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百萬粉絲」,你會想到誰呢?是政治人物、網紅網美,還是電影明星?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每周直播總是數萬人觀看的大人物──但他的身份以上皆非,是一位熱愛閱讀、並以此為職志的創業者。
是的,他就是正體中文世界最大閱讀社群,臉書粉專擁有 125 萬以上追蹤的《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 《閱讀人》不單單是一個粉絲專頁,更發展出 4、50 個類型各異的網路社團,其中最大的「閱讀人同學會」有超過 15 萬成員。它同時也與許多公部門、企業合作推廣閱讀。如今在無數推廣閱讀的場合中,不管是圖書館、或政府機構的文官培訓,都能看到鄭俊德在台上教學分享的身影。 你或許會猜,這麼大規模的閱讀社群,該不會背後有出版集團在撐腰吧?然而,至今已有十年歷史的《閱讀人》臉書專頁,在成立當初不僅沒有任何金援,更不用提出版社、企業或名人網紅的「加持」了。 「一開始,真的就只是一個興趣而已。」鄭俊德說:「但看到越來越多人因閱讀而改變,它(閱讀人)也慢慢變成我堅定不移的志業。」 看到這裡,你一定和我一樣好奇,理工背景出身、當過業務工程師、創業過 7 次的他,是如何將自己的興趣──閱讀與分享,發展為事業與志業,甚至成為台灣「推廣閱讀」的第一把交椅呢? 「黑手之子」與圖書館的相遇 鄭俊德出生於板橋,家中經營機車行的他,笑稱自己是「黑手之子」。小時候的他,其實沒有什麼閱讀習慣,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而已。直到上了大安高工後,鄭俊德班上碰巧有一群好友都喜歡去圖書館看書,他也跟著前去,卻因此與書本結下不解之緣。 鄭俊德回憶,當時學校的「圖書館」其實應該稱為「圖書室」──因為總面積約只有兩個教室大小。但他在高中 3 年裡因為迷上閱讀,幾乎把所有能借到的書都看完了。 到了 18 歲時,鄭俊德罹患自發性氣胸──這是一種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性命的病症。經過這場大病後,他發現人生在世其實相當脆弱,進而經常思索「人為什麼要活著」,也開始更積極的面對每一天。 那時,在教會擔任主日學老師的他,發現「閱讀」其實可以深深地影響每個家庭:如果父母有閱讀習慣,通常也能帶給孩子更宏觀、更有格局的視野。這段經驗在他心中默默種下一個種子,他相信台灣只要有更多人開始閱讀,就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醫學工程與小說並行的青年時代 也因為 18 歲那次重病,在病床上準備推甄的鄭俊德,注意到了「醫學工程學系」這個當時不算熱門的科系。鄭俊德認為它可以透過科技、幫助和自己一樣為病痛所苦的人,加上電子資訊科畢業的他,卻不喜歡單純只是寫程式而已,就決定報名這個專業。 上了大學後,鄭俊德來到新竹,第一次離家「解放」。但他並不像很多大學生一樣開始夜遊夜唱,而是同樣每天泡在圖書館,一排一排地把圖書館內的書借光。當時的他最喜歡看小說,小說中的人生百態,讓他可以認識不同的文化民情,也看見生命的各種可能。尤其是許多書中的主角不論最後失敗或成功,常因勇於開創而有著精彩豐富的人生,也讓他開始立定志向要創業。 醫學工程系畢業後,鄭俊德投入醫療產業擔任業務工程師,代表公司銷售器材設備給醫師、教授跟研究人員。當時他就知道,這不會是自己一輩子的工作,但自知個性內向的他在博覽群書後,深明自己如果想要成功創業,一定得有業務的特質,所以把這第一份工作當成「練功」。 不擅長用口才說服客戶的他,選擇用服務感動客戶。每個客戶的問題,他都會盡全力在當天提供解答,並主動幫忙解決各種疑難雜症。過了 3 年,鄭俊德有了創業資本後便毅然離職,跟朋友合作創立一家醫藥相關的代理經銷公司。 