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與真理一樣,是「追求」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覺得自己能「擁有」善惡,可是經過反覆思索後,就會發覺:原來以為很確定的信念,會在很多情況影響下發生變化,並不像原來那麼確定。善行也一樣,原本以為做出一項善良的行為是很篤定的,可是在面臨幾種情況的挑戰與衝擊後,就會發現:自以為很堅定的善行,其實並不如當初所想的那樣。
我舉一個日常生活再普遍不過的例子來說明。「開卷有益」,是我們認為對的,而且正確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讀書準沒錯。當我們認定這句話所說為正確,並且要求他人讀書時,如果能再想想,就會突然發現:讀什麼書?怎麼讀?為什麼要讀?這些問題會使得「開卷有益」這句原來篤定沒有錯誤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這意思是說,很多事情在經過我們細想後,就會發覺:原來很確定的價值判斷,出現了不確定的感覺。事實上,在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中,這種感覺經常出現,導致我們認為要維持道德判斷的正確性,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對許多人而言,從事善行義舉前,要區別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分辨是非、知曉好歹,似乎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幾乎可以說,這是透過直覺就能判斷的事。但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直覺並不是中立且客觀的,它其實是後天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納的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養成的。 所有人都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與腦海中所建立看待事物的基本態度,都深受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的影響。在認知逐漸成形的過程中,這些影響不僅讓我們得以掌握對事物的看法,也形塑了判斷的能力。日常生活裡,這些看法與能力不斷交互運用、相互浸潤,並在兩相結合之下,讓我們慢慢建立起認知事物的基本態度。 其實,人在做出判斷時所面對的困境與兩難,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甚至可以說,進行道德判斷表面上看似容易,但在深層意義上,其實是很困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我們有天生的善惡感,先不管這種感覺是先天還是後天的,一旦事情發生了,就會很自然地對這起事件產生好壞善惡的感覺。那麼,做出道德判斷的困難又在哪裡呢?在於人們對於善惡的期待很高,希望能無限地明辨它們;但我們也很容易失望,因為人是有限的,要想實現任何無限的期望,都是很不容易的。 正因為人是有限的,所以進行判斷的時候,經常不自覺地依靠相對性的標準。例如,民族主義讓人熱血沸騰,但對於分屬不同民族的人民來說,就會做出不同的論斷,使得我們往往陷入相對主義中。做出相對的判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我們對於善惡的分辨具有永恆的要求,不會因為換個地點,或選擇不同時機而出現改變。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也說明做出道德判斷是困難的—至少它讓我們容易陷入兩難的局面。 對於一個長期以來,判斷標準一直受到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影響的人來說,要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個人在成長的環境中,受到各種因素左右,卻又希望在這個封閉環境下所判斷出來的結果,能夠是正確的、有效的,以及普世的。