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影音專題
  • 閱讀人生大學
    • 人生目標實踐課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學習小工具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為什麼第一排永遠沒人坐?從生活看見「賽局思維」的真相——《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

6/16/2025

評論

 
為什麼第一排永遠沒人坐?從生活看見「賽局思維」的真相——《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讀後分享
​
大家好,我是閱讀人。
​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
在上課的時候、在演講現場,第一排總是空著的。
​
每次我去演講,都會看到人們從第二、第三排開始陸續坐下,好像潛意識裡大家就不願意坐太前面。
​
但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教室裡。
​
你有沒有觀察過,某些路段明明已經拓寬,但塞車依舊?
​
這些狀況其實都不是偶然,而是「賽局理論」在作祟。
​
/賽局思維,是我們日常選擇的隱形推手
​
最近讀到一本書,很值得推薦給你,書名叫做《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賽局理論大師——湯瑪斯・謝林。
​
他提到,其實我們以為「自由選擇」的人生,像是讀哪間學校、跟誰結婚、要不要生小孩等等,這些看似個人抉擇的事情,背後都潛藏著群體互動的影響。
​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在獨立思考,但實際上,我們的行為深受外在環境、社會習慣與他人選擇的左右。
​
/ 兩間餐廳與「從眾偏誤」的真相
​
書中有個很有趣的例子。
​
假設有兩間餐廳,讓學生自由選擇進入。
​
一開始,大家都說想去「男女比例各半」的餐廳。
​
結果到最後,一間全是女生,另一間擠滿人。
​
為什麼會這樣?
​
因為我們不是只根據偏好選擇,而是根據別人的選擇在選。
​
這就是從眾偏誤的效果,當你發現其他人都往某個方向走時,你就很難堅持原本的判斷。
​
/塞車的背後,其實不是車多,而是人心
​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
你是不是也在高速公路上看過這種情況—--
​
前方有掉落物,所有車子都減速看一下,結果明明沒什麼事故,卻造成後方長達十幾分鐘的塞車。
​
這些不過是每個人短暫的「十秒好奇」,卻在整體賽局中,拉長了所有人的等待時間。
​
這就是賽局中「局部最佳」與「整體最佳」的衝突,你以為只是「自己多看一下」,但實際上影響了整個系統的效率。
​
/我們常常不是在選擇,而是在被推著走
​
湯瑪斯・謝林提醒我們:「我們以為自己自由選擇,其實是賽局結構下的產物。」
​
我們在很多時候,是不自覺地進入了別人的節奏:
​
看到別人這樣做,就跟著做;看到大部分人這樣選,就認為這是對的。
​
但這不代表,那是真正適合我們的決定。
​
/走出二元選擇,創造更多可能
​
「不要讓自己困在囚徒困境與二元選擇裡。」
​
人生不應該只是在「A或B」之間來回,而是要培養賽局思維,找到能夠雙贏、甚至多贏的路徑。
​
有時候你必須選擇與眾不同,有時候你必須跳脫框架,讓自己跳出賽局的規則,去定義新規則。
評論