後來,他陸續嘗試過各種創業領域,包括觀光、保全、網路行銷,再到食品團購、音樂教育等等。但繞了一大圈後,他發現自己最投入、到後來也最具潛力的創業項目,竟然是一開始純做興趣的「閱讀推廣」。之後在顧問朋友的建議下,他嘗試為這個創業題目尋找商業模式,遂逐步成就了《閱讀人》這個兼具社會創新性質的企業。 《閱讀人》的十年路 談起《閱讀人》這個創立至今已十餘年的粉絲專頁,鄭俊德說一開始真的只是單純興趣分享,他認為如果自己能從閱讀中獲益良多,相信只要誠懇地把閱讀後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和書中的精華推廣給更多人,就能幫助其他人在文字中翻轉人生。 最初創辦粉絲頁時,直接取名為「閱讀」。後來鄭俊德思考到:「我們不只讀書,在與他人的相處中,也是一種閱讀,」因而將其改名為「閱讀人」。一開始經營得較為隨性,凡有趣的文章都轉貼,一天甚至可以發上 10 幾篇文;到後來慢慢聚焦在深度閱讀與分享,並陸續開始與出版社合作,分享書籍內的精華內容。 在這段過程中,《閱讀人》同時透過書摘、讀書心得、線上讀書會,把書中的精華用不同方式介紹、分享給大眾。許多網友口耳相傳下,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能在這些分享中,找到人生的力量:有跟父母關係不好的,因為被一篇文章給打動,開始嘗試和好;也有許多人遇到低潮,碰巧看到一篇安慰自己內心的文章,而來信感謝。 鄭俊德也因此更加相信:閱讀的力量,能為許多人生命帶來改變,這是一件「必須做也值得做」的事情。此時有一位從事顧問業的朋友鼓勵他:「這樣有意義的事情,你應該要試著全職投入,雖然或許不會賺大錢,卻能永續發展、帶來社會影響力。」就這樣,約莫 5 年前,鄭俊德開始專心以「推廣閱讀」為職志,打造自己的創業藍圖。 但閱讀人開始嘗試結合商業模式的前半年,走得並不順遂,鄭俊德甚至連一毛錢的營收都沒有。直到後來因緣際會下,得到某企業「協助舉辦讀書會」的案子,才因好口碑而打進企業界的圈子內,透過活動跟遊戲的方式推廣閱讀,有了收入來源。後來《閱讀人》也發展出政府推廣閱讀的專案服務,或至公司部門協助培訓演講。 隨著用心經營閱讀社群、向外跨界結合資源,《閱讀人》不再只是純粹燃燒生命與理想的「功德院」,而逐漸成為能夠永續經營的社會創新企業。 「閱讀傳教士」初衷不變,盼千萬人因閱讀改變 鄭俊德如今也和台灣各地的圖書館合作,積極推廣閱讀,成為「閱讀傳教士」。他期待透過「讀書、讀人、讀世界」,讓大家都能因閱讀而改變生命。鄭俊德說,他希望可以透過推廣閱讀影響 1000 萬個大人,這樣就會有 1000 萬個家庭因而變得更好。 關於閱讀,鄭俊德認為無需拚「量多」。他不認為每個人需要讀上幾百本書來展現所謂的「博學」,重點其實在於「實踐」──讀書讀到心坎裡,真的實踐書中的道理,並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正向改變,才有意義。 他建議年輕朋友,閱讀要能吸收內化,同時最好要有一定程度的目的性,也就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而讀、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現代人生活緊湊忙碌、未必有時間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鄭俊德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用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而是從目錄頁先了解書的架構,然後直接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來讀。 「在這個時代,其實每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都是過去的好幾倍,然而相較於網路上比較碎片化的訊息,書籍有體系、有架構的內容,仍有一定優勢與幫助。」