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因為如何在文化與文化的相對性之間,找出超越文化、達到真實的道德判斷,是我們對善惡判斷應有的認知與理想,卻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 整體而言,身處道德判斷的困境與兩難時,斯多噶哲學可以讓我們從有限的生存環境獲得超越,與安身立命的生活指引。在談論斯多噶哲學時,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超越有限性」的概念。這裡的「超越」並不是達到某個終極性目標,而是釐清生活中的無知、避免不悅的情緒、轉換人生的態度,並獲得幸福的生命。這說明了斯多噶哲學不但能直接回應我們生活中最關心的問題,它所提供的答案也極為有用。 *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有用」? 我一直認為哲學要「有用」。哲學未必能帶來名利,但它可以滿足生活的需求、回應內心的期待、解決生命的問題。這並不是我們哲學工作者自我安慰的說法,而是我深深感覺到,伴隨著工商業社會的發展,社會已經從物質享受,慢慢步向精神層面。我們不再因為沒有享受物質生活而覺得遺憾,而是進一步地想知道自己的判斷對或不對。 人類面對發生在周遭的事情時,往往因為自己的欲求未能獲得滿足,或內心感到極度痛苦,導致我們常常怨天尤人,甚至咒罵命運。在某些誇張的情況中,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命不好」而羨慕他人。這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也是讓我們感覺緊張、不安、焦慮、恐慌的原因。坦白說,這些情緒就是讓人活得不快樂、讓人覺得活著很痛苦的理由;至於追求幸福,更是遙不可及的事。 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痛苦,也為了能獲得幸福,在羅馬時期發展出來的斯多噶哲學,足以做為人生中的指引。為什麼斯多噶哲學這麼有用呢?這是因為在六百多年的發展中,它不斷吸納西方哲學的精華,並在歷經時代轉換與環境變化的過程裡,獲得長足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結合倫理學的理論與日常判斷的實踐。直到今天,這項結合依然是很有用的。 斯多噶哲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思想,讓我們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應當擁有什麼樣的認知;至於在獲得這些理解與認知後,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則是實踐的課題。在實行的過程中,理論讓我們掌握原則;而應用它們,就是面對生活的負面情緒。出於種種原因,現代人的生活充滿緊張與忙碌,情緒常常轉換為焦慮,甚至恐慌。斯多噶哲學則以最清晰的方式,透過充滿智慧的語言,解釋與化解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難。 說「哲學讓我們可以面對焦慮與恐慌」是很難讓人相信的事情。但這件事情,在美國海軍中將詹姆斯.史托克達爾(James Stockdle)的生涯中獲得了最佳證明。 一九六五年,正值越戰期間,當時擔任飛行員的史托克達爾,在一次行動中被飛彈打中,跳傘求生,成為戰俘。長達七年半的戰俘生涯裡,史托克達爾屢次面對酷刑與折磨,都是靠斯多噶哲學的理念支撐自己,才終於活了下來。獲釋後。這位將軍在史丹佛大學教授斯多噶哲學,尤其對於曾身為羅馬帝國奴隸的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西元五五∼一三五年)的學說有深切認知。 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有這麼實際的功能,能讓我們面對焦慮與恐慌?主要關鍵在於,愛比克泰德依據斯多噶哲學的系統,強調人活在這個被創造出來的世界中,應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也要知道自己的限制。意思是,自然雖賦予人類生存條件,也讓我們擁有理性,但條件與理性並不能完全克服命運中的挑戰;幸好,我們的理性能辨別出什麼是必須面對的命運,什麼是應當走的道路。在這個分辨中,我們對「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事應當維持信心,也應當懂得感恩。 