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大多數人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兩大障礙,這篇給你七個原則解方|瑞.達利歐

2/10/2019

評論

 
圖片
大多數人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兩大障礙。這些障礙存在是因為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所以幾乎人人都會遇到。

妨礙你做出良好決定的兩個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ego)和你的盲點。自我意識與盲點作祟,使你難以客觀看待真實的自己與現實,無法好好借助別人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你能理解這台機器,也就是人類大腦如何運作,你就可以理解這些障礙為什麼存在,如何調整行為使自己更快樂、做事更有成效,與他人的互動更如魚得水。


a.了解你的自我意識如何從中作梗。所謂的「自我意識」,指的是你的潛意識的防禦機制。這個機制使你很難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你最深層的需求和恐懼─比如需要被愛和害怕失去愛,需要生存和害怕死亡,需要被人重視,擔心自己的存在可有可無─源自於你大腦的原始區域,例如:杏仁核,那裡是顳葉的情緒處理中心。因為你感知不到大腦的情緒中樞,所以幾乎不可能知道這個區域想要什麼,以及如何控制你。這些區域過度簡化事情,而且基於本能做出反應。它們渴望讚美,甚至當大腦高層次思維區域明白建設性的批評是為你好的時候,情緒中樞依然把批評當成攻擊,讓你啟動心理防禦機制,尤其涉及對你個人的評價時,更容易引發情緒反應。

同時,高層次的意識存在於大腦的新皮質,更具體地說是前額葉皮質區,也是大腦中最獨特的人類特徵;相對於大腦其他部分,人類的新皮質比大多數其他物種更發達。這個區域讓你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所謂的大腦「執行功能」)、邏輯的應用和推理。

b.有兩個「你」搶著控制你。就像《化身博士》的傑基爾醫生與海德先生(Dr. Jekyll and Mr. Hyde),雖然高層次的你並未意識到低層次的你。這種矛盾衝突是放諸四海皆準;如果你夠細心留意,其實可以知道人的大腦有不同區域正在爭吵。例如,當有人「對自己生氣」時,表示「他的前額皮質正與他的杏仁核(或其他低層次的大腦區域)爭論」。當有人問:「為什麼我會放任自己吃光那塊蛋糕?」答案是「因為低層次的你戰勝思慮周到、高層次的你」。

一旦你明白(a)邏輯/意識的你和(b)情緒/潛意識的你彼此爭吵,你可以想像兩個你和別人交涉,而對方也有他們自己的兩個「他們」,會發生什麼狀況?結果是一團糟。低層次的自我就像鬥犬一樣,即使高層次的自我想要把事情弄清楚,它們還是想打架。這令人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你和你正在交涉的人通常甚至不知道有這些低層次的野獸,更別說他們試圖綁架每個人的行為了。


我們來看看當有人提出異議,要求你解釋自己的想法時,會發生什麼事。因為你的大腦運作方式,會把這類的挑戰當成攻擊,所以你會動怒,儘管想聽取對方的觀點的行為更合邏輯,特別是如果對方冰雪聰明。你嘗試解釋你的行為,但你的解釋沒有一點道理。

那是因為低層次的你試圖透過高層次的你說話。你那深藏不露的動機受到控制,所以你不可能合理解釋「你」的行為。通常連最聰明的人也是這樣的,真悲慘。為了獲得好的結果,你不能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找出什麼是真實的更重要。如果你太自以為是,會學不到東西,做出不理想的決定,也無法充分發揮潛力。

c.了解你的盲點。除了自我意識作怪之外,你(和其他人)也有盲點─你的思考方式阻止你正確地理解事物。就像人有不同的辨音和辨色範圍,我們看到的事物和了解事物的範圍也不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事物的方式。例如,有人自然會看到全貌,遺漏小細節,其他人則自然注意到小細節,疏忽大局。有些人使用線性思考法,有些人思考發散等等。當然,人不能領會他們看不到的事物。不能辨識出規律和無法綜合處理問題的人不知道看得出規律和能夠綜合處理問題是怎麼回事,就像一個色盲者不知道能辨色是什麼感覺。我們大腦運作方式的差異比我們身體的運作差異更不明顯。色盲者最終會發現他們是色盲,可是大多數人永遠都看不到或不了解他們思考的盲點。更難的是,縱然人都有盲點,但我們都不喜歡面對自己或別人的盲點。

當你指出某人的心理弱點,得到的反應通常就像你指出他的身體缺點一樣。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別人如何看事情,不善於洞悉別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你只想要告訴對方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換句話說,你專斷獨行,採取封閉的態度;預設立場太多。這樣閉門造車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它會使你錯過各種奇妙的可能性,以及別人預見的危險威脅,把具有建設性甚至性命攸關的批評拒於千里之外。

這兩個因素從中作梗,最終意見分歧的雙方堅信自己是對的,往往不歡而散。這是不合邏輯的,而且導致決策不理想。畢竟,當兩個人得出相反的結論時,一定有一方是錯的。難道你不想確定那個錯的人不是你嗎?