鄭俊德說。 聽完了《閱讀人》的故事,你也準備好靜下心來看看幾本好書了嗎?對我來說,鄭俊德的故事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在這個時代,不管是怎樣的領域,熱門也好冷門也罷,只要你有一個為世界帶來改變的願景,它都有機會成為值得你投入一生的志業。 媒體來源: 從一個人的興趣,到百萬人的共讀社群──專訪《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我在書本中找到終身志業」|何則文/香蕉夢想家|換日線 (cw.com.tw) 提到「閱讀」,通常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很多人或許會想起學生時期為得到學歷、考證照的日子。畢業後就如脫離書海、自在生活。閱讀人鄭俊德說,其實那些只是知識學習的一小塊,還有一大部分是學校老師沒有告訴大家的「功能」。 知名網路說書人閱讀人粉絲專頁自2009年創立,至今已擁有115萬多粉絲。原先創立始於興趣,鄭俊德卻意外發現這有驚人影響力。書中的文字可以改變靈魂的思想與深度,雖然有些人因離開校園後就不再看書,但隨著網路興起,使閱讀進入新型態,藉由網路社群更凸顯出「閱讀是一種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需要許多人讓它永續下去。」而這一切都始於創辦人鄭俊德在生命中的看見。 當人生哲學遇到信仰 鄭俊德在高三上學途中,遇到一位老先生主動和他介紹福音。老先生以當時社會正熱的議題問他:「你相信兇手信主,上帝會饒恕他的過錯嗎?」這讓鄭俊德感到訝異,因為與自身傳統信仰價值觀衝突,引發他深思,但最後並未答應對方去教會的邀約。 隔了2周,因為母親的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場教會為年輕人舉辦的茶會,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才發現原來有幾位國小、國中同學就在這教會聚會,後來鄭俊德開始委身於教會,建立信仰根基。 信主初期曾發生與傳統信仰、價值觀等衝突,但讓他生命改變的契機是在18歲的一場大病。自發性氣胸讓鄭俊德差點失去生命,那時他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自己似乎隨時都會離開世界,而病好後仍有50%的復發率。鄭俊德思考,復發機率高,也表示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人生最後一天,因此啟發他思考人生哲學問題,人為何而活、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那段時間面臨考大學,就讀資工專業的他,為了想脫離科系既定框架,大學選擇了醫學工程,到新竹讀書。這期間他能自在去教會、認識聖經,在2年內讀了3遍聖經。鄭俊德說到,他除了從聖經思考人存在價值與意義,也在大眾書籍中找到不少突破人生關卡的答案。 有一則故事回應他心中困惑已久的問題:許多人都急於追求金錢、權勢,為的是被這世界記得。然而即使拿到了,仍不被記得、不知道你是誰,那這一生的追求又有何意義?…. 文章後半段提到,「成為別人生命的需要,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價值和意義。」這句話也就如聖經所說的「榮神益人」,讓他決定以此為人生目標,創業更能實現這個理想,於是大學期間他開始多方嘗試,也意外開始了閱讀人。 閱讀另一個「功能」:解決人生問題 在這趟閱讀旅程,鄭俊德從多方獲取各樣知識,更從書中找到人生解答。他說,學校的教導使人對知識、閱讀有既定印象,認為是往上攀升、求得學歷與證照等方式,但其實閱讀更大的功能是回應人生問題,「其實書就有答案,書就是人寫的,讀書就是讀人。」 