因此,在自然與理性之間,人在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同時,也應該知道,人生的目標就是相信理性的判斷。這些道理之所以對生活有用,主要原因在於,太多人並未認知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有限制的」。我們應當知曉,環境的限制就是命運,這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只有認知命運、明辨善惡、追求超越,才能維持幸福的生命。這是斯多噶哲學為我們所規畫的人生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其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內化這些原則,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 「老師,一早起來才發現:作業沒寫、考試範圍沒唸……」
「老師,到學校才發現:用具沒帶、聯絡單沒請父母簽名……」 「老師,在捷運上才發現:穿錯衣服、還有,連餐盒都沒帶……」 「老師,該怎麼辦?難道人生就這樣廢下去嗎?」 學生連珠炮地說出自己放假後在學習上常犯的錯誤,無助地提出求救,愁雲慘霧的表情,挺讓人心疼的。 「沒想到,放完假,你們一個個都變成問題寶寶了。看來還是把我的秘密武器拿出來好了……」一面幽默地說著,一面打開紙袋,拿出一本令他們驚豔的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如果,書名如果不是騙人的,倒是很適合一天只想用功讀書兩小時的我……」小男孩古靈精怪地說。 「書名聽來很聳動吧!剛開始,我和你一樣,誤以為看完後,一天只要工作兩小時就好。其實,喬許.戴維斯提醒我們:人體不是電腦,要好好檢視自己的心理與生理,找出一天有幾個小時能處於身心高效能的狀態,善用專注力,讓自己能提高效率完成許多困難工作。還有,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提高效能,同時要善待身體,選擇適當的飲食,幫助自己盡快恢復體力,找出下一個、再下一個重要的黃金2小時。」我打趣地說。 小男孩聽完點點頭,把這本書緊緊地握在手上,臉上浮現如獲至寶似的神情。 以「十分鐘」為單位 「如果,你們覺得2小時還是太長,這本《1分鐘超強記憶法》是130萬人見證的好書,應該也很吸引你們吧!石井貴士博士只教讀者記憶的方法,不談深奧的理論,讓我們能掌握短期、長期、單純、影像記憶等四種技巧,擺脫常因緊張說不出話來的窘境。現代人很需要靠溝通表達自己的看法,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展現不可思議的記憶力,讓發表的內容精簡扼要的呈現,這本書能開展我們超強記憶的潛能。」簡單與學生分享,孩子們開始翻起書來。 「老師,有沒有什麼好點子,能讓學習事半功倍?」 「老師,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成績節節高升?」 「老師,有沒有什麼好撇步,能讓學習更有效率?」 一位功課很好的小男孩酷酷地問了這三個問題。 「走向書桌前,先改變對讀書的成見,池田潤要我們掌握讀書的本質──真學習,而不是假讀書。讀書不能講究『形式』,而是找到真正目標,讓身體自發性地想讀書,以『十分鐘』為單位,時間切割精細,反能掌握時間,完成讀書目標,更要把握睡前、用餐、上廁所等三個黃金時間,複習好『心中真正目標』。《資優生不熬夜!搶進名校的精準學習法》把所有頂尖資優生如何做時間管理、作筆記、應考的訣竅告訴你。利用速度、周密、清晰三大原則作筆記,書都可以讀完、讀好。 精準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與思緒就能提前完成表定的行事曆,讓讀書的時間變少,學習成效依然長紅。即便不是資優生若善用策略、讀書法,做好時間的主人,也能讓人生過得有效率、有品質。」我認真地與孩子說明。 做筆記是學習的關鍵 「老師,最近讀書時間常延遲,導致睡眠時間不足,成績直直落……」小女孩帶著熊貓眼難過地說。 「說真的,作筆記真的是學習的關鍵。《五位臺大生教你這樣做筆記》這本書是學會大家作筆記與學習,而不是要上名校。內容摘錄五位上台大的學生做筆記的技巧,公開他們筆記的原貌,讓我們找到筆記學習的秘訣:什麼時候該畫表格?如何運用系統思考畫出主題樹狀圖?面對問題來了,如何有效地運用閱讀便利貼?如何透過圖像思考輔助學習?