,但所有坦承都伴隨後果。我們對這後果的害怕有憑有據,先前維護祕密的身分幾乎必然在揭露後消亡。我們在孤立中展開新生,也許確實被先前欺瞞的對象避開,甚至被不理解我們為何需要坦誠的人避開。坦承隱然代表著以孤單之姿展開新旅程,先前熟悉的同伴不再相伴。

許多人在臨終的病榻上坦承真相,原因是死亡與消失在即,再懼然地維護守著祕密的舊身分不免顯得荒謬,甚至可笑,我們忽然間不再是先前一路保護的那個自己。在死亡的陰影下,我們明白為了保護一時半刻的身分需耗費多少精力與意志。當我們脫離原本靜止的祕密,必然要有新的效忠,一條屬於抵達的河流,不只是一時的落腳處,而是從深層形塑並建立新的人生──即使我們在臨終前才正開始學習這件事。
評論

實用記憶4絕招,不再忘記新朋友|羅布列

11/20/2019

評論

 
圖片


我經常聽見人們抱怨記憶的問題:忘記名字、車停在哪裡、每天用的東西
不知道放在哪裡等等。我確信你看過這類情形,或甚至就是你自己的經驗。這
些常見的記憶障礙有時描述為「老人時刻」,指的是你想不起來原本應該知道
或記得事物的時刻。名稱可能會讓你以為這種情形比較常見於老年人,然而,
一項趨勢機器(Trending Machine)進行的全美民意調查發現,在800位成年
人中,所謂的「老人時刻」如今在年輕人身上比老年人要更加常見。

根據民意調查,千禧一代(18∼34歲)明顯比5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
忘記今天的日期(15%:7%)、遺失鑰匙(14%:8%)、忘記帶午餐
(9%:3%)、忘記洗澡(6%:2%)。而老年人唯一明顯比較容易忘記的是
名字(23%比16%)。

面對這類數據,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不要假設記憶問題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輕人可能有記憶問題的一個原因是,現在的人比較不依賴記憶力,因為已經習慣利用智慧手機和電腦儲存或搜尋訊息,而不是靠自己的記憶。運用記憶力非常重要,因為記憶力愈訓練會愈強壯,相對的,缺乏運用則會變弱。

再說一次姓名忘記別人的名字是一個很常見的記憶問題。當我們才剛認識一個人,情況會更糟。實際上,專注於記住某人姓名的最佳時機,卻是在見面的時刻。當有人介紹你認識新朋友時,下面的技巧會有幫助。

你認識名字類似的人嗎?
當你遇見新朋友,過去認識名字類似的人,可幫助你記憶,可將這些名字類似的人用某種方式連接在一起。新朋友是否提醒你聯想到其他名字類似的人嗎?他們的外表、年齡、專業或任何方面,具有相同之處嗎?即使他們彼此不同,思考他們不同的差別,日後亦有助你記住他們的名字。事實上,試圖記住具有類似名字的不同人物,亦可幫助你增強對某人的記憶。

這個名字讓你聯想到什麼?
當你學習記憶一個不太熟悉的新名字,或者你個人並不認識其他名字類似的人時,這個名字讓你聯想到其他什麼事物呢?可以幫助你思考。例如,如果你遇到一個英文名叫蒙提(Monty)的人,但不認識其他任何有這個名字的人,你該怎麼辦?這個名字讓你想到什麼?

對我來說,Monty很像英文的mount,mount是山的意思。為了協助記住這個名字,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山的圖畫,我想的是對方戴著一頂看起來像山的帽子。如果有幫助,你甚至可以把山帶入談話。例如,你可以問對方是否小時候在山區附近長大。這些類型的連結,有助你日後回想姓名。

大聲說出來
儘快大聲說出對方的名字。當對方說出他們的名字時,請跟著重複說一遍。有時人們說得太快,所以如果你沒有聽清楚,那就請他們重複一遍。重複說姓名有助日後的記憶。對於你從來沒聽過、比較不尋常的名字,這更是重要的一步。如有必要,還可以詢問如何拼寫,可幫助你確定,日後才能記住。不要擔心你會讓對方感到困擾,因為對方可能反而會欣賞有人努力想要記住他們的名字。

回憶當時在場的其他名字
如果你剛認識許多不同的人,可以花一點時間環顧四周,趁這些人還在的時候,練習回想他們的名字。你想讓這些名字在腦海中保持活躍,如果你剛剛記住了許多不同的名字而不把它們放在腦海中久一點,可能會很容易忘記。要做到這一點,也許你可以和其他認識的人,就這些新人中的一個進行禮貌性的對話。當然,這讓你有機會大聲說出他們的名字,並練習回想。