鄭俊德成立臉書粉絲專頁「閱讀人」,幫助人從書中找尋答案,更是藉此將信仰帶入世界,期待透過改變大人思維,進而影響孩子、改變家庭,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源。目前閱讀人轉型為社會企業,在企業中舉辦讀書會、工作坊、公益活動合作等,他自己也到各處分享、以直播等方式,持續推動閱讀的力量。 平台內容包含各領域,他發現文字具有包容力、影響力與可能性,每當以書摘啟發大家思考時,留言下方總會引發許多討論。同時,他也收到不少人來信感謝,因著閱讀,使他們愛上閱讀、改變生命中許多想法與突破侷限;幫助失業的父親、失戀的女孩、尋短的讀友…等真實發生的故事。他說到,有些讀者會向他提問、被文章感動,他就會在談天間進一步詢問對方是否願意認識神,在線上做簡單的禱告,其中更有幾位讀者因此被感動、走進教會。 因著閱讀,鄭俊德找到人生解答、願意榮神益人,以自媒體為走入社會各角落的工具,讓閱讀成為人對認識信仰的開始。他分享,有時基督徒傳福音時,會不小心變成業績制,應該要讓福音成為吸引力。「分享你自己,讓人羨慕、知道你是基督徒,進而羨慕你的信仰」,這也適合在網路上與人建立關係。從影響到改變的等待過程需要耐心,漸漸影響對方。 只要願意成為「Yes man」來接受挑戰、跳脫框架、嘗試冒險,多花時間與人連結,尋找能影響世界的方式,靈巧像蛇、溫馴像鴿子。不僅完成神的大使命,看見神在個人心中的計畫,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獨特的力量影響世界,成為別人的幫助。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人生有許多困難難題, 例如 心碎時刻,告白失敗愛人遠離! 考試難題,一開卷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 人生迷失,不知道人生該往哪裡去? 而閱讀人主編要告訴你,閱讀就是你的超能力! 當你擁有這超能力將能為你的人生過關斬將,所以別怕人生這個大魔王,當你懂得使用閱讀寶刀,所有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這場演講將把這把寶刀的使用秘訣告訴你,快來加入我們的英雄行列,裝備閱讀超能力吧! 來源:http://udntalks.udn.com/videos_detail.php?id=454 周二晚上,看來像剛下班的上班族急急忙忙走進台北市巷弄一間講堂,彷彿要上什麼重要課程。他們年齡層從25歲跨到60歲,男性不少人打著領帶、提著公事包,女性妝容精緻,聚集在此,竟都只為讀一本書。
早年大多風行在校園間的讀書會,近年擴散全台各界,除了傳統的愛書人社群,更蔓延到企業、社區、醫院等各式機構乃至各種專業同好團體,成為傳播閱讀重要環節。這些讀書會形式多樣,光是實體讀書會就有眾人讀同一本書、社群分著讀完一本書、主講人「說書」大家聽等樣態,線上讀書會則有主講人直播、YouTube影音、版主發文、社團成員發表等。 太毅國際顧問集團創辦人林揚程長年經營企業端人才培訓,2015年在大陸參加阿里巴巴集團年會聽聞未來網路趨勢,動念以線上建立平台、線下連結社群的O2O(on line to off line)形式,用擅長的培訓概念,建立黏著度高的新型學習生態圈,社群種類就用他熱中二十多年的讀書會,「把台灣最愛學習的5%人圈起來」。 林揚程說,他26歲獨立創業時沒人教,各種問題都得自己解決,他只能靠看書和請教厲害朋友,最後乾脆把讀書和朋友湊起來變讀書會,靠不同讀書會和朋友圈解決不同問題。多年下來,林揚程在事業有成外,也成讀書會專家,近年友達光電等企業都找他帶讀書會,好藉讀書凝聚公司的核心價值。 2016年,串連各式獨立讀書會的「書粉聯盟」成立,吸引兩岸各領域專業講師結盟,至今光台灣已有73個讀書社群,大陸有二十多個,種類廣含商業智慧、學習思考、生活旅行、心靈健康。