《狡猾育兒術》分數只是當下的數字,而學習,是一輩子的旅程

6/9/2025

評論

 
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無數次考試,但你是否曾經想過:考試,真的能測出一個孩子的全部實力嗎?
​
事實上,有些孩子天生擅長記憶與理解,面對考題總是「快、狠、準」,而有些孩子,每題都需要慢慢思考、來回推敲,這樣的孩子,也許不是短跑型選手,但他們可能擁有更深層次的潛能,只是還沒被發掘。
​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
在《狡猾育兒術》這本書中提到:現在的教育與家長,往往太急著「補弱」而忽略了「強項」。
​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克服不擅長的科目,反而可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甚至自我否定。
​
學習,不應該只是成績的競賽,而應該是探索自我、培養興趣、挖掘潛能的歷程。
​
孩子喜歡玩,不代表他不想學習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愛玩,就開始焦慮:「你到底有沒有在讀書?」
但書中提醒我們:玩,也可以是一種有價值的學習。
​
不是所有「玩」都是滑手機、看影片,如果我們能善用孩子的好奇心與活力,引導他參與更多元的活動:
​
打球、跑步、接觸運動
​
參加演講、戲劇、志工活動
​
幫忙家務、照顧寵物
​
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實都能激發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與社交能力。
​
給孩子刺激,也給他成長的空間
​
除了活動上的安排,書中也特別提到兩項長遠且有效的家庭養育建議:
​
1.陪孩子閱讀:
​
閱讀是最划算、最長效的學習投資。
​
鼓勵孩子去圖書館、書店、甚至家裡的書櫃找書。
​
閱讀能養成思考、理解與語言邏輯能力,
​
長期下來,這些能力會反映在生活、學業,乃至於未來的職場。
​
2.家庭對話時間:
​
吃飯時聊天、睡前談心、一起討論新聞或書籍內容,
​
都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
​
別怕孩子說得不夠好,鼓勵他「說出自己的觀點」就是最好的起點。
​
成績不是終點,真正的成長來自「不怕學習」
​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成績平平,也不必太快失望。
​
只要他不害怕學習,對世界保持好奇、願意閱讀、願意思考,他終究會在人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
畢竟,分數只是當下的數字,而學習,是一輩子的旅程。
​
與其困在成績裡不放,不如相信:「每個孩子的成長路上,都能開出不一樣的花。」
​
​
訂閱《閱讀人電子報》,讓每週的閱讀靈感直達你的信箱!
https://www.read-life.com/
評論

《不迷茫的心》如果你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主一」——就像一棵樹找到自己的根,無論你做什麼,這顆心都不會動搖

6/1/2025

評論

 
許多人都在研究王陽明的學問,而《不迷茫的心》這本書,就特別提到他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主一」。
​
那什麼是「主一」呢?它和我們平常說的「專注」有什麼不同?
​
「主一」不是只是在當下專注
​
在多數人的理解中,專注是做事的態度:讀書時一心讀書、工作時全力以赴,這些都是「專注」。
​
但王陽明所說的「主一」,是一種貫穿人生的根本方向。
​
你可以在很多事情上表現出專注,卻仍然迷失;但如果你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主一」——就像一棵樹找到自己的根,無論你做什麼,這顆心都不會動搖,你的生命就會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
這個「根」,就是王陽明口中的「天理」。
​
>從小就開始追問「最重要的事」
​
王陽明從小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
​
12歲那年,他進私塾學習,但不熱衷於讀經書,反而沉迷兵法和戰略。
​
父親氣憤地質問他:「我們家四代讀書,你為什麼要去玩這些沒用的東西?」
​
王陽明回問:「讀書有什麼用?」
​
父親回答:「可以考上狀元,當大官。」
​
王陽明接著問:「狀元可以傳幾代呢?」
​
父親說:「當然只能一代,官職不能繼承。」
​
王陽明聽後說:「只能傳一代,那就不值得追求。」
​
這樣的對話,透露出他從小就不願滿足於短暫功利的成果,而是在尋找一種能夠「超越時間」的價值。
​
>做官,還是做聖賢?
​
後來,王陽明問老師:「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
老師毫不猶豫回答:「讀書為了做官。」
​
王陽明卻堅定地說:「不對,讀書應該是為了做聖賢。」
​
這不僅僅是一個職業選擇,而是一種生命目標的根本差異。
​
「做官」有時間限制,權位終將歸零;但「做聖賢」是價值與思想的傳承,可以啟發無數人,跨越時代。
​
正因為王陽明有這樣的眼光與志向,梁啟超才會說他開啟了三百年的啟蒙思潮,因為他讓人們相信:人人皆可成為聖賢。
​
你找到你的「主一」了嗎?
​
如果你總是在許多事上努力,但仍感迷茫,那可能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還沒找到你的「主一」。
​
找到那個讓你願意一生貫徹的核心理念,不管未來你在哪個領域、做什麼事情,都會像樹有了根——再風吹雨打,也能堅定不搖。
​

