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聰明但散漫的青少年怎麼教:自我管理、獨立自主、潛能發揮的優秀執行力養成計劃|理查.奎爾,佩格.道森,科林.奎爾

11/25/2019

評論

 
圖片
執行力與青少年的大腦

史密斯夫婦知道傑斯雖然很希望能夠獨立自主(他說自己昨晚設了鬧鐘),但依然需要爸媽的幫助,有時候甚至不減反增。史密斯夫婦並不介意這些付出,只要事情能有所改善,只是傑斯似乎還是缺乏需要的能力和技巧來應對高中生活日益增加的事項,也不像以往那麼樂意接受父母的協助。當他的反應愈激烈,和父母之間的衝突與爭執也就愈加頻繁。傑斯的父母已經開始煩惱到時候年滿十六歲的他該怎麼辦?還有開車這件事,當然也包括更久之後準備上大學的問題。傑斯確實具備學術研究的能力,但在少了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之下,他還能成功嗎?史密斯夫婦就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對兒子的未來倍感焦慮。為什麼一個資質聰穎也表明想要繼續上大學的年輕人,會如此的散漫?

傑斯的問題和許多青少年相同,絕對不是不夠聰明。傑斯在小學、中學階段的課業表現都很好,證明他能夠勝任學校的科目。傑斯的父母也在家中觀察到他聰明、認真的一面,他們和傑斯的老師一樣,都看出他在創意方面的天份。說到聰明才智,像傑斯這樣的青少年其實一點都不缺,他們缺少的,是每個人在計劃和進行活動、規範行為、以及有效率並有效使用才智時都需要的基本技巧。也就是說,問題不在數學或是閱讀,而是在特定情況下需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時。儘管本意良善,但是這些青少年在時間管理上可能一塌糊塗,他們或許在言談之間說了某些不該說的話,或是冒險做了某些不經大腦的事。但他們不是不懂得運用智慧,只是缺乏幫助他們運用智慧來規範行為的「執行力」。


什麼是執行力?

大家聽到「執行力」一詞時,大多以為是和商業管理有關的能力,像是計劃、做決策、或是資訊管理之類的。其中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執行力確實包含了這三個項目,誠如商業人士的使用目的,執行力能幫助孩子完成需要做好的工作。不過我們使用的「執行力」這三個字,來自於神經科學文獻,指的是人類有效執行事務和解決問題時所必備的大腦基本能力。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她(就像你一樣)需要具備一些執行能力,來處理每天遭遇的事情和問題,並在面臨同儕誘惑和招致分心的情況下,掌控自己的行為。從早晨起床或記得把功課帶到學校的簡單事務,到管理學校課業和課外活動,或是開車載著一群同齡朋友的複雜事項,執行力都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以十五歲的傑斯為例,他每天早晨的例行事務就需要一些執行上的技巧,如果希望一切順利進行,而且是在沒有父母督促的情況下,傑斯就必須預先設想早上需要的時間,記得設定鬧鐘,整理作業並放進背包裡,然後在適當的時間上床睡覺,還要克制自己不去看整個晚上沒間斷過的手機簡訊。如果傑斯前一天晚上的確記得設鬧鐘,那麼早上鬧鐘響了之後,他就得立刻起床,不能又賴床貪睡好幾分鐘,並在腦海裡思考自己在搭上校車之前必須把哪些事情做好。

讓我們先澄清一件事,青少年一般都會有起床的問題,這是青春期的現象之一。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因為青少年體內正歷經「生理時鐘」的改變,所以早晨自然醒來的時間會變得比較晚,但仍需要睡個好覺。不幸的是他們生活在一個需要早起上學的世界,上學時間不會因為他們的生理改變而調整。因為學校要求的到校時間很早,所以光是起床就夠掙扎的了,加上課業、課外活動、社交活動等等,一整天排得滿滿的,青少年為什麼都很晚才睡也就可想而知。


重點是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因之外,如果再加上傑斯在執行能力上的弱項,只會讓問題加重,不但可能影響到青少年和其父母的生活,也讓原本學術能力無虞的青少年在學校的表現受到威脅。

然而麻煩還不僅止於此,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執行能力欠佳的青少年,未來面對的任務會更加複雜,也更需要他們具備計劃、持續專注、組織訊息、情緒管理、以及行動力等能力來應對。

事實上,執行力是青少年得以實現父母期望或夢想的必備要件。一旦到了青春期後期,我們的孩子必須達到相當程度的獨立性。這並不表示他們不能再尋求幫助或是建議,只是不需要再仰賴父母幫忙計劃或管理一天的作息,不再需要我們提醒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或是替他們快遞忘了帶的東西,或者耳提面命地要他們注意課業。當孩子具備了這些能力時,我們身為父母的角色大抵也將功成身退。孩子從此開始「靠自己」(但願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能欣然接受這個事實,並祝福他們),社會制度也認同這點,並在法律上將此階段定義為「成年人」。

為了達到這個獨立的階段,孩子必須培養執行力的技能。大家應該都看過嬰兒眼看著母親離開房間後,一下子便開始哭著想要母親回來的畫面;或是聽過自己的三歲孩子(用一種聽起來很像你的聲音)告訴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或是眼見一位九歲孩子在過馬路撿球之前,真的先停下來看看有沒有來車;甚至欣慰自己的青少年兒子找到工作,而且不必父母的幫忙就能準時上班。從這些例子當中,你也見證了執行力的養成。