每個社群都有上百名粉絲,去年共開四百多場讀書會。 訪問當天,林揚程的「大書」讀書會讀傳授閱讀技巧的《洋蔥閱讀法》,近二十位企業高層及中生代、讀書人、YouTuber齊聚,先經林揚程「動態辯論法」腦力激盪,再分組分章快速閱讀並報告重點,最重要是一起創作出可在生活實踐的辦法。林揚程說,一個人讀書走得快,一群人讀書走得遠,是讀書會最大魅力。 「我在鴻海時工作壓力超大,但只要開讀書會那天,一定排除萬難從土城到台北!」參與大書讀書會數年的林新富,現任功學社人力資源課副管理師,笑說最初參加讀書會,是因覺得可透過社群用兩小時了解一本書的精髓,後來更發現和讀書會成員互動的珍貴。 他說,過去他以為讀書是一個人的事,但當和很多人一起讀書時,發現「收穫遠遠大於自己閱讀」。因為會參加讀書會者,都對閱讀有熱誠,對同一章節理解的重點卻可能完全不同,幫助他思考、建立更有結構的想法,比起原先個人理解深了好幾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擁有百萬粉絲的華人閱讀社群「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則在線上讀書會表現驚人,每周一次直播觀眾都達5000至1萬人,每次分享七、八本書,光是去年就講600本。另開的臉書社團「閱讀人同學會」,成立不到一年也擁三萬多名粉絲,成員每周約貼兩百多篇心得,都引熱烈討論,鄭俊德認為也如線上讀書會。 能擁有這麼大量觀眾群,鄭俊德說,「閱讀人」向來針對大眾,希望幫助讀者若遇人生困境,都能從書裡找到答案。他認為,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閱讀,是因為在教育影響下,認定閱讀就是為了考試;「如果告訴讀者知識可以幫你找到顏如玉、賺大錢,結果一定不同。」 鄭俊德也針對企業和一般機構設計有不同實體讀書會,在廣播電台及天下文化一號課堂App音頻節目說書,也有如廣義讀書會。此外,鄭俊德還打造教導學員快速閱讀的「高效閱讀力」等實體工作坊,以及引導讀者人生管理規畫的「設計人生」等線上工作坊,將閱讀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 29歲的YouTuber威爾遜,則嘗試用YouTube頻道「威哥Try Talk」和臉書社團「威爾遜讀書會」推廣讀書。原本從事補教業的他,近年有感AI人工智慧發達,亟思在工作被取代前找出路,決定從「閱讀」這件生命中最感熱情之事著手,將知識與更多人分享。他笑說,雖然目前尚未能靠此維生,但每有粉絲分享、回饋,就覺得非常喜悅。 看待讀書會形式百花齊放,40年前就開讀書會、全台首個公益性社團法人讀書會「行雲會」理事長顏世昌指出,網路改變是關鍵。他說,早年那種大家分享讀書心得的實體讀書會,在網路興起後一度減少,原因是書各式重點網路都找得到,看不到參加線下讀書會必要性。 然而現在的線下圖書會,因強調提供書摘外更多功能,重新吸引讀者參與。顏世昌舉例,像大書讀書會要求讀書時必須集體創造新事物,他的行雲會也強調參與者必須思考如何應用學到的知識,並扮演為參與者在大量資訊中快速濃縮知識的角色。「讀書會在體驗、社交外的功能,必須更深入、更複雜。」 顏世昌也感慨,台灣近年越來越不讀,中國的學習力則比台灣飢渴極多,造成台灣能夠輸出的東西越來越少,使得過去台灣可以帶給中國很多新觀念的局面,陡轉成台灣很多東西得向中國學。這也是他為何積極推動行雲會:「我一直覺得閱讀可以帶來很多正面能量,也希望更多人從中有收穫。」目前行雲會實體讀書會一次參與最多達百人。 讀書會夯,不少出版社近來都積極與各式讀書會合作。圓神出版社《被討厭的勇氣》前幾年高居暢銷書排行榜,當時各式大小讀書會都是主動推薦購買,現在許多出版社已將讀書會視為重要推書管道、主動聯繫,也讓讀者角色在行銷環節變得更具影響力。 聯合新聞網:https://times.hinet.net/news/22278517 不讀時代,閱讀反而是你的超能力!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昨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不僅讓北中南三地獨立書店共聚一堂,更用新鮮有趣的演講和遊戲、活動引領民眾閱讀,吸引逾六千名大小朋友報名參加,重新找回閱讀力。