讓你讀起書來更事半功倍。」指出書中的幾個頁扉和孩子分享。 「老師,是不是每個成功者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女孩疑惑地問。 「沒錯,《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中提到:瑪丹娜、瑪莎.史都華、約翰.藍儂、富蘭克林、達文西,以及歐普拉,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成功者都是清單式思考的「清單控」。他們習慣把該做、想做的事,變成可快速瀏覽、方便執行的清單,即使身兼數職,仍優雅行事、不疾不徐……其中家人情感清單、人生願望清單的篇章寫來特別動人。」說完後,把一張白紙拿出來,讓學生試著列願望清單,一起PK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實現。 我在包裡放本書 「老師曾和我們分享《我在包裡放本書》,不知道老師有沒有身體力行,在包包也放一本書?」孩子逗趣地逼問著。 「老師目前的包包內放的是《三個小承諾,預約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是以小故事開始,用52個小舉動,善用「正向開關」把三個小承諾融入生活中,讓我們每天的學習與心境都能煥然一新。另一本是《精準學習》,他提到:知識無窮盡,人的智慧有限。作者教會我們精準而有效的學習法,建立自己完整的學習系譜,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資產。」眼尖的女孩拿起書,輕聲念出。 閱讀最高境界不是強記而是運用 今人讀書法可借重,古人讀書法經驗也可補強。例如,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類似我們現代人說的「快讀或速讀」,民國小說家魯迅就是走略讀、跳讀的路線。他們不逐條死記硬背,泛讀梗概重點,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這類閱讀法適合我們閱讀工具書或是學術文本時,增加讀書效率。 陶淵明則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路線,這樣的思考就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不在強記,而是運用的素養,陶潛讀書重在心領神會,用於解決生活問題,活讀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我喜歡到書店亂逛,如果時間許可,就會每層樓都去瀏覽一下。看看平常幾乎不感興趣的書,可以刺激大腦,有在腦內建立新迴路的效果#。很多時候,我便因此得到新的創意。
例如,我曾經走到平時不會接近的物理學書籍區,竟激發意想不到的想法。當時我正在尋找有關治癒(Healing,以消除壓力為主的治療)的點子,像往常一樣,一個人在書店腦力激盪,無意間注意到物理學區一本有關基本粒子領域的書,我才知道原來水晶有很強的能量。當我知道水晶非常適合運用在治癒後,便拿來對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時使用。 每當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遇到瓶頸時,我就會去書店探險。接觸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可以更清楚認識研究的本質,我已經不只一次有過這樣的體驗。 逛書店不僅能得到新的刺激,對不知道什麼是可以使自己興奮的人來說,也是很有效的練習。因為在大量的書刊中,只憑自己的直覺,選出可能很有趣的,或許就能發現興趣或志向。 我逛書店的時候,通常有三個原則。 ①選擇大型書店 要腦力激盪的時候,我會選擇陳列各種領域書籍的大型書店。從頭逛到尾,所有領域的書櫃都瀏覽一次。這時,不要一開始就認定什麼領域是自己沒興趣的,請全部都去看看。如果知道書店的哪裡放什麼領域的書,就可以更有效率,因此若找到適合的書店,就經常去走一走,最好能熟悉到想找什麼就自然走到那裡。每家書店的擺設和品項都不盡相同,保留三、四家風格不同的書店,可以給大腦不同的刺激。 ②拿在手上時的興奮感很重要 標題或圖片、封面設計、書腰的推薦、使用的紙質等,因視覺或觸感上被吸引而拿到手上的感覺就已足夠。以這個標準,在瀏覽或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好期待」「好有趣」的直覺。 ③與書相遇就像與人相遇 書店也是與人(作者)共享體驗的地方。每遇見一本不同的書,就是與一個人的相遇。在書店,有數不清的人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可以在短時間內就這麼有效率地獲得各種經驗,是很難得的機會。當你心生想知道某個作者的體驗或經驗的想法,其實那表示你已找到讓自己感到興奮的事的入口。 最近,作者與讀者透過社群網站交流的例子也不少,只要你有心、有行動力,就有機會與作者直接對話。不一定只在書店閱讀,由此踏出一步,試著與你喜歡或感興趣的作者接觸,便有更多找到興奮之事的機會。 坦承(Confession)
坦承是讓自己自由,是宣示自己準備好走上更勇敢的道路。 坦承是卸下防備,說出原本如同恥辱的真相,而這突然變成一條途徑,通往踏實大地的入口,甚至是回家的第一步。坦承是讓自己自由,不只可以是承認罪過或疏忽,也可以是超脫眼前的處罰或孤立,宣示更深的忠誠或獻身。坦承是宣示自己準備好走上更勇敢的道路,拋開先前防衛的身分,甚至視之為不當的干擾,視之為錯誤的幻覺,在先前多年害我們忙得團團轉而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目標也許是免於欺騙的自由,但所有坦承都伴隨後果。我們對這後果的害怕有憑有據,先前維護祕密的身分幾乎必然在揭露後消亡。我們在孤立中展開新生,也許確實被先前欺瞞的對象避開,甚至被不理解我們為何需要坦誠的人避開。坦承隱然代表著以孤單之姿展開新旅程,先前熟悉的同伴不再相伴。 許多人在臨終的病榻上坦承真相,原因是死亡與消失在即,再懼然地維護守著祕密的舊身分不免顯得荒謬,甚至可笑,我們忽然間不再是先前一路保護的那個自己。在死亡的陰影下,我們明白為了保護一時半刻的身分需耗費多少精力與意志。當我們脫離原本靜止的祕密,必然要有新的效忠,一條屬於抵達的河流,不只是一時的落腳處,而是從深層形塑並建立新的人生──即使我們在臨終前才正開始學習這件事。 我經常聽見人們抱怨記憶的問題:忘記名字、車停在哪裡、每天用的東西 不知道放在哪裡等等。我確信你看過這類情形,或甚至就是你自己的經驗。這 些常見的記憶障礙有時描述為「老人時刻」,指的是你想不起來原本應該知道 或記得事物的時刻。名稱可能會讓你以為這種情形比較常見於老年人,然而, 一項趨勢機器(Trending Machine)進行的全美民意調查發現,在800位成年 人中,所謂的「老人時刻」如今在年輕人身上比老年人要更加常見。 根據民意調查,千禧一代(18∼34歲)明顯比5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 忘記今天的日期(15%:7%)、遺失鑰匙(14%:8%)、忘記帶午餐 (9%:3%)、忘記洗澡(6%:2%)。而老年人唯一明顯比較容易忘記的是 名字(23%比16%)。 面對這類數據,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不要假設記憶問題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輕人可能有記憶問題的一個原因是,現在的人比較不依賴記憶力,因為已經習慣利用智慧手機和電腦儲存或搜尋訊息,而不是靠自己的記憶。運用記憶力非常重要,因為記憶力愈訓練會愈強壯,相對的,缺乏運用則會變弱。 再說一次姓名忘記別人的名字是一個很常見的記憶問題。當我們才剛認識一個人,情況會更糟。實際上,專注於記住某人姓名的最佳時機,卻是在見面的時刻。當有人介紹你認識新朋友時,下面的技巧會有幫助。 你認識名字類似的人嗎? 當你遇見新朋友,過去認識名字類似的人,可幫助你記憶,可將這些名字類似的人用某種方式連接在一起。新朋友是否提醒你聯想到其他名字類似的人嗎?他們的外表、年齡、專業或任何方面,具有相同之處嗎?即使他們彼此不同,思考他們不同的差別,日後亦有助你記住他們的名字。事實上,試圖記住具有類似名字的不同人物,亦可幫助你增強對某人的記憶。 這個名字讓你聯想到什麼? 當你學習記憶一個不太熟悉的新名字,或者你個人並不認識其他名字類似的人時,這個名字讓你聯想到其他什麼事物呢?可以幫助你思考。例如,如果你遇到一個英文名叫蒙提(Monty)的人,但不認識其他任何有這個名字的人,你該怎麼辦?這個名字讓你想到什麼? 對我來說,Monty很像英文的mount,mount是山的意思。為了協助記住這個名字,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山的圖畫,我想的是對方戴著一頂看起來像山的帽子。如果有幫助,你甚至可以把山帶入談話。例如,你可以問對方是否小時候在山區附近長大。