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善行與真理一樣,是「追求」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苑舉正

1/17/2020

評論

 
圖片
善行與真理一樣,是「追求」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覺得自己能「擁有」善惡,可是經過反覆思索後,就會發覺:原來以為很確定的信念,會在很多情況影響下發生變化,並不像原來那麼確定。善行也一樣,原本以為做出一項善良的行為是很篤定的,可是在面臨幾種情況的挑戰與衝擊後,就會發現:自以為很堅定的善行,其實並不如當初所想的那樣。

我舉一個日常生活再普遍不過的例子來說明。「開卷有益」,是我們認為對的,而且正確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讀書準沒錯。當我們認定這句話所說為正確,並且要求他人讀書時,如果能再想想,就會突然發現:讀什麼書?怎麼讀?為什麼要讀?這些問題會使得「開卷有益」這句原來篤定沒有錯誤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這意思是說,很多事情在經過我們細想後,就會發覺:原來很確定的價值判斷,出現了不確定的感覺。事實上,在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中,這種感覺經常出現,導致我們認為要維持道德判斷的正確性,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對許多人而言,從事善行義舉前,要區別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分辨是非、知曉好歹,似乎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幾乎可以說,這是透過直覺就能判斷的事。但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直覺並不是中立且客觀的,它其實是後天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納的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養成的。

所有人都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與腦海中所建立看待事物的基本態度,都深受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的影響。在認知逐漸成形的過程中,這些影響不僅讓我們得以掌握對事物的看法,也形塑了判斷的能力。日常生活裡,這些看法與能力不斷交互運用、相互浸潤,並在兩相結合之下,讓我們慢慢建立起認知事物的基本態度。


其實,人在做出判斷時所面對的困境與兩難,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甚至可以說,進行道德判斷表面上看似容易,但在深層意義上,其實是很困難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我們有天生的善惡感,先不管這種感覺是先天還是後天的,一旦事情發生了,就會很自然地對這起事件產生好壞善惡的感覺。那麼,做出道德判斷的困難又在哪裡呢?在於人們對於善惡的期待很高,希望能無限地明辨它們;但我們也很容易失望,因為人是有限的,要想實現任何無限的期望,都是很不容易的。

正因為人是有限的,所以進行判斷的時候,經常不自覺地依靠相對性的標準。例如,民族主義讓人熱血沸騰,但對於分屬不同民族的人民來說,就會做出不同的論斷,使得我們往往陷入相對主義中。做出相對的判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我們對於善惡的分辨具有永恆的要求,不會因為換個地點,或選擇不同時機而出現改變。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也說明做出道德判斷是困難的—至少它讓我們容易陷入兩難的局面。

對於一個長期以來,判斷標準一直受到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影響的人來說,要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個人在成長的環境中,受到各種因素左右,卻又希望在這個封閉環境下所判斷出來的結果,能夠是正確的、有效的,以及普世的。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因為如何在文化與文化的相對性之間,找出超越文化、達到真實的道德判斷,是我們對善惡判斷應有的認知與理想,卻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

整體而言,身處道德判斷的困境與兩難時,斯多噶哲學可以讓我們從有限的生存環境獲得超越,與安身立命的生活指引。在談論斯多噶哲學時,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超越有限性」的概念。這裡的「超越」並不是達到某個終極性目標,而是釐清生活中的無知、避免不悅的情緒、轉換人生的態度,並獲得幸福的生命。這說明了斯多噶哲學不但能直接回應我們生活中最關心的問題,它所提供的答案也極為有用。

*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有用」?


我一直認為哲學要「有用」。哲學未必能帶來名利,但它可以滿足生活的需求、回應內心的期待、解決生命的問題。這並不是我們哲學工作者自我安慰的說法,而是我深深感覺到,伴隨著工商業社會的發展,社會已經從物質享受,慢慢步向精神層面。我們不再因為沒有享受物質生活而覺得遺憾,而是進一步地想知道自己的判斷對或不對。

人類面對發生在周遭的事情時,往往因為自己的欲求未能獲得滿足,或內心感到極度痛苦,導致我們常常怨天尤人,甚至咒罵命運。在某些誇張的情況中,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命不好」而羨慕他人。這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也是讓我們感覺緊張、不安、焦慮、恐慌的原因。坦白說,這些情緒就是讓人活得不快樂、讓人覺得活著很痛苦的理由;至於追求幸福,更是遙不可及的事。

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痛苦,也為了能獲得幸福,在羅馬時期發展出來的斯多噶哲學,足以做為人生中的指引。為什麼斯多噶哲學這麼有用呢?這是因為在六百多年的發展中,它不斷吸納西方哲學的精華,並在歷經時代轉換與環境變化的過程裡,獲得長足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結合倫理學的理論與日常判斷的實踐。直到今天,這項結合依然是很有用的。

斯多噶哲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思想,讓我們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應當擁有什麼樣的認知;至於在獲得這些理解與認知後,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則是實踐的課題。在實行的過程中,理論讓我們掌握原則;而應用它們,就是面對生活的負面情緒。出於種種原因,現代人的生活充滿緊張與忙碌,情緒常常轉換為焦慮,甚至恐慌。斯多噶哲學則以最清晰的方式,透過充滿智慧的語言,解釋與化解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難。

說「哲學讓我們可以面對焦慮與恐慌」是很難讓人相信的事情。但這件事情,在美國海軍中將詹姆斯.史托克達爾(James Stockdle)的生涯中獲得了最佳證明。

一九六五年,正值越戰期間,當時擔任飛行員的史托克達爾,在一次行動中被飛彈打中,跳傘求生,成為戰俘。長達七年半的戰俘生涯裡,史托克達爾屢次面對酷刑與折磨,都是靠斯多噶哲學的理念支撐自己,才終於活了下來。獲釋後。這位將軍在史丹佛大學教授斯多噶哲學,尤其對於曾身為羅馬帝國奴隸的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西元五五∼一三五年)的學說有深切認知。

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有這麼實際的功能,能讓我們面對焦慮與恐慌?主要關鍵在於,愛比克泰德依據斯多噶哲學的系統,強調人活在這個被創造出來的世界中,應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也要知道自己的限制。意思是,自然雖賦予人類生存條件,也讓我們擁有理性,但條件與理性並不能完全克服命運中的挑戰;幸好,我們的理性能辨別出什麼是必須面對的命運,什麼是應當走的道路。在這個分辨中,我們對「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事應當維持信心,也應當懂得感恩。


因此,在自然與理性之間,人在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同時,也應該知道,人生的目標就是相信理性的判斷。這些道理之所以對生活有用,主要原因在於,太多人並未認知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有限制的」。我們應當知曉,環境的限制就是命運,這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只有認知命運、明辨善惡、追求超越,才能維持幸福的生命。這是斯多噶哲學為我們所規畫的人生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其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內化這些原則,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