評論

《享受蛻變》真正的實力,不是來自臨時抱佛腳的拼搏,而是來自熱愛與堅持的日積月累。

5/31/2025

評論

 
關於孩子的成績,你是否總是感到焦慮或擔心?
​
擔心他落後?擔心他輸在起跑點?甚至懷疑是不是該再多補一點、再多盯緊一些?
​
在《享受蛻變》這本書中,作者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讓我們重新思考──
​
學習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考試到底該不該主導孩子的努力方向?
​
.一段真實的故事:成績普通的同學,卻在模擬考大爆發
​
作者回憶起高中時的一位同班同學。
​
高一到高三三年,兩人都同班,也經常一起參加英文課的各種考試。
​
在隨堂考、期中考、期末考中,作者總是穩定地拿到八九十分,而那位同學卻經常落在六七十分,看起來表現中等、不特別突出。
​
因此作者從沒覺得這位同學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別之處。
​
直到高三的模擬考開始。
​
這位成績一直「普通」的同學,成績突然竄升──一舉來到八九十分,甚至名列前茅。
​
反倒是作者自己,成績開始下滑,徘徊在五六十分之間。
​
這讓作者大吃一驚,決定私下詢問對方:「你怎麼做到的?」
​
同學的回答令人震驚:「因為我不在乎考試。」
​
這位同學說,他從國中就開始大量接觸英文,並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出於興趣。
​
他喜歡看英文小說、讀國外網站、聽英文歌,這些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
而學校平時的考試──那些克漏字、文法選擇題、填空測驗,他坦言自己興趣缺缺。
​
因為這些小考,對他來說只是為了考試而設計的機械訓練,缺乏挑戰與趣味。
​
但模擬考不一樣。它沒有特定範圍,內容也更像真實語境的閱讀與理解,這對他來說像在打遊戲一樣有趣,反而能激起他的實力。
​
.好成績≠真學習;真學習➜終將帶來好成績
​
作者聽完之後陷入了沉思。
​
過去的自己,或許過於專注眼前的分數,而忽略了學習的本質。
​
這段經歷讓他明白:與其在乎看得到的短期成績,更該關注看不到的長期累積。
​
真正的實力,不是來自臨時抱佛腳的拼搏,而是來自熱愛與堅持的日積月累。
​
.學習,是為了什麼?
​
很多父母、學生甚至老師,都會不小心把「考試成績」當成最終目的。
​
但書中提醒我們:錯把手段當目的:把「考試」當作唯一方向,只拼分數卻忽略理解與興趣。
​
錯把目的當手段:以為只要分數好就等於學習好,卻忽略真正的能力建構。
​
事實上,「學習」本身才是目的。
​
而考試,只是檢視一小部分結果的手段。
​
.成績可以慢慢來,實力卻需要長久養成
​
所以,當你為孩子成績起伏而焦慮時,不妨回頭問問自己,也問問孩子:
​
他是不是對這個科目有真正的興趣?
​
他在學習過程中有感受到成就與樂趣嗎?
​
他是否在累積閱讀、表達、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記憶考點?
​
因為好成績,未必等於好學習;但好學習,終將帶來穩定且長久的好成績。
​
這是《享受蛻變》想帶給我們家長與學習者的反思。
​
慢慢來,挺好的;只要在路上,就會到達。
評論