這些類型的連結,有助你日後回想姓名。 大聲說出來 儘快大聲說出對方的名字。當對方說出他們的名字時,請跟著重複說一遍。有時人們說得太快,所以如果你沒有聽清楚,那就請他們重複一遍。重複說姓名有助日後的記憶。對於你從來沒聽過、比較不尋常的名字,這更是重要的一步。如有必要,還可以詢問如何拼寫,可幫助你確定,日後才能記住。不要擔心你會讓對方感到困擾,因為對方可能反而會欣賞有人努力想要記住他們的名字。 回憶當時在場的其他名字 如果你剛認識許多不同的人,可以花一點時間環顧四周,趁這些人還在的時候,練習回想他們的名字。你想讓這些名字在腦海中保持活躍,如果你剛剛記住了許多不同的名字而不把它們放在腦海中久一點,可能會很容易忘記。要做到這一點,也許你可以和其他認識的人,就這些新人中的一個進行禮貌性的對話。當然,這讓你有機會大聲說出他們的名字,並練習回想。 如果你忘記了,也可以直接要求聚會主人或其他人提醒你。在你剛認識的這些人還在場時,形成新記憶會更容易。如果你未曾特別努力去回想他們的名字,等到你回家後,可能已經忘記那些名字。 現年五十三歲的喬安是個大器晚成的人。她的少女時期充滿波折,過得並不快樂。她的母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父親賺的錢雖然還夠維持家計,但性情冰冷,對妻子的病情漠不關心,喬安和他幾乎說不上幾句話。
在學校,喬安很不起眼,她的成績中上,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老師回憶說,喬安還算聰明,但沒什麼特別的。此外,喬安個性內向,沒讓同學留下什麼印象。她申請心儀的學校,未獲錄取,只考上備胎的大學。在大學裡,她繼續展現差強人意的平凡,成績不至於被當,但也僅止於此。某個教授說,她對學業興趣缺缺,倒熱中另類搖滾,一整天搖頭晃腦地聽上好幾個小時。 在畢業之際,喬安就像很多表現還行但缺乏目標的畢業生,模模糊糊想著或許可以讀個英語教學研究所。然而她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卻很普通,只是低階的行政人員,在當地商會當了一陣子的祕書。 出於無聊與好玩,喬安衝動地跟一個男子結婚,兩人育有一女。然而他們的性情南轅北轍,喬安被動又愛幻想,丈夫易怒又有暴力傾向,所以雖然有孩子,但兩年不到婚姻就吹了,兩人在家暴陰影下離婚。 此時喬安將近三十歲,覺得自己走上了死路,不僅失業在家,還有個女兒得養。或許不令人意外,她的情況開始每況愈下。她罹患了憂鬱症,有時會很想自殺,因此沒辦法做多少工作賺錢,家中經濟跌到谷底。據她所說:「我一貧如洗,只差沒有流落街頭。」雪上加霜的是,前夫開始尾隨她和他們的女兒,逼得她不得不申請禁制令。 然而喬安並非一無所有,她有個沒人知道的獨特天賦;先前的教育沒有發現,師長沒有看見,同學一無所知,但這天賦始終都在,靜候發掘。在家中經濟落入谷底的幾個月裡,她靠著領社會救濟金養活女兒,像是在逃避般躲回自己童年的奇想。社會會說她這樣做很不負責任,但湊巧的是,這卻讓她接近了她的天賦。當她放手任由想像力恣意馳騁時,天賦才開始沛然湧現。 現年六十八歲的肯恩,是另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在家中三個孩子裡,他排行老么,小名叫波可,是西班牙文「小」的意思。他大哥是明星球員,是老師眼中的寶,很受歡迎,長相俊俏,能言善道,還贏得洛克菲勒獎學金,錄取史丹佛大學。然而肯恩卻沒有英雄出少年,他在學校表現平平,並開始相信自己的小名是指「渺小」。 肯恩在加州讀完中學,考進地方上的專科學校,沒多久就被退學。他聳著肩說:「我漫無目標。」後來他振作起來,重修被當的科目,順利畢業,轉到洪堡州立大學,主修山林管理。但是當他發覺這主要是在做文書工作,而不是在森林裡跋山涉水,不禁感到幻滅。 肯恩的父親是全國知名的財務顧問,肯恩開始跟著他工作,但兩人處得並不好。他說:「我爸在今天可能會被診斷出患有亞斯伯格症。他這人常感焦躁不安,會來回踱步,手指忍不住東敲西叩,而且無法揣摩別人的感受。雖然他其實不是個殘酷的人,但卻會說出很殘忍的話。」 九個月後,肯恩離開父親的公司,自己在外當起財務顧問。但他沒有多少客戶,而且幾年後大多數都跑了,他成天沒事做,只好到工地打工賺錢,甚至在酒吧彈滑音管吉他賣藝。不過多數時間他都在讀書。他說:「好幾年來,我都在讀商管的書,一個月也許會讀上三十本商業雜誌。在那十年間,我想出了一個有別於傳統的評估企業價值的理論。」 肯恩的父親患有亞斯伯格症,在帶人方面並不是一個好榜樣。肯恩的第一個兼職祕書工作九個月就辭職不幹,還說肯恩是個跋扈又糟糕的老闆。如今他承認:「我大概真的就是那個樣子。」 肯恩二十多歲時,財務顧問的工作始終做得沒什麼起色。