如果你忘記了,也可以直接要求聚會主人或其他人提醒你。在你剛認識的這些人還在場時,形成新記憶會更容易。如果你未曾特別努力去回想他們的名字,等到你回家後,可能已經忘記那些名字。
評論

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里奇.卡爾加德

11/16/2019

評論

 
圖片
現年五十三歲的喬安是個大器晚成的人。她的少女時期充滿波折,過得並不快樂。她的母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父親賺的錢雖然還夠維持家計,但性情冰冷,對妻子的病情漠不關心,喬安和他幾乎說不上幾句話。
 
在學校,喬安很不起眼,她的成績中上,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老師回憶說,喬安還算聰明,但沒什麼特別的。此外,喬安個性內向,沒讓同學留下什麼印象。她申請心儀的學校,未獲錄取,只考上備胎的大學。在大學裡,她繼續展現差強人意的平凡,成績不至於被當,但也僅止於此。某個教授說,她對學業興趣缺缺,倒熱中另類搖滾,一整天搖頭晃腦地聽上好幾個小時。
 
在畢業之際,喬安就像很多表現還行但缺乏目標的畢業生,模模糊糊想著或許可以讀個英語教學研究所。然而她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卻很普通,只是低階的行政人員,在當地商會當了一陣子的祕書。
 
出於無聊與好玩,喬安衝動地跟一個男子結婚,兩人育有一女。然而他們的性情南轅北轍,喬安被動又愛幻想,丈夫易怒又有暴力傾向,所以雖然有孩子,但兩年不到婚姻就吹了,兩人在家暴陰影下離婚。

此時喬安將近三十歲,覺得自己走上了死路,不僅失業在家,還有個女兒得養。或許不令人意外,她的情況開始每況愈下。她罹患了憂鬱症,有時會很想自殺,因此沒辦法做多少工作賺錢,家中經濟跌到谷底。據她所說:「我一貧如洗,只差沒有流落街頭。」雪上加霜的是,前夫開始尾隨她和他們的女兒,逼得她不得不申請禁制令。

 
然而喬安並非一無所有,她有個沒人知道的獨特天賦;先前的教育沒有發現,師長沒有看見,同學一無所知,但這天賦始終都在,靜候發掘。在家中經濟落入谷底的幾個月裡,她靠著領社會救濟金養活女兒,像是在逃避般躲回自己童年的奇想。社會會說她這樣做很不負責任,但湊巧的是,這卻讓她接近了她的天賦。當她放手任由想像力恣意馳騁時,天賦才開始沛然湧現。
 
現年六十八歲的肯恩,是另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在家中三個孩子裡,他排行老么,小名叫波可,是西班牙文「小」的意思。他大哥是明星球員,是老師眼中的寶,很受歡迎,長相俊俏,能言善道,還贏得洛克菲勒獎學金,錄取史丹佛大學。然而肯恩卻沒有英雄出少年,他在學校表現平平,並開始相信自己的小名是指「渺小」。
 
肯恩在加州讀完中學,考進地方上的專科學校,沒多久就被退學。他聳著肩說:「我漫無目標。」後來他振作起來,重修被當的科目,順利畢業,轉到洪堡州立大學,主修山林管理。但是當他發覺這主要是在做文書工作,而不是在森林裡跋山涉水,不禁感到幻滅。
 
肯恩的父親是全國知名的財務顧問,肯恩開始跟著他工作,但兩人處得並不好。他說:「我爸在今天可能會被診斷出患有亞斯伯格症。他這人常感焦躁不安,會來回踱步,手指忍不住東敲西叩,而且無法揣摩別人的感受。雖然他其實不是個殘酷的人,但卻會說出很殘忍的話。」
 
九個月後,肯恩離開父親的公司,自己在外當起財務顧問。但他沒有多少客戶,而且幾年後大多數都跑了,他成天沒事做,只好到工地打工賺錢,甚至在酒吧彈滑音管吉他賣藝。不過多數時間他都在讀書。他說:「好幾年來,我都在讀商管的書,一個月也許會讀上三十本商業雜誌。在那十年間,我想出了一個有別於傳統的評估企業價值的理論。」

肯恩的父親患有亞斯伯格症,在帶人方面並不是一個好榜樣。肯恩的第一個兼職祕書工作九個月就辭職不幹,還說肯恩是個跋扈又糟糕的老闆。如今他承認:「我大概真的就是那個樣子。」

 
肯恩二十多歲時,財務顧問的工作始終做得沒什麼起色。但他靠著那套理論得到一點創投基金,甚至當上臨時的執行長,這讓他燃起一股壯志,賣力投入工作。
 
肯恩到三十歲才開始發掘他的潛能。
 
你發覺這兩位大器晚成的人是誰了嗎?給點提示:喬安和肯恩都靠自己的力量成為億萬富翁,時常登上《富比士》全球富豪榜。喬安.凱瑟琳.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就是J. K. 羅琳,她是《哈利波特》的作者;肯恩.費雪(Ken Fisher)創辦了費雪投資公司(Fisher Investments),替全球五萬多個客戶管理一千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
 
