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

讀書。讀人。讀世界
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

當你的員工都在瞎忙時,問題常常出在老闆身上!|劉潤

12/14/2019

評論

 
圖片
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讓員工主動出工、出力、出活。
 
也就是說,我們要和一群「極度不標準化、複雜程度堪比宇宙」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件任何單獨個體都無法完成的使命。
 
這聽上去很嚇人。那麼,有沒有被驗證的管理方法呢?這些管理方法有沒有本質規律呢?當然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說: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
 
可能很多領導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的員工,你盯著的時候,他似乎都在努力工作,可是稍微一轉身,他就上網看小說、逛淘寶、聊微信。也有員工,不上網看小說、不購物,也不聊天,一直在幹活,看上去兢兢業業,但就是不出業績。
 
第一種情況叫「出工不出力」;第二種情況叫「出力不出活」。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讓資訊部門在工作時間阻擋淘寶和微信嗎?這麼多應用程式(App),想關閉是關閉不完的。那麼,流程化管理嗎,規定每個員工每天必須給客戶打三十通電話?考核數量容易,但是怎麼考核語氣、語調、語速呢?
 
杜拉克說:方法論雖然重要,但是用方法論讓員工「能幹」之前,關鍵是讓他們「想幹」。讓他們想幹,就要激發善意。
 
號稱「人類已經無法阻止」的著名餐飲公司海底撈,業內流傳著很多關於它的傳說。比如,有客人想把沒吃完的半盤西瓜打包,結果海底撈員工給他包了一整個西瓜,正如那句詩「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這樣的服務,是任何標準流程都無法具體規定的。員工之所以想盡辦法打動顧客,是因為公司想盡方法打動了員工。
 
海底撈如何打動員工,激發他們的善意?海底撈的員工,大部分來自農村,公司會培訓他們如何使用自動提款機(ATM)、如何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發薪資時,公司會把一部分錢直接匯給他們的父母,讓父母也感受到這份榮耀。店長離職,就算去了競爭對手那裡,公司也會給他八萬元「嫁妝」。如果是小區經理,給二十萬元;大區經理,送一家火鍋店……

公司這樣對待員工,稍微有點感恩之心的人,能沒有善意嗎?大家絞盡腦汁,出工、出力、出活。有近萬名員工的海底撈,人員流動率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而中國餐飲業的平均流動率為百分之二八・六。

 
同樣工作八小時,能做多少事,和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關係巨大。杜拉克認真研究了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二十年後說:我們不能只僱用員工的雙手,而必須連雙手的主人一起僱用。
 
激發善意,就是為了「僱用整個人」。如何才能激發善意呢?你從來不可能真正激發一個人,你只能給他一個理由,讓他激發自己。
 
很多公司都深諳此道。比如京東的老闆劉強東,身價四百億,每年都要選個日子,與倉管、配送人員一起吃果凍,再用果凍杯喝白酒。他甚至還要找一天親自送貨。據說有一次,劉強東視察員工宿舍,看到狹窄的居住環境,他怒了:我們的員工怎麼能住這種地方!
 
再比如順豐的老闆王衛,快遞員不小心把一輛車刮了,司機下車又打又罵,在網上引起眾怒。王衛公開表態:我王衛向所有朋友聲明,如果這件事不追究到底,我不配再做順豐總裁!
 
美國九一一事件後,航空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災難。一些管理者一邊喊著「員工是企業的最大資產」,一邊迅速裁員,近十萬員工面臨失業。可是,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決定,即使每天虧損三、四百萬美元,也要堅持避免裁員。西南航空的決定感動了員工,激發了善意。員工們更努力地工作,提出了很多降低成本的建議。有的員工甚至將自己的部分紅利和薪資捐給公司,還有員工在退稅支票上簽字,直接將錢轉到公司名下。
 
盡力來自本分,盡心來自善意。
 
我們從一個基本的問題開始:管理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更科學的流程,還是更團結的人心?彼得・杜拉克認為,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我們僱用的不是人的雙手,而是整個人,包括他的腦和他的心」。關於如何激發善意,管理學者們有很多研究,比如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赫斯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激勵保健理論等,我們會在後文詳細講述。
 
【劃重點】
 
激發善意
 
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公司僱用的不是人的雙手,而是整個人,包括他的腦和他的心。
 
羽毛球雙打、足球隊、交響樂隊,還是軍隊—— 組織模式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的活法;每個企業階段,都有這個階段的管法。

我是某企業的高級商業顧問,剛認識它的創始人時,公司才幾十人,現在已近千人。創始人和高階管理們都感覺,如今的公司遠不如創業時那麼有活力了,公司正在變成他們曾經痛恨的樣子:組織愈來愈大,流程愈來愈多,考核愈來愈複雜,於是很想「回歸創業」。

 
但回得去嗎?這就像很多人成年後,總懷念孩提時代的純真,希望永遠不要長大。想回去是不可能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的活法;每個企業階段,都有這個階段的管法。只有適合當下的,才是最好的。
 
基於聯邦分權制和職能分權制這兩塊基礎積木,搭建出來的幾種典型的組織模型有:羽毛球雙打模式、足球隊模式、交響樂隊模式和軍隊模式。
 
什麼是羽毛球雙打模式?
 