但他靠著那套理論得到一點創投基金,甚至當上臨時的執行長,這讓他燃起一股壯志,賣力投入工作。 肯恩到三十歲才開始發掘他的潛能。 你發覺這兩位大器晚成的人是誰了嗎?給點提示:喬安和肯恩都靠自己的力量成為億萬富翁,時常登上《富比士》全球富豪榜。喬安.凱瑟琳.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就是J. K. 羅琳,她是《哈利波特》的作者;肯恩.費雪(Ken Fisher)創辦了費雪投資公司(Fisher Investments),替全球五萬多個客戶管理一千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 「你到哪裡去了,喬.狄馬喬?」美國民謠搖滾樂團賽門與葛芬柯在一九六○年代暢銷金曲〈羅賓遜先生〉裡唱道。寫出這首歌的保羅.賽門明白,一九六○年代是個狂亂的時代,社會不再像一九四○和一九五○年代崇尚不愛出風頭的沉默英雄,把他們當成文化象徵。新的英雄要青春不羈,掌握潮流。 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我們會問:你到哪裡去了,大器晚成的英雄? 我會這樣問的原因在於,羅琳和費雪年少不得志,緩緩走過人生路,很晚才發跡,然後繳出驚人的成績,但他們的故事卻與今日社群媒體的文化脫節。現在羅琳五十多歲、費雪六十多歲,我們不禁想問:如今振奮人心的大器晚成者在哪裡呢?美國、英國、西歐和急起直追的亞洲日益富裕,大器晚成的例子是不是比先前少了?還是有其他理由?難道今日社會高度競爭、強調資料分析、充滿高度壓力,不適合大器晚成的人以緩慢步調尋找自己的天賦? 我認為大器晚成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人類與社會也因此付出了代價,所以我決定研究這個主題。我相信,如今我們比過去更迫切需要這些大器晚成的故事。 許多科學家相信是一顆較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造成了恐龍滅絕。人類可能面對同樣的命運嗎? 這是可能的。航太總署追蹤了地球附近多數的大型小行星,甚至許多較小顆的小行星。如果大型小行星在衝撞地球的軌道上被發現,才能給我們時間讓它改道。航太總署分析過這種情境中讓小行星改道的多種選項,包括用核武射擊,把它打離軌道,其中某些策略似乎行得通。然而,方法尚未搜集完。新成立的B612基金會,最近展開追蹤其餘小行星的計畫,以便「保護這個星球上的文明的未來」。找到這些小行星之一,可能是防止全球大災難的關鍵。 幸好本世紀內,達到滅絕規模的小行星撞地球的機率很低,約百萬分之一。不幸的是,小行星並非人類生存的唯一威脅。其他潛在威脅來自生物工程疾病、核子戰爭、極端氣候變遷與危險的未來科技。 鑒於接下來兩個世紀會有人類滅絕的風險,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挽救。我們會先解釋我們能做什麼,然後問更深入的倫理問題:人類滅絕會有多糟糕? 這裡要強調的第一點是,如果人類滅絕的風險被證明「很低」,我們不該因此鬆懈自滿。理智的人絕不會說:「呃,這座核子爐熔毀的風險只有千分之一,所以我們不會擔心。」當嚴重災難性結果的風險存在,而我們能用可接受的代價降低或消除風險,我們就該這麼做。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壞結果的機率乘以結果會有多慘,評估某個特定風險有多糟。如同我們即將主張的,既然人類滅絕算是糟糕透頂,即使減少一丁點人類滅絕的風險,都會大有幫助。 人類已經做了一些降低提早滅絕風險的事情。我們熬過了冷戰,並且削減核武庫存。我們追蹤地球附近大多數的大型小行星。我們為了「政府延續」的目標,建造了地下碉堡,可能幫助人類熬過某些災難。我們設立了疾病監控計畫,追蹤疾病的蔓延,萬一發生大規模瘟疫,世人能夠較快地反應。我們看出了氣候變遷是潛在風險,即使迄今的實際反應少得可悲,還是研發出一些因應計畫。我們也設立了一些制度,以較溫和的方式降低滅絕風險,例如減少戰爭風險或改善政府的災害反應能力。 認為有可能進一步降低人類滅絕風險的理由之一是,我們做的這些事情應該還能有所改進。我們可以追蹤更多小行星,蓋更好的碉堡,改善疾病監控計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鼓勵核武不擴散,強化世界各種制度,以求進一步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找出值得的特定計畫予以支持仍有實質上的困難,但是這種計畫可能真的存在。 