願景工程推出「尋找台灣閱讀力」系列報導,討論現代人滑手機、讀臉書卻不讀紙本書,引發教育與文化危機。主辦單位在閱讀嘉年華展場內設置報導的打卡區,吸引大批觀眾拍照留念,許多小讀者拿著「我讀書所以我很美」等標語,跟著報紙頭版一起入鏡,留下搞笑卻饒富深意的紀念照。 這場閱讀嘉年華集合各種型態的閱讀,讓讀者了解紙本和數位閱讀是互補而非衝突。主辦單位邀來聯經、時報、遠流、親子天下等出版社設攤,推薦親子共讀好書。讀創故事、Readmoo讀墨電子書、一刻鯨選等新型態數位閱讀,也來共襄盛舉。 各自在台灣不同角落發光的獨立書店,也難得共聚一堂。來自台東的「晃晃二手書店」、屏東小琉球的「小島停琉」,恆春的「紅氣球書屋」、及來自嘉義的「島呼冊店」,分別選出在地好書共襄盛舉。 台灣最年輕的作家、十歲便出版書籍「熊讚牌蜂蜜」的國一學生易昀,曾在三年內讀完一千本書。她和母親鄭嘉蕙昨一起分享親子閱讀的樂趣。鄭嘉蕙指出,易昀每次寫完文章,就會請她「看一下」,但她從來不會修改,因為小孩子比你想像中有深度,「父母不要急於修正小孩子的想法,就不會拘束小孩子的想像力」。易昀則說,親子一起分享閱讀心得,不僅訓練小孩的表達能力,也是訓練大人的思考、包容和理解力。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則以「閱讀就是你的超能力」為題演講。他透露十八歲那年生了場大病,開始質疑「人為何活著」,老師和朋友都無法解答,最後他在書中找到答案:「活著是成為別人生命的需要」,也促使他創辦了推廣閱讀的社群。他說,人生任何階段遇到的難題,都可透過閱讀找到答案。 聯合報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844/3701812 周二晚上,不少男性打著領帶、提著公事包,女性則是妝容精緻,急忙走進台北市巷弄的一間講堂。他們的年齡層從廿五歲跨到六十歲,聚集在「大書」讀書會,只為讀一本書。 讀書會在校園、企業、社區、愛書人社群和專業同好團體間擴散,成為民間推廣閱讀的力量。如今發展形式多樣,除了實體讀書會,線上讀書會有主講人直播、YouTube影音、版主發文等,甚至吸引出版社積極與讀書會合作,將其視為重要推書管道。 「把台灣最愛學習的百分之五的人圈起來。」太毅國際顧問集團創辦人林揚程以線上建立平台、線下連結社群的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用他熱中廿多年的讀書會,建立黏著度高的新型學習生態圈,友達光電等企業都找他帶讀書會。 他串連兩岸各式獨立讀書會成立「書粉聯盟」,目前台灣已有七十三個讀書社群,包括自己創立的「大書」讀書會,去年共開四百多場讀書會。 林揚程說,一個人讀書走得快,一群人讀書走得遠,是讀書會最大魅力。參與「大書」數年的林新富是功學社人力資源課副管理師,參加讀書會是想用兩小時了解一本書精髓,後來發現大家理解重點不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收穫大於自己閱讀。 擁有廣大粉絲的華人閱讀社群「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每周一次直播觀眾達五千至一萬人,每次分享七、八本書,光去年就講六百本。他另開臉書社團「閱讀人同學會」,成立不到一年也擁三萬多名粉絲。 鄭俊德說,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閱讀,「如果告訴讀者知識可以幫你找到顏如玉、賺大錢,結果一定不同。」