如果AI都能給答案,為什麼還要教孩子閱讀?​《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讀後分享

5/29/2025

評論

 
如果AI都能給答案,為什麼還要教孩子閱讀?
​
——《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讀後分享
​
文/閱讀人鄭俊德
​
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許多家長會問:「網路和AI都能找到答案了,我們還需要教孩子閱讀嗎?」
​
我的回答是——更需要,尤其是文學閱讀。
​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書名是《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情感嗎?》(Learning How to Feel: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Emotional Socialization, 1870-1970),這本書用歷史與研究佐證一件事:閱讀,除了是知識的輸入,更是情感的養成。
​
為什麼閱讀能教我們「感覺」?
​
書中指出,文學作品是孩子認識情緒的起點。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學會的不只是字句,還包括了:
​
認識自己的焦慮;
學會信任與同理;
感受愛與羞恥;
了解痛苦、面對恐懼;
練習勇敢與處理無聊。
​
透過閱讀,孩子不用真的經歷那些苦難,也能在故事中學習理解情緒、面對自己。
​
文學,是孩子心靈的模擬器
​
這本書橫跨了來自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印度、俄羅斯、荷蘭、瑞典等國的經典兒童文學,深入分析百本暢銷書中的情感教育密碼。
​
例如:
​
在《蒼蠅王》裡,孩子感受到羞恥與恐懼,也從殘酷中學會同理心的可貴;
​
在《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孩子學會了什麼是分離焦慮與思念;
​
而《綠野仙蹤》中膽小獅子的角色,也投射出孩子對勇氣的渴望與自我覺察。
​
這些故事成為孩子內在世界的鏡子,也成為他們認識自我的第一課。
​
閱讀,是溫柔而有力的情感教育
​
閱讀不單是為了填塞知識,而是為了慢慢地,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顆理解與同理的種子。
​
學者也指出,許多現代兒童的情緒困擾與人際問題,其實早已有答案,而那個答案就是——閱讀。
​
透過共讀、陪伴與對話,閱讀讓孩子:
​
擁有一輩子的朋友(書中的角色);
​
養成一輩子的習慣(自我覺察與表達);
​
開啟一輩子的禮物(對人與世界的理解)。
​
所以,別問孩子讀完懂了什麼,而是問他「你有什麼感覺?」
​
讓我們幫助孩子,在閱讀中學會「感受」,也學會做自己。
​
評論

《執行長學習手記》承認不足,不是示弱,是開啟學習的鑰匙

5/19/2025

評論

 
你加入過新公司嗎?或剛接下一個新職位?
​
那種「我要證明自己可以勝任」的緊張感,你一定不陌生。

我是閱讀人,今天想與你分享《執行長學習手記》裡的一個重要觀點:
「要升任之前,先誠實面對自己不懂什麼。」你想要快速填補知識空白,第一步,不是裝懂,而是承認自己的不足。

這是每個主動學習者的特質。他們不怕說「我不知道」,他們會去找專家、找顧問、找工具,用最快速度問對問題、走對方向。

因為承認不足,不是示弱,是開啟學習的鑰匙。

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雖然我成為「閱讀人」,讀了很多書,但在攻讀研究所時,我發現自己對論文寫作非常陌生。

如果我只是憑著過去的經驗自信地說:「我會寫文章,沒問題!」那我只會在不熟悉的學術領域裡迷路更久。

相反的,我選擇承認自己不懂,開始問老師、問同學、問AI、找工具書,一步一步學習,把知識轉化為我能理解、也能教人的內容。

所以,你也一樣可以這樣做:
  • 找一位比你懂的人問問題

  • 看一本針對問題的書

  • 觀察那些已經做到的人是怎麼做的

  • 每問一次,就離答案更近一步

當然,閱讀也是最快的捷徑之一。

閱讀是一種靜靜的學習,是與一位專家的深度對話。

你現在讀到這裡,也代表你正踏上自己的學習之路。

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下一次遇到挑戰,我們也能說出:「我願意學習,所以我可以做到。」

評論

《執行長學習手記》主動學習者其實也會感到不安,但他們的焦點始終放在「成長」上

5/19/2025

評論

 
你也認同「主動學習者更容易成功」這句話嗎?
​
那麼,主動學習者在陌生、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也能自在面對嗎?
​
我是閱讀人,今天與你分享《執行長學習手記》這本書的觀點。
​
書中指出:主動學習者其實也會感到不安,但他們的焦點始終放在「成長」上。
​
他們寧願承受風險,也不願停滯不前。
​
比起外部的變化,他們更在意自己是否退步。
​
也因此,他們會將困難、挫折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
​
當我們面對新環境時,可以從四個面向學習:
​
1.新的知識與技能:我在這裡能學到什麼
​
2.新的想法與創新思維:有沒有打開思維的新觀點?
​
3.新認識的人與不同的聲音:我聽到了哪些不同的看法?
​
4.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這個經歷如何改變了我?
​
新的環境,不一定就是理想環境。
​
但每一個環境,都潛藏著學習機會。
​
作者也分享他成長的經驗:因為家庭關係,他在求學過程中經常轉學,有些學校環境很棒,也有些經歷了霸凌。
​
但他學會了快速察言觀色,也更懂得判斷哪些環境值得投入。
​
這影響了他後來在職涯中選擇公司、職位的方式。
​
他懂得評估:「這個環境是否有助於我的成長?」
​
如果環境讓你停滯、讓你壓力爆棚——別勉強。
​
學習主動轉換,才是成長者的智慧。
​
所以,當我們選擇環境,也是在選擇自己未來的樣子。
​
評論