迄今,針對系統性瞭解人類滅絕的風險,以及避免此種風險的最佳措施,所做的努力少得驚人。是有一些關於低機率、高代價災難主題的書籍和論文,但是很少人調查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我們見不到關於不同策略任何深入、系統性的分析。要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合理的第一步是更徹底地調查這些議題,或支持別人去做。 如果我們的推論無誤,那麼人類滅絕的風險確實存在,而我們可能有能力降低風險。有許多重要的相關問題很難回答:降低人類滅絕風險該有多高的優先性?我們願意花多少錢做這種事?這要如何融入其他許多我們可以也應該做的事,像是幫助全球貧民?(關於這點,請參閱www.thelifeyoucansave.com。)降低人類滅絕風險的目標跟普通的人道目標有衝突嗎?或者,降低人類滅絕風險的最佳方法,就是改善現在活著的民眾生活,讓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不會在此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只會專注在下面這個問題:人類滅絕會有多糟糕? 人類滅絕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幾十億人可能死得很痛苦。但在我們看來,迄今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人類滅絕最糟糕的一點是不會有未來世代了。 我們認為未來世代跟我們這一代同樣重要。因為未來可能有很多世代,所有那些世代的價值加在一起,遠超過目前這一代的價值。 想想歷史上的例子,有助於說明這個論點。大約七萬年前,有座名叫托巴(Toba)的超級火山噴發。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次噴發導致「火山寒冬」,害我們的祖先幾乎滅絕。假設真的如此。現在想像托巴火山噴發把人類從地球上抹消,那會有多糟糕?後來大約有三千個世代跟一千億人存活過,可以公允地說,托巴噴發造成的死亡和苦難,比起從當時到現在活過的所有人命,以及事後人類所成就的一切,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同樣地,如果人類現在滅絕,最糟的一面就是機會成本。文明在短短幾千年前才起步。但是地球還可以讓人類住上十億年。如果能夠殖民太空,我們的物種還可能存活更長久。 有些人會反對以這樣的方式評估未來世代的價值。他們可能宣稱,延續新世代不可能是益處──無論這些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基於這個觀點,避免人類滅絕的價值,僅限於現在活著的人與快要出生的人,還有可能想生小孩或孫兒女的人。 為何會有人相信這一套?理由之一可能是,如果人們從未存在,那麼他們不存在就不能算是壞事。因為他們不存在,就沒有壞事發生的對象「他們」,所以讓人存在並無法裨益他們。 我們無法同意。我們認為讓人存在可以裨益他們。理由是,首先請注意讓人存在對那些人也可能是壞事。舉例而言,假設有個女人知道如果她在未來幾個月受孕,小孩會罹患多種痛苦的疾病並早夭。如果她決定未來幾個月還是要懷孕,這對她的小孩顯然是壞事。大致上,如果小孩的生命會短暫又悲慘,存在對他似乎就是壞事。 如果你同意把某人生到這個世界上可能對他是壞事,如果你也接受讓某人存在不可能對他有益的論點,那麼就會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出生可能傷害你,但是不可能幫助你。如果這話沒錯,那麼看來生小孩是錯的,因為他們總是有受傷害的風險,沒有任何補償利益能超過傷害的風險。 像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或當代南非哲學家大衛‧貝納塔的悲觀派,都接受這個結論。但如果父母有合理的期待,認為他們的小孩會有快樂又圓滿的人生,生小孩也不會傷害其他人,那麼生小孩就不是壞事。更廣泛地說,如果我們的子孫有合理機會過著快樂、滿足的人生,確保我們的子孫存在就是好事而非壞事。所以我們認為,讓未來世代存在可能是件好事。 購書連結:真實世界的倫理課:82個影響你一生的思考練習 Ethics in the Real World: 82 Brief Essays on Things That Mat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