如果你看過羽毛球雙打比賽,就會發現,兩位羽毛球選手之間沒有非常明確的分工,規定誰一定是前場,誰一定是後場。這是典型的聯邦分權制,考核兩名選手的是最終結果——是否贏得比賽,而不是自身行為——你接到多少球,我接到多少球。
 
那麼,用什麼來黏合這兩塊獨立的積木,使之成為組織呢?用信任。
 
兩位球員每天一起生活,一起訓練,非常默契;贏了球一起慶祝,輸了球也不會相互指責。彼此間的信任牢牢的把兩塊聯邦的積木,黏合為一個配合默契的組織。
 
對應到企業中,這種基於信任的黏合適合小企業,員工之間很難有非常明確的分工,所以不考核每個人的自身行為,只考核整個組織的最終結果。這個階段,管理者的風格通常是「你們好好幹,我不會虧待大家」。員工對「好好幹」和「不會被虧待」之間的因果關係充滿信任。
 
什麼是足球隊模式?
 
足球比賽就要複雜得多了。你不能把十一個訓練有素、彼此信任的球員往球場上一扔,說:「你們好好踢,贏了不會虧待大家。」這樣的話,估計十一個人都搶球去了。在足球隊這樣規模的組織中,就要動用職能分權制這塊積木了。球場上必須有前鋒、中場、後衛、守門員。每個人有明確的分工,但也有很強的自主性。
 
那麼,用什麼來黏合分工明確,同時也很依賴自主性的十一塊職能積木呢?用策略。

因為這些職能,組織開始有策略了,比如三四三陣型,或者三五二陣型。基於基本陣型,或者說策略,各個職能部分分工協作,同時充滿自主性。但自主性是在職能分權內的,即使前鋒給了後衛巨大的幫助,他也未必是個合格的前鋒,因為他忘了自己的首要職能是什麼。

 
什麼是交響樂隊模式?
 
相對於足球隊,交響樂隊有更加明確的分工。它有五大部門:絃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五大部門之下,分設很多小部門,比如木管組下設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巴松管、低音巴松管。短笛組也由若干樂手組成。加在一起,估計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
 
這樣的組織是典型的職能分權制,無法像足球隊一樣,給予職能基於策略的自主性。
 
那麼,用什麼來黏合交響樂隊中層層分工的職能積木呢?用流程。
 
每個樂手面前都有一份樂譜,即演奏流程,確保整個樂隊嚴格一致;同時,他們也要接受指揮,指揮就是管理,節奏突變、情感變換、強弱改變等。只有這樣,上百人一起演奏時,聽眾閉上眼睛,才會只聽到一個聲音。
 
那軍隊模式呢?
 
軍隊中,軍師旅團營連排班,是更嚴格的職能分權制。士兵心中對戰爭的意義也許充滿神聖感,但對戰略全局可能並不了解。大家只需要關心職能內的自身行為指標,不用關心最終結果。
 
比如,秦國士兵的行為指標就是敵軍人頭。砍下一個人頭,晉爵一級,得土地一頃,宅地九畝,農奴一人,類似於計件論酬。相反,如果在戰場上叛逃,叛逃者將被五馬分屍,五人小組中另外四人連坐。
 
那麼,用什麼來黏合軍隊中無數細小的職能積木呢?用獎懲。
 
回到最開始的案例。那家企業已經有幾百員工,無法形成幾十人時才有的那種無間的信任。到了必須用交響樂隊模式,或者軍隊模式來管理企業的階段,管理者卻懷念羽毛球雙打模式,只會把公司管得愈來愈亂。
 
【劃重點】
 
組織模式
 
就是把聯邦分權制和職能分權制的積木,黏合在一起的方式。因黏合劑的不同,有四種典型模式:用信任黏合的羽毛球雙打模式、用策略黏合的足球隊模式、用流程黏合的交響樂隊模式和用獎懲黏合的軍隊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優質、快速或廉價,只能選兩樣——專案管理金三角