活用慢速多巴胺,激發正向動力

3/22/2025

評論

 
圖片
▌活用慢速多巴胺,激發正向動力
​
近些年,由於短影音刺激的影響,許多人提到多巴胺時,往往會將其污名化,認為它與成癮、拖延、焦慮有關。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懂得合理運用多巴胺,它不僅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反而能成為我們最強的動力來源。
​
▌什麼是「慢速多巴胺」?
​
這裡提到的「活用多巴胺」,指的是運用「慢速多巴胺」。
​
慢速多巴胺的特點:
​
• 透過長時間累積成果,讓人獲得內在的正向回饋。
• 例如:被人肯定、獲得讚美、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這些都屬於慢速多巴胺的影響範圍。
​
▌為什麼要利用慢速多巴胺?
​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特性:當我們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持續地去做。
​
這種內在動力的延續,正是來自慢速多巴胺的影響。
​
▌如何在學習中活用慢速多巴胺?
​
在學習的過程中,若能設計合理的獎勵機制,就能建立良性循環,讓學習變成一種樂趣而非負擔。
​
方法一:透過「學習→獎勵→動力提升」形成正向循環
​
• 透過努力學會以前不會的事情,給自己設定一個小小的獎勵,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與喜悅。
​
• 當你開始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下去。
​
方法二:結合有形與無形獎勵
​
• 有形獎勵:美食、禮物、旅行、獎狀、獎金等,可以提供即時的正向刺激。
​
• 無形獎勵:成就感、被人肯定、獲得稱讚、內心的滿足感,能讓大腦長期感受到快樂。
​
▌關鍵:獎勵必須在「完成目標後」給予
​
需要注意的是,獎勵一定要在完成目標後給予,才能真正激發慢速多巴胺的作用。
​
如果過早獲得獎勵,反而會降低學習動力,讓人習慣「未努力就獲得回報」,這樣就會變成短期的「快感成癮」,失去長遠的學習熱情。
​
▌如何有效設計獎勵機制?
​
學習前設定目標——清楚知道自己要達成什麼。
​
完成目標後給予獎勵——強化成就感,讓大腦記住「努力是有回報的」。
​
持續挑戰更高難度——逐步增加難度,讓成就感累積,進一步激發內在動力。
​
▌讓多巴胺成為你的學習助力
​
多巴胺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它。
​
當我們懂得透過慢速多巴胺來強化學習動力,我們將能夠更加穩定地累積成就感,擁有長久的學習熱情。
​
若你希望自己或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更有動力,可以嘗試結合「有形與無形獎勵」,在完成目標後給予肯定,讓多巴胺發揮更大的激勵效果!
​
我是閱讀人,與你分享《最強學習法》段落心得,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你激發學習動力,讓知識累積變得更輕鬆!
評論

你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更有幹勁嗎?