「你到哪裡去了,喬.狄馬喬?」美國民謠搖滾樂團賽門與葛芬柯在一九六○年代暢銷金曲〈羅賓遜先生〉裡唱道。寫出這首歌的保羅.賽門明白,一九六○年代是個狂亂的時代,社會不再像一九四○和一九五○年代崇尚不愛出風頭的沉默英雄,把他們當成文化象徵。新的英雄要青春不羈,掌握潮流。
 
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我們會問:你到哪裡去了,大器晚成的英雄?
 
我會這樣問的原因在於,羅琳和費雪年少不得志,緩緩走過人生路,很晚才發跡,然後繳出驚人的成績,但他們的故事卻與今日社群媒體的文化脫節。現在羅琳五十多歲、費雪六十多歲,我們不禁想問:如今振奮人心的大器晚成者在哪裡呢?美國、英國、西歐和急起直追的亞洲日益富裕,大器晚成的例子是不是比先前少了?還是有其他理由?難道今日社會高度競爭、強調資料分析、充滿高度壓力,不適合大器晚成的人以緩慢步調尋找自己的天賦?
 
我認為大器晚成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人類與社會也因此付出了代價,所以我決定研究這個主題。我相信,如今我們比過去更迫切需要這些大器晚成的故事。
評論

人類滅絕對世界是好還是壞呢?|彼得‧辛格

11/11/2019

評論

 
圖片
許多科學家相信是一顆較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造成了恐龍滅絕。人類可能面對同樣的命運嗎?
 
這是可能的。航太總署追蹤了地球附近多數的大型小行星,甚至許多較小顆的小行星。如果大型小行星在衝撞地球的軌道上被發現,才能給我們時間讓它改道。航太總署分析過這種情境中讓小行星改道的多種選項,包括用核武射擊,把它打離軌道,其中某些策略似乎行得通。然而,方法尚未搜集完。新成立的B612基金會,最近展開追蹤其餘小行星的計畫,以便「保護這個星球上的文明的未來」。找到這些小行星之一,可能是防止全球大災難的關鍵。
 
幸好本世紀內,達到滅絕規模的小行星撞地球的機率很低,約百萬分之一。不幸的是,小行星並非人類生存的唯一威脅。其他潛在威脅來自生物工程疾病、核子戰爭、極端氣候變遷與危險的未來科技。
 
鑒於接下來兩個世紀會有人類滅絕的風險,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挽救。我們會先解釋我們能做什麼,然後問更深入的倫理問題:人類滅絕會有多糟糕?

這裡要強調的第一點是,如果人類滅絕的風險被證明「很低」,我們不該因此鬆懈自滿。理智的人絕不會說:「呃,這座核子爐熔毀的風險只有千分之一,所以我們不會擔心。」當嚴重災難性結果的風險存在,而我們能用可接受的代價降低或消除風險,我們就該這麼做。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壞結果的機率乘以結果會有多慘,評估某個特定風險有多糟。如同我們即將主張的,既然人類滅絕算是糟糕透頂,即使減少一丁點人類滅絕的風險,都會大有幫助。

 
人類已經做了一些降低提早滅絕風險的事情。我們熬過了冷戰,並且削減核武庫存。我們追蹤地球附近大多數的大型小行星。我們為了「政府延續」的目標,建造了地下碉堡,可能幫助人類熬過某些災難。我們設立了疾病監控計畫,追蹤疾病的蔓延,萬一發生大規模瘟疫,世人能夠較快地反應。我們看出了氣候變遷是潛在風險,即使迄今的實際反應少得可悲,還是研發出一些因應計畫。我們也設立了一些制度,以較溫和的方式降低滅絕風險,例如減少戰爭風險或改善政府的災害反應能力。
 
認為有可能進一步降低人類滅絕風險的理由之一是,我們做的這些事情應該還能有所改進。我們可以追蹤更多小行星,蓋更好的碉堡,改善疾病監控計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鼓勵核武不擴散,強化世界各種制度,以求進一步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找出值得的特定計畫予以支持仍有實質上的困難,但是這種計畫可能真的存在。
 
迄今,針對系統性瞭解人類滅絕的風險,以及避免此種風險的最佳措施,所做的努力少得驚人。是有一些關於低機率、高代價災難主題的書籍和論文,但是很少人調查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我們見不到關於不同策略任何深入、系統性的分析。要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合理的第一步是更徹底地調查這些議題,或支持別人去做。

如果我們的推論無誤,那麼人類滅絕的風險確實存在,而我們可能有能力降低風險。有許多重要的相關問題很難回答:降低人類滅絕風險該有多高的優先性?我們願意花多少錢做這種事?這要如何融入其他許多我們可以也應該做的事,像是幫助全球貧民?(關於這點,請參閱www.thelifeyoucansave.com。)降低人類滅絕風險的目標跟普通的人道目標有衝突嗎?或者,降低人類滅絕風險的最佳方法,就是改善現在活著的民眾生活,讓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不會在此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只會專注在下面這個問題:人類滅絕會有多糟糕?
 