我們的模式

我們最早的執行力相關研究,始於一九八〇年代,當時是在評估及治療外傷性腦部損傷的兒童時,發現執行能力上的缺陷是許多認知、行為、和學業問題的根源。我們在診所中還注意到,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也出現類似但較不嚴重的相同狀況。就在這樣的因緣下,我們開始廣泛地針對小孩和成人進行執行力發展的探查。雖然坊間也有其他學習系統的執行力訓練,但我們的模式旨在實現一個特定目標:找到家長和老師能夠促進孩子開展執行力的方式。


我們的模式基於兩個假設:

(一)    大多數人都擁有執行能力上的強項與弱項。這些強項和弱項似乎都有共同的特徵。無論小孩還是大人,無論發展正常或是患有認知、行為、學習困難的人都是如此。因此我們想要開發出一個讓每個人都能辨識出這些特徵的模式,如此一來就能鼓勵孩子發揮他們的強項,努力克服或避免暴露自己的弱點,藉此改善所有的行為或結果。我們也發現,幫助家長瞭解本身的優點(強項)和弱點(弱項)更是一件合理的事,這樣他們才能感同身受,並為孩子提供最大的助力。

(二)發現弱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設計並運用方法來改善。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培養所需的能力,或是想辦法設計一個可以減少或避免因能力薄弱而導致問題發生的環境。能力一旦被細分,就比較容易看出其中代表的特定意義。當能力被獨立定義之後,也更能夠打造出增進這些能力的方法。就舉「散漫」這兩個字來說,這兩個字非常適合用在書名上,因為家長只要看到這兩個字,就立刻知道它形容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但是「散漫」的意思也包括健忘、毫無章法、缺乏堅持、或是容易分心,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個別的解決方法。所以如果能將問題定義得更具體,也就更能夠擬定出可以實際解決問題的策略。

透過研究出來的結論,我們將執行力細分成以下這十一項能力:

‧反應抑制力                ‧規劃與順序排定力
‧工作記憶力                ‧組織力
‧情緒控制力                ‧時間管理力
‧靈活變通力                ‧目標堅持力
‧持續專注力                ‧後設認知力
‧任務啟動力

這十一項能力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解讀:發展方面(孩子發展這些能力的先後順序)與功能方面(能幫助孩子做到哪些事)。如前面所提,瞭解這些能力在嬰兒期、幼兒期、以及之後出現的順序,能幫助家長明白家中青少年所經歷的發展過程,同時預期他在青少年階段的成長歷程。雖然所有的能力都很重要,但是父母通常會特別在意對孩子產生影響的特定能力,像是以學校、體育、工作、還有社交生活方面來說,規劃與順序排定力、組織力、任務啟動力、以及時間管理力就特別重要。至於那些讓家長們無法安心入眠的青少年活動,青少年父母則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備足夠的反應抑制力,才不會經常做出衝動和危險行為。如果牽涉到開車這件事,那麼持續專注力就變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這項能力很容易受到青少年最重要的關係之一——朋友、還有用來和朋友保持聯繫的電子設備的負面影響。



執行能力的發展是由哪個階段開始的?

與嬰兒相關的研究告訴我們,反應抑制力、工作記憶力、情緒控制力、和專注力,都早在出生後的六到十二個月之間即已發展。當孩子開始想辦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是規劃力的開端;靈活變通力則可以從孩子對改變的反應中看出,通常發生在一到兩歲的階段;其他像是任務啟動力、組織力、時間管理力、目標堅持力等,都會在之後的學齡前階段和小學階段陸續出現,最晚出現的是後設認知力,約在十或十一歲之間。

其實早在孩子邁入青春期之前,父母就知道他們可能缺乏的執行能力。像是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在學校常常因為非預期性的變化而哭鬧,就是靈活變通力不足的表現,所以你應該很早就知道保持規律行程的重要性;隨著歲月的流逝,孩子跺腳哭鬧的畫面或許已不復見,但是當你提出和他計劃不同的事情時,還是可以察覺他流露出的憤怒。倘若幼兒園老師提到你的孩子沒辦法和別人輪流,經常離開座位,而且沒先舉手就開口說話,也許是缺乏反應抑制力的表現;缺乏這項能力,到了青春期可能演變成在課堂上打鬧、插嘴,在日常生活中則是喜歡冒險,特別是開車的時候。以下為迪克所言:我以前在就讀一年級的兒子班上擔任志工時,發現他常常在老師上課時精神恍神。那時候我也是學校失物招領處的常客,有趣的是我經常在失物招領處遇見孩子有相同問題的家長,甚至認出對方孩子忘記的東西,然後彼此幫忙把東西送回到對方家裡。鑰匙、書、手機、和各類衣物,都是專注力和組織能力較差的青少年手下的犧牲品。


或許你在家中青少年更小的時候即已發現這些問題,可能也已經想出一些方法來應對,並教他們許多的技巧來解決,像是盡量維持既定的行程,事先指定輪流的順序,規定一個放東西的地方並提醒孩子……等,都是父母可以有效使用的策略。這些將孩子導入正軌的策略原則(改變環境、傳授技巧、鼓勵青少年使用這些技巧),到了青春期還是不變,變的只是引導的方式(從給指令變成溝通討論或談判)和討論談判時的氛圍。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