 
同時做到「優質、快速、廉價」,是對專案管理的理想化要求,你只能選兩樣。
 
作為專案經理,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業務,為了贏得專案,客戶提什麼要求,他都答應?你很不滿,他卻說:「都是為了績效啊,而且我算過,沒增加多少工作量。」你咬了咬牙,認了。他接著說:「我還答應了客戶,提前兩個月完成專案。」你把咬碎的牙往肚裡吞,找老闆投訴。老闆說:「都是為了績效啊,我們拚了吧。」可是業務還有要求:「這個專案的合約金打了很大的折扣,為了節省成本,要再減少百分之二十的人員投入,拜託了!」
 
這樣熟悉的場景是很多專案經理的日常。專案延期、預算超標,最終客戶還不滿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對這個專案失控了。為什麼會失控?因為你的專案有個很危險的目標——多快好省。為什麼說多快好省是個很危險的目標呢?因為稍有不慎,它就會讓「專案管理金三角」無法閉合。
 
什麼是專案管理金三角?
 
舉個例子,比如種蘋果,我們當然希望蘋果既多又好。多和好,是專案的交付要求,術語叫範疇(scope),範疇的要求是優質。除此之外,我們還希望蘋果長得快,最好還省肥料。快,是對專案完成日期的要求,一般叫時間(time),時間的要求是快速;省,是對專案投入資源、經費的要求,統稱為成本(cost),成本的要求是廉價。
 
多快好省,就是同時做到優質、快速、廉價。但是,種蘋果要又大又多,通常很難又快又省。要大,就很難多。果農之所以定期要給果樹剪枝,就是要以減少果實數量換取質量。同樣,要快,就很難省。快的代價之一,可能是更高成本的肥料。
 
同時做到優質、快速、廉價,是對專案管理的理想化要求,以此為目標,容易讓團隊不切實際,把原本可以事先防範的風險後置。像開篇的案例那樣,「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專案,大多以無限延期、預算失控、客戶失望甚至絕望告終。

怎麼辦?

 
二〇〇一年,我通過了美國國際專案管理協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的考試,成為其認證的中國最早一批國際專案管理師(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PMP)。後來,我組織團隊,編寫了一門為期三天的高級專案管理課程,也獲得了PMI的課程認證。隨後幾年,我用這門課程,培訓出了不少專案管理專家。關於專案管理,請允許我分享一點看似空洞的經驗,那就是千萬不能貪婪,優質、快速或廉價不可兼得,你最多只能選兩樣。
 
我們把範疇、時間和成本作為三條邊,畫一個三角形,然後把範疇的邊加長。有一些基礎幾何知識的人就知道,這時必須相應加長時間或者成本,才能使三角形保持閉合。如果想降低成本呢?同樣,我們需要調整另外兩邊。這就是著名的「專案管理金三角」。
 
專案經理不是魔術師,他的工作不是承諾奇蹟,而是防止整個三角形失衡,最大可能的保證專案成功。
 
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專案管理金三角不坍塌,進而走向成功呢?教大家一個方法:固定第一邊、調節第二邊、投資第三邊。
 
第一,固定第一邊。這個專案的底線是什麼?需求是否神聖不可刪減?是死也要在國慶節前上線,還是花費超標就提頭來見?把優質、快速、廉價中的一項,且只有一項,確定為不可妥協的第一邊,作為衡量專案成功的底線。
 
第二,調節第二邊。假如確定了準時上線,也就是把快速作為堅守的底線,然後就要在優質和廉價中選擇更重視哪一個。試著減少一些預算,在工期不變的情況下,看看對品質有什麼影響,是否在客戶預期範圍內。反過來,調節一下品質呢?
 
第三,投資第三邊。在優質、快速或廉價中,選擇了兩樣後,就要全力以赴的在第三邊投入。該投入時間就投入時間,該花費金錢就花費金錢,該砍掉枝節功能就砍掉枝節功能,不能手軟。想要蘋果又大又甜,就必須剪掉一些小的果實和枝葉。
 
【劃重點】
 
專案管理金三角
 
就是由範圍、時間、成本構成的閉合三角形。專案管理最重要的心法,就是保持這個三角形的平衡。範疇的優質、時間的快速或者成本的廉價,只能選兩樣。具體的做法是固定第一邊、調節第二邊、投資第三邊。
評論
閱讀生活有限公司  聯絡信箱: reader@read-life.com

​閱讀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成為閱讀人
    • 閱讀人好事計畫
  • 閱讀人讀書
    • 心理。勵志。史地
    • 職場。商業。理財
    • 人際。溝通。親子
    • 生活。科普。保健
    • 閱讀。學習。思考
  • 閱讀人生大學校
  • 閱讀人學院
    • 高效閱讀力_精準學習實踐班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見字如面
    • 寫好一手硬筆字_親子共學
    • 高效筆記力_工作學習有效率
  • 關於閱讀人
    • 閱讀人見證 >
      • 媒體報導
      • 學員見證
  •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