人類滅絕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幾十億人可能死得很痛苦。但在我們看來,迄今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人類滅絕最糟糕的一點是不會有未來世代了。
 
我們認為未來世代跟我們這一代同樣重要。因為未來可能有很多世代,所有那些世代的價值加在一起,遠超過目前這一代的價值。
 
想想歷史上的例子,有助於說明這個論點。大約七萬年前,有座名叫托巴(Toba)的超級火山噴發。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次噴發導致「火山寒冬」,害我們的祖先幾乎滅絕。假設真的如此。現在想像托巴火山噴發把人類從地球上抹消,那會有多糟糕?後來大約有三千個世代跟一千億人存活過,可以公允地說,托巴噴發造成的死亡和苦難,比起從當時到現在活過的所有人命,以及事後人類所成就的一切,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同樣地,如果人類現在滅絕,最糟的一面就是機會成本。文明在短短幾千年前才起步。但是地球還可以讓人類住上十億年。如果能夠殖民太空,我們的物種還可能存活更長久。
 
有些人會反對以這樣的方式評估未來世代的價值。他們可能宣稱,延續新世代不可能是益處──無論這些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基於這個觀點,避免人類滅絕的價值,僅限於現在活著的人與快要出生的人,還有可能想生小孩或孫兒女的人。
 
為何會有人相信這一套?理由之一可能是,如果人們從未存在,那麼他們不存在就不能算是壞事。因為他們不存在,就沒有壞事發生的對象「他們」,所以讓人存在並無法裨益他們。

我們無法同意。我們認為讓人存在可以裨益他們。理由是,首先請注意讓人存在對那些人也可能是壞事。舉例而言,假設有個女人知道如果她在未來幾個月受孕,小孩會罹患多種痛苦的疾病並早夭。如果她決定未來幾個月還是要懷孕,這對她的小孩顯然是壞事。大致上,如果小孩的生命會短暫又悲慘,存在對他似乎就是壞事。

 
如果你同意把某人生到這個世界上可能對他是壞事,如果你也接受讓某人存在不可能對他有益的論點,那麼就會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出生可能傷害你,但是不可能幫助你。如果這話沒錯,那麼看來生小孩是錯的,因為他們總是有受傷害的風險,沒有任何補償利益能超過傷害的風險。
 
像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或當代南非哲學家大衛‧貝納塔的悲觀派,都接受這個結論。但如果父母有合理的期待,認為他們的小孩會有快樂又圓滿的人生,生小孩也不會傷害其他人,那麼生小孩就不是壞事。更廣泛地說,如果我們的子孫有合理機會過著快樂、滿足的人生,確保我們的子孫存在就是好事而非壞事。所以我們認為,讓未來世代存在可能是件好事。
 

購書連結:真實世界的倫理課:82個影響你一生的思考練習 Ethics in the Real World: 82 Brief Essays on Things That Matter
作者:彼得‧辛格

評論

不對的練習,只會越練越錯,完美練習需要一開始就做正確的事|道格.勒莫夫,艾麗卡.伍爾維,凱蒂.葉次

4/30/2019

評論

 
圖片
不對的練習,只會越練越錯

我們可以把某項技能練得爐火純青或練得一竅不通,但是可以到熟能生巧的不僅限於正確的方法,也可能在錯路上越走越遠,因為肌肉有記憶能力、心智會產生迴路而成為習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練習動作錯誤,團隊上場時自然會表現錯誤。練習時缺乏自覺,登場時的自然也會自覺不足。因此練習的關鍵目標應該在於引導當事者邁向成功,無論練習的事物為何,都得正確無誤。


以上雖然聽起來理所當然,不過造成失敗的練習依然處處可見,其中多項因素中最常見的兩項在於:未能仔細並有方法地從練習觀察出當事者是否正確進行,也可能由於為了增加學習挑戰而調整練習條件,因而使得當事者容易犯錯或讓學習過於吃力。在針對這兩項常見錯誤多加解釋前,先談談人如何常將失敗過度浪漫化。