3/21/2025

評論

 
圖片
▌你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更有幹勁嗎?
​
許多研究者發現,一群人一起學習,會比一個人獨自學習來得更快、效益更大。
​
除了能夠切磋琢磨、互相督促之外,這種社群型共學經過許多實驗證明,能夠帶來更強的學習動力!
​
▌共學的8大好處
​
當我們和夥伴一起學習時,不僅能夠幫助自己進步,還能創造出更多學習的價值。
以下是共學帶來的8大優勢:
​
1.學習效果更好
共同學習可以讓我們彼此補足盲點、相互激勵,透過討論深化理解,增強記憶力。
​
2.透過切磋提升實力
當你與夥伴進行討論、解題或分享心得時,會發現自己能夠更靈活地應用所學內容,讓知識轉化為能力。
​
3.向同學學習不同觀點
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不同,當你聽到同學的想法時,可能會啟發出自己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增強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
4.維持學習幹勁
獨自學習時,可能會遇到倦怠期,但當你知道有一群夥伴正在努力學習,這種團隊氛圍能夠幫助你維持動力。
​
5.培養基礎學力
團體學習有助於建立扎實的基礎,因為當你向夥伴解釋概念時,會發現自己需要更清楚地理解內容,進而加強基礎。
​
6.獲得值得信賴的資訊
在學習過程中,你可以向其他人請教、確認資訊的正確性,減少自己誤解或學習錯誤知識的可能性。
​
7.建立完整的學習體系
透過共學,你可以更有條理地整理學習內容,將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
​
8.減少惰性,強化自律
當你有固定的共學夥伴,你會因為同儕影響力而減少拖延、避免偷懶,讓自己更有紀律地完成學習目標。
​
▌共學vs.獨學:哪種方式更適合你?
​
當然,有些人仍然比較適合獨自學習,這取決於個人的學習習慣與需求。
​
但如果你希望透過學習產生「以教為學」的互動效益,甚至未來能夠影響更多人,那麼學會與人討論、共同學習將會是一大優勢!
​
我現在正在攻讀研究所,發現很多時候學習並不是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小組討論、彼此分享,才能夠完整解決問題。
​
在進入職場後,這一點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團隊合作往往比個人能力更能創造價值。
​
當你學會與他人協作,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益,還能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且有趣!
​
我是閱讀人,與你分享《最強學習法》段落心得。
​
讓我們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一起共學,讓學習更有幹勁!
評論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探尋人生的意義的呢?

3/21/2025

評論

 
圖片
▌人生意義的探尋與思考
​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探尋人生的意義的呢?
​
或許,就是從我們開始問「為什麼?」的那一刻起。
​
我是閱讀人,最近在阿爾貝・卡繆(AlbertCamus)的《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讀到:
​
「所有偉大的行動和思想,往往都有一個看似可笑的開端。」
​
這些偉大的作品,常常誕生在普通的街角,或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館裡。
​
有時候,當你問一個人「你在想什麼?」
​
他可能會回答:「沒什麼。」
​
但這可能是一種無意的欺騙,因為那句「沒什麼」,恰恰標誌著一顆思考的種子正在萌芽。
​
▌為什麼會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
有時候,生活的布景會突然倒塌。
​
我們每天起床、通勤,
在辦公室或工廠裡工作四小時,
吃飯,然後再工作四小時,
接著吃飯、睡覺。
​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如此往復,周而復始。
​
大部分時間,我們就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直到某一天,突然冒出一個「為什麼?」的疑問。
​
於是,在這種帶著驚訝的厭倦中,
一切都開始了。
​
開始,往往是最重要的。
​
當我們對機械般的生活感到厭倦時,
意識的運動也隨之開啟。
​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覺醒的後果,
便是我們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
​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
時間正在無形中支配著我們的一切。
​
▌我們真的活在當下嗎?還是只是在等待未來?
​
如果你正過著一種黯淡無光的生活,
甚至每天都如此,
那麼,你會不會幻想著未來,
認為「等明天就好了。」
「等有了社會地位,一切就會明白。」
「等年紀到了,我就會懂了。」
​
直到那個未來真正到來,我們才恍然發現:
我們一直活在未來的想像裡,
卻沒有真正活過每一個當下。
​
就像卡繆說的:
「人人都活著,卻好像誰也不知道似的。」
​
▌人生是否真的荒謬?我們還要追尋意義嗎?
​
我們總以為,
只有那些體驗過的、有意義的事情,
才算是真正的體驗。
​
但如果人生根本沒有絕對的意義,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是否該選擇放棄?還是繼續追尋?
​
卡繆給出了三種可能的答案:
反抗——不接受人生的荒謬,努力為自己創造意義。
自由——不被世俗的標準束縛,活出真正的自我。
激情——全心全意地投入每個當下,享受生命的燃燒感。
​
生命終將走向終點,
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度過這段旅程。
​
有時候,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去追尋永恆的意義,
而是盡可能去體驗生命的自由。
​
因為,這才是生活的本質。
評論
<<上一步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email protected]
統一編號:24936423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影音專題
  • 閱讀人生大學
    • 人生目標實踐課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學習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