這種聽不進別人意見的情況,不僅發生在意見分歧時;當遇到問題試圖解決時,也會出現類似情形。大多數人思考解決辦法時,都是自己絞盡腦汁,而不是集思廣益。結果,他們不斷在自己的盲點上撞牆,直到他們適應現實。適應現實的方式有(a)訓練大腦以反直覺的方式運作(例如:充滿創意的人透過紀律和練習,變得有條有理),(b)使用補償機制(如:使用電腦程式提醒),和/或(c)截長補短。

人與人之間思維上的差異可以共生、互補,不互相干擾破壞。比如:富創意的人常思考發散,這可能導致他們辦事不牢靠,而線性思想的人往往比較可靠;有的人比較情緒化,有的人則比較有邏輯。這些人如果不善用別人的強項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做任何複雜的計畫都不可能成功。

亞里斯多德將悲劇定義為一個人致命的缺陷所產生的可怕結果。假如這個缺陷被修復,反倒會得到一個美妙的結果。在我看來,自我意識和盲點這兩個障礙是阻止聰明努力的人充分發揮潛力的致命缺陷。

你想要學習如何克服嗎?你辦得到的;大家都可以。方法如下:

◎3.2 練習極度開放的態度。

如果你知道你看不到,你可以想辦法讓自己看到,然而如果你不曉得自己看不到別人看到的事物,你會繼續遇到同樣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有盲點,願意抱持開放心態,捐棄成見,接受別人看問題可能比你看得更透徹,別人試圖指出的威脅和機會確實存在,就可能做出很好的決定。

願意極度開放,是因為你真的擔心你可能遺漏最好的選擇。有效地探索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可能,不被你的自我意識或盲點所蒙蔽,是一種能力。你必須改變自以為是的心態,學習認清現實而且樂在其中。極度的開放讓你逃離「低層次的你」的掌控,確保高層次的你看到並考慮所有好的選擇,做出最佳決策。一旦掌控這種能力─經由練習,你能做得到─你就能夠更有效的處理現實的各種狀況,翻轉你的人生。大多數人不明白什麼是極度的開放。他們將態度開放理解為「歡迎指教」,但卻固執己見,不去積極了解其他觀點背後的推理。態度要極度的開放,你一定要:

a.真心相信你可能不知道最好的選擇是什麼,並承認善用「一無所知」的能力比你無所不知更重要。大多數人做出糟糕的決定,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所以根本看不到更好的選擇。提出正確的問題,請教其他聰明睿智的人,極度開放的人知道這與無所不知一樣重要。他們明白,不暫時在「一無所知」的世界探索,便做不出很棒的決定。那是因為「一無所知」的領域浩瀚無垠,裡面存在的事物比任何已知的事物,更令人興奮。


b.要知道決策分成兩個步驟:先吸收所有相關資訊,然後做決定。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不符合他們結論的訊息。我問為什麼,普遍的答案是:「我想要自己作主」。這些人似乎認為考慮相反的意見,反正就是會危害到他們的自主能力。大錯特錯。為了考慮別人的觀點,先吸收採納,絕不會減少你的獨立思考與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只會擴大你的視野。

c.不要擔心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通常人們會試圖證明他們很有辦法,即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他們做這麼徒勞無功的事?因為他們相信偉大的人無所不知,而且沒有任何弱點,這種想法很愚蠢但很常見。這種觀點不僅與現實不符,而且阻礙他們進步。努力做出最好決策的人很少確信他們有了最好的方案。他們承認自己有弱點和盲點,進而總是努力學習,克服缺點。

d.你不能只出不進。大多數人似乎愛產出(抒發己見),更勝於輸入(學習)。即使訂定的主要目標就是發表評論,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除非充實自己,否則也提不出什麼高見。

e.想知道別人的觀點,必須暫停下判斷,唯有設身處地,才能正確評估別人的觀點。心態開放不意味著你要接受你不相信的事,而是意味著考慮別人的推理,不剛愎自用。你要做到極度開放,需要願意接受自己可能是錯的,並且歡迎賜教。

f.請記住,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不只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最好答案。你搜索枯腸也未必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但你可以向別人請益。如果你真的客觀,你必須承認你不太可能每次都想得到最好的答案,即使你真的想到了,在別人測試你之前,你也無法有十足信心。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極為寶貴。問問自己:這只是我自己的觀點嗎?如果是,那麼你應該知道這對你很不利。

g.你是在與人爭論,還是在設法了解別人的觀點,你的心裡要有數。同時根據你和別人的可信度,考量哪一個觀點最合適。如果雙方旗鼓相當,那麼適宜辯論。但如果有一方明顯地學識更淵博,那麼最好是學識差的人向對方請教,有如學生向老師虛心學習。此外,你還必須了解可信度的概念。我將可信任的人定義為多次成功完成正在規劃的事情─起碼要有三次成功紀錄─而且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能提出很好的說明。


如果正在談論話題,你與可信任的人有不同見解,或者至少對方比你更可信任(比如說,你在和醫生討論你的健康狀況)─你應該清楚表明是你提問,是因為你正在設法了解他們的觀點。反之,如果你明顯是可信度較高的一方,你可能要客氣地提醒對方,並建議他們問你問題。

這些策略全部都要加倍努力練習,如果你想要心態變得極度開放,一定要掌握住上述重點。

​

書名:原則:生活和工作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作者:瑞.達利歐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