故事的主人翁可能是任何人,假設是你的舅舅好了。舅舅可能回憶著自己多年前學習(1)撰寫法律信函(2)騎腳踏車(3)土風舞(4)鋪屋瓦等歷程時表示:「我可以對天發誓,那時候試了一百次,前九十九次都摃龜,但是我再接再厲、毫不氣餒,最後終於成功了。」舅舅也許真的把這些技能都學上手了,中間跌跌撞撞的歷程也成了寶貴經驗,其價值甚至勝過技能本身。但是,舅舅因為運用某套方式學會了許多事,並不代表這就是放諸四海皆可行的超強方法(而且舅舅可能不小心誇大了失敗的次數),舅舅為了學習所付出的時間和心力,可能為事實上所需付出的十倍。

同件事也能從反方向解讀,若是他當初能夠有效率地學習,可能很快就上手了。故事背後的真相也極可能是很多像舅舅這樣的人最後根本都沒成功,屋瓦沒能鋪成又偏逢連夜雨。

要記住,多則軼事不等於科學數據,對於把失敗浪漫化的故事必定得心存懷疑。若是希望有方法可循地將努力或想法成功實現,或是想要訓練出類拔萃的卓越人才,像重視資金流向、珍視小學兒童、注意球場表現等,都得格外當心。「失敗」對於人格形塑的正面影響大過技能學習,用舅舅的方式教導技能等於在談論效率不彰和奇蹟發生。

易導致失敗的練習


現在,我們進一步分析上述兩項常使人容易失敗的原因。

第一項在於進行有效的練習等於必須定時留意「練習的動作是否正確」,其重要性超乎許多人的想像。教學上這個歷程稱為「確定理解程度」,頂尖教師往往每幾秒鐘就會確認一次,你沒看錯,的確是每幾秒鐘的頻率。教師發現,若是缺乏理解等於少了能繼續往上加深的基礎,時間越久修補起來越費工夫,所以才會像開車瞄後視鏡一樣每隔幾秒進行一次。教師得不斷地自我質問:「學生聽懂了嗎?確定聽懂嗎?」就練習而言,在此採用「確認熟習程度」來表示有系統地觀察當事者,以確定他能夠進行應該學會的部分,不過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盡完整,因為除了「確認」還得就結果加以因應。設計練習時應該要讓(或要求)某個動作錯誤的當事者重複進行,可以是在原本的環境進行(例如回到原本的起跑線)或是當場以一對一方式進行(「查爾斯,你站到那邊多試幾回!」),確認熟習程度時,必須盡可能迅速地以正面態度糾正錯誤,因為犯錯和改正是練習的常態。不過同時也要轉換思維,將當事者的表現轉換為數據資料。

指導練習時如果在三位做錯後有一位做對,你很可能會想:「太好了,他們懂了。」不過其實也可以解釋為「糟糕,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了解。」這麼想就不是值得開心的好事,反而值得擔憂注意了。同樣的道理,在檢驗團隊是否已經熟習某項技能,必得觀察各個程度的成員,不能只看前五名厲害的球員大耍反手拍就以為每個人都這般熟習技巧了。

前文提到的足球練習中,球員因為傳球的方式錯誤而越來越熟習如何錯誤傳球。其中一項原因出於細部練習的設計使得教練和球員難以察覺正確與否—未能確認熟習程度。五種不同的活動同時進行,教練恐怕眼花撩亂到很難有系統地以數據分析等必要方式確認熟習程度,每回一轉頭就可能發現有動作要糾正,教踢球入門時腳踝要鎖緊,一邊留意右方二十碼外球員是否有彎著雙膝練習,同時要注意左方練習的球員得踮著腳動作。這樣注意力分散的結果便是無法聚精會神地確認球員熟習的程度,球員也因此繼續一錯再錯。

另一項常引起失敗的原因在於,教練往往為了讓學習更有挑戰而同時提高廣度和難度。如果讓女兒在後院揮棒擊球一百次就能提升打擊技巧,那麼在打擊練習場上打擊時速六十英哩的球一百次必定能讓技巧更快更好,這個邏輯沒錯吧?但事實未必如此。


女兒站在打擊位置上時必須兼顧兩件事:第一,是以更高的效率運作之前所學的技巧,雖然手握球棒向後和保持頭靜止不動這兩項都掌握得不錯,現在還得加上更早更快地揮棒。第二,她正學著微調揮棒方式,必須稍微調整是因為這個新環境讓之前不明顯的弱項易於暴露,所以得將重心從腳跟移開,之前的練習從來不需要。如果球的難度只稍微比她目前的水準難一些,可能還有餘裕調整,能試試看這些小改變會帶來何種成效。不過若是球太快而使她總是失誤,她為了能擊到球可能反而打亂原本熟習的技巧,放棄調整策略而胡亂揮棒。面對不斷射出的球亂槍打鳥,反而可能使得女兒養成新的壞習慣。

在此說明,挑戰確實是正面的,接受挑戰就算失敗也能讓人有所成長。不過設計練習的意義在於提供有收穫的學習過程,要讓當事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接受挑戰,都得逐漸提升廣度和難度且定量,練習的當事者準備好時,能有信心成功闖關。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漢就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提出,人在面對問題時如果能夠以小步穩健的方式向前迎戰,學習的成效最高,換句話說,挑戰不應該讓人感覺像掉入水中得掙扎求生,過度加深難度只會讓學習欲速則不達。威林漢也就觀察寫道,人其實喜歡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挑戰逐漸複雜的問題,因為可以從中獲得學習成就的快樂。不過相對的也有失敗的代價,當事者可能因此感到絕望而甚至放棄,唯有堅強無比的意志才能讓一再挫敗的人願意持續向前。舅舅之所以會對於九十九次的慘痛失敗如此記憶猶新,很可能就是因為他這輩子鮮少如此多次奮力掙扎過。

失誤時,練習就必須減速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希望當事者在練習時多能成功,最理想的成功率卻不應該是百分之百,否則就代表內容過於簡單。理想的成功率應該要穩定:讓多數人在練習時能挑戰成功,如此他們依然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習,也許第一回不成但是第二次就辦到了,而且技能還會因此從普通精進到出眾—第一次表現雖然不錯,但是後來「屈膝」練習時卻大為提升,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目標在於穩健成功,更具體而言即練習到最後總能準確預估成功率,如此看來練習似乎可比喻為服用抗生素,一旦開始便必須執行至完整的週期結束,否則只會弊多於利。開始運作一套稍需費力的練習,就必須讓當事者有頭有尾地進行到踏上成功之路。執行期間若是屢屢犯錯失敗,便需思考是否挑戰過於艱難,原本可能複雜又充滿變因的練習是否需要重新設計、適度簡化,又或將一連串的技能分部練習以對症下藥,也可能要讓步調慢下來,等當事者消化了其中的複雜難題之後再加速向前。

邁向成功還必須考量一點:速度。假設你晚上在家監督孩子練鋼琴時,發現孩子以為速度反映技能,經常彈得飛快卻又往往一快就彈錯,這時候問題來了:若是練習的是演奏時必須快速彈奏的曲子,速度與準確之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應該冒著稍微彈錯的風險堅持速度,或是慢慢將每個音符正確彈出呢?

認知心理學家和鋼琴教師是這麼回答的,大衛.伊葛門在《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一書中談過大腦在學習時運作:「大腦發現有問題要解決時,會不停地改寫神經迴路,直到能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務為止……這樣的自動化使人能迅速下決策。」我們對於這點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因為這意味著能加速就代表當事者的學習過程趨於成功穩定,唯有熟習才能加速,神經迴路先求正確再加強,所以每個潛力無窮的小小鋼琴家都應該先求準確無誤地慢慢練習。速度和準確之間的理想平衡應當是「以準確無誤為條件盡可能地快」,同時謹記一旦失誤就應該放慢速度修正,之後才再加速到能夠彈奏出演奏時該有的速度為止。能穩而無誤的彈奏速度便是理想的練習速度。

★解鎖重點:

•練習的設計應該以能穩健成功為前提。練習活動若是過於艱難,則應該讓當事者練習到穩定持續無誤為止。
•時時確認熟習程度。練習成效若未能穩定就暫時簡化,待當事者成功後再提高難度。
•練習的最終目標若是必須達到某個速度,每個動作的練習原則應該是「以準確無誤為條件,再盡可能地快」。


購書連結:完美練習:成功解鎖1萬小時魔咒,將技能轉為本能的學習法則 Practice Perfect: 42 Rules for Getting Better at Getting Better
作者:道格.勒莫夫,艾麗卡.伍爾維,凱蒂.葉次

評論

完美練習:成功解鎖1萬小時魔咒,將技能轉為本能的學習法則

4/15/2019

評論

 
圖片
練習,是為了更完美

  在學習的路上你是否也曾疑惑過:為何明明很努力,成果卻沒有其他人好,甚至是沒有成果?其實原因意外地簡單──「學習沒有用,是因為學過以後,真的沒在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練習,因為練習是在運用學過的東西。練習,可以讓我們駕馭新事物;練習,可以讓我們成長。

  時光倒轉,飯桌前的你手中握著兩根細長棍,看著大人們熟悉地夾菜吃,你卻發覺筷子在指間沒那麼靈活。即使媽媽細心地從旁指導,夾起來的菜還是滑溜溜的。一個月後,你使用筷子越來越順手,雖然那時還沒學到「熟能生巧」這四字成語,但你的行為已經證明古人流傳下來的智慧。

  不過,隨著我們長大、出了社會,看待「練習」的角度似乎開始變化。小時候,練習代表真的在學習,焦點放在如何增強自己的能力:不會拿筷子,練習;不會電腦打字,練習;不會打球、不會騎腳踏車、不會畫畫,多練習就是!不過長大後,我們卻常不自覺地把練習這回事,從「正面學習」轉變為「負面暴露缺點」的行為。而本書要讓你對練習改觀,並且正向地擁抱練習,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讓你學會最有效的練習方法。簡單說,這是一本教你「練習如何練習」的書。

  其觀念跟暢銷書《刻意練習》一樣,不過我會把它視為《刻意練習》的實踐版。《刻意練習》裡教的是正確練習的重要性,而本書則教你實用的方法、正確的練習。作者是三位老師,當初他們為了提升教師能力而開辦一系列研討會,過程中他們逐漸找出能有效增進教學能力的方法,還有如何 「train the trainer」(訓練教學者更會教學的方法),書中大部分例子就是以他們的教學經驗作為範本。所以,此書非常適合具有教師與教練身分的人,不論是學校老師、訓練講師、商業教練或運動教練,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以下分享書中幾個重要的方法及精神:

  ●先加強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
  你可能聽過「八十/二十法則」,意思是:大多數的成果,會來自少部分的原因或努力。而懂得應用此法則在練習中同樣重要,比如學習簡報,偶爾會看到講者呈現無敵美觀的投影片內容,但傳達資訊卻不夠清楚,如此一來,講者的用心就可惜了。如果能先花心思把傳達資訊先練順,剩下的時間再美化投影片會更好。若以投資為例,許多人在學習時會認為能掌握越多的財經資訊越好,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在蒐集資料,卻忽略如何解讀資訊,還有自己的投資心態更重要。把時間先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整體的練習效果就能大幅提升。

  ●有計畫地練習
  這部分跟《刻意練習》的概念有點類似,不過本書有具體提到如何制定練習的計畫,例如:設定練習的階段目標,然後透過數據檢視進步程度;如果要讓練習更有成效,就要做到有計畫的學習,而且每個練習結果都要設立能夠量化的目標。好比背英文單字,我習慣把所背的單字量記錄下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把累積的單字量以圖表表示,明確告訴自己進步了多少。同時,我也會評估每天花在練習英文上的時間,太多或太少都需要調整,才不會壓縮到工作時間,或是導致學習進度緩慢。

  ●從回饋中尋找更大的練習動力
  「回饋」是一種檢視的方法,可以做為你練習過程的「校準」。比如在學習中去回顧練習過程,從結果中找到過程裡值得重複運用的方法;如果是小組練習,則可以問夥伴是否有什麼地方做得好。而書中提到的這種回饋是「正向回饋」,某種程度我認為這是一個人會大幅進步的原因,因為如果回饋只專注在缺點上就會變成單純批評,反而讓人沒有信心再練習。

  ●專注在最小一步
  通常我要練習一項新技能時,會習慣先問自己:「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馬上去做,或是跟以前學過的東西很類似,可以互相套用觀念的?」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跨出第一步。為什麼「一小步」那麼重要?因為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得到回饋,體會到進步的成就感,也可以即時調整練習的難易度。不管你是要練習演講、簡報、語言,或是樂器及運動,都可以試著把進度切成不同的一小步去練習,一邊練習一邊優化自己的成長系統。只要把一小步練習到最好,整個練習結果就會更趨完美。

  透過「學習—練習—回饋」,再次「學習—練習—再回饋」,持續下去你也可以不斷精進各種能力。會阻礙人成長的原因就是「擔心在練習中犯錯」,導致排斥練習,造成學了很多卻沒用。其實,小時候的我們是不害怕犯錯的,不論是拿筷子、騎腳踏車,也都是不斷練習才能學會。以前我們會從犯錯中學習,所以不斷的去練習直到學會一樣事情;可是長大後,我們不再「從犯錯中學習」,反而變成「學習不要犯錯」,慢慢地我們就不敢練習了。

  最後,希望你能夠記住這段話:「渴望學習,同時努力練習。不要害怕犯錯,因為犯錯的過程,通常就是成長的過程。」

艾爾文
(本文作者為理財與勵志暢銷作家)


購書連結:完美練習:成功解鎖1萬小時魔咒,將技能轉為本能的學習法則 Practice Perfect: 42 Rules for Getting Better at Getting Better
作者:道格.勒莫夫,艾麗卡.伍爾維,凱蒂.葉次

評論

魚類為何成了我們餐盤上被遺忘的受害者?因為牠們痛苦時不會發出聲音嗎?|彼得‧辛格

4/13/2019

評論

 
圖片
如果魚會慘叫
 
在我小時候,家父經常帶我沿著河邊或海邊散步。我們會經過或許正在收線的釣魚客,對抗掙扎的上鉤魚兒。有一次,我看到某人從桶裡拿出小魚,刺穿在魚鉤上當釣餌,魚仍在扭動。
 
另一次,我們走到一條寧靜的溪邊,我看到有人坐著看他的釣線,似乎怡然自得,同時在他身旁,已經捉到的魚兒正無助地掙扎喘氣。家父告訴我,他不懂怎麼會有人用整個下午把魚抓出水中,讓牠們慢慢死掉。
 
當我閱讀上個月發表在fishcount.org.uk網站的突破性報告《海裡有更糟的事》(Worse Things Happen at Sea:The Welfare of Wild-Caught Fish),這些童年回憶不禁浮現。世上大多數地方都接受,如果要殺動物來吃,應該盡量不造成動物的痛苦。屠宰法規通常要求宰殺之前,讓動物立刻失去知覺或瞬間致命。若是儀式所需,則在宗教教義允許的範圍,盡量接近瞬間致死。
 
但是魚類並不適用。海上抓到並屠宰的野生魚類,並沒有人道規定,在大多數地方,養殖魚類也沒有。拖網漁船抓到的魚被倒在甲板上窒息。在稱作延繩捕魚的商業捕魚技術中,拖網船放出的線可能有五十到一百公里長,配有幾百、甚至幾千個掛餌的魚鉤。吃餌的魚可能完全清醒,被穿過牠們嘴巴的魚鉤拖著走好幾小時,直到最後釣線被拉起。
 
同樣地,商業捕魚經常仰賴流刺網,相當於用一片片細網之牆捕魚,鉤住的往往是魚鰓。魚鰓被束緊,魚便無法呼吸,可能在網中窒息。即使沒有,牠們也許困在網裡很久才會收網。
 
不過,報告中最驚人的啟發是,人類如此殘殺的魚類數量驚人。報告書作者艾莉森‧穆德(Alison Mood)利用各種公開的魚類捕獲噸數,以每個物種的估計平均重量分類,提出每年全球野生魚類捕撈規模的系統性估算,這很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她估計大約是一兆隻,不過可能高達兩兆七千億隻。
 
聯合國農糧署參考這一點,估計每年有六百億隻陸地脊椎動物被殺,供人類消費──約略相當於地球上每個人殺九隻動物。如果我們採信穆德估算的低標一兆,魚類的比較數據是每人一百五十隻。這還不包括非法捕撈的幾十億隻與意外抓到不想要而丟棄的漁獲,也沒計入延繩捕魚被穿在鉤上當餌的小魚生命。

這些魚有很多被間接消費,剁碎餵給工業化農場的雞或魚。典型的鮭魚養殖場每生產一公斤鮭魚就要消耗三到四公斤的野生魚。

 
我們姑且假設這些捕撈都能永續,可惜自然沒有這回事。那麼這會讓我們安然地相信如此大規模殺戮沒關係,因為魚不會感到痛苦。但是魚的神經系統跟鳥類與哺乳類非常相似,足以暗示牠們感覺得到。當魚類體驗到會造成其他動物肉體痛苦的事,牠們會表現出痛苦的樣子,行為改變可能持續好幾小時(魚類記性很短是個迷思)。魚類能學習迴避不愉快的體驗,像是電擊。而且止痛藥會降低牠們原本可能表現的痛苦症狀。
 
賓州州立大學的漁業與生物學教授維多莉亞‧布萊斯威特(Victoria Braithwaite)可能比任何科學家花了更多時間調查這個議題。她最近出版的著作《魚感覺得到痛嗎?》(Do Fish Feel Pain?)指出,魚類不只能感受痛苦,也比大多數人以為的聰明多了。去年,歐盟有個科學委員會認定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魚類感受得到痛苦。
 
魚類為何成了我們餐盤上被遺忘的受害者?因為牠們是冷血動物又有鱗片嗎?因為牠們痛苦時不會發出聲音嗎?無論什麼解釋,商業捕撈造成難以想像的大量疼痛及苦難的證據正在累積。我們必須學習如何人道地捕捉與屠宰野生魚類,如果做不到,就要找出比吃魚不殘酷也更能永續的替代方案。
 

購書連結:真實世界的倫理課:82個影響你一生的思考練習 Ethics in the Real World: 82 Brief Essays on Things That Matter
作者:彼得‧辛格

評論
<<上一步
轉送>>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life7@gmail.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讀人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2021設計人生線上課
  • 閱讀人見證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閱讀人有禮
  • 關於閱讀人
    • 2020愛書人計畫
    • 閱讀人2020年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