他針對企業和一般機構設計不同實體讀書會,也在電台及App音頻節目說書。鄭俊德還打造教導學員快速閱讀的「高效閱讀力」等實體工作坊,以及引導讀者人生管理的「設計人生」等線上工作坊。 原本從事補教業的廿九歲YouTuber威爾遜,則嘗試用「威哥Try Talk」頻道和臉書社團「威爾遜讀書會」推廣閱讀。 四十年前就開讀書會、全台首個公益性社團法人讀書會「行雲會」理事長顏世昌說,讀書會形式百花齊放,網路是關鍵。但他也感嘆,台灣近年愈來愈不讀,中國學習力卻顯飢渴,造成台灣能夠輸出的東西愈來愈少,轉成很多東西得向中國學。 媒體報導:聯合報 新聞連結: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895/3693679?fbclid=IwAR0e7y1LblfYhuw4rXL6JYbUSspyDn6f1Znm8m7CNm0UWaE6zai0RstsVgI 你今年讀書了嗎?近日的台北國際書展萬頭鑽動,打破現代人「只讀臉書,不讀書」的印象。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將在3月16日舉辦「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邀請大家一同感受閱讀魅力。 「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地點在華山文創園區中4B全館,邀請許多翻書夥伴參展,一樓以親子互動為主題,包括聯經出版、小魯文化、小兵出版、未來親子學習平台、親子天下、FunPark童書夢工廠、信誼基金會推薦親子共讀好書,並安排有趣的互動節目;二樓則有時報出版、遠流出版及特色獨立書店,包括遠自台東的「晃晃書店」、屏東小琉球「小島停琉」及「紅汽球書店」、「島呼冊店」等展出在地特選好書;還有數位閱讀時代不可或缺的「讀創故事」、「Readmoo讀墨電子書」、「一刻鯨選」等超豐富內容。 備受文青界擁戴的「日星鑄字行」,也會在現場擺攤,讓大家感受鉛字溫度;還有「圓盤印刷機」可以自製筆記本封面,以及「鉛字扭蛋機」、「詩塔羅實驗」和可愛的「豬年印章」。 二樓翻書舞台邀請親子教養專家王宏哲傳授如何幫助孩子突破各階段的學習關卡,華人最大閱讀社群創辦人鄭俊德主講如何將閱讀變成你的超能力;人氣心理師周慕姿、許皓宜講授自己的閱讀歷程,也教你如何活出不再壓抑的人生。 此外,一樓親子舞台有教跳《消除緊張的體操》,FunPark童書夢工廠說故事,讓「冷靜的鱷魚醫生」生動靈現,還有專家傳授「讓孩子愛上閱讀的5大秘招」。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家裡書架上的書,想要斷捨離嗎?閱讀嘉年華現場設置有「分享書櫃」,歡迎你帶一本好書來、換一本好書回去;活動結束後,此區書籍將全數捐助給需要的團體。 「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活動資訊如下: 時間:2019年3月16日(六)0930-18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中4B館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活動免費入場,事先線上報名可獲得100元Coupon券,詳細活動資訊請見網站,或掃描下方QRcode。 「閱讀」創辦人/ 鄭俊德
整理/ 王怡蓁 我們家是開機車行的,所以從小在修車的環境下長大,每天人來人往,加上我們只有一張桌子,大家共用一張,它既是書桌、飯桌,也是招待客人的桌子。我覺得在那個環境下比較不適合學習或閱讀,而且我們家生了三個男孩子,一個男孩就夠皮了何況是三個。 因為機車行店面在馬路邊,對好動的孩子而言是有危險性的,我弟就曾經在家前面被車撞上,還會一起去玩剛鋪設好的柏油「點仔膠」,小時候還以為是黏土,弄的頭髮糾結成一塊一塊,只好剃了個光頭,我們這三個小男生就是完全靜不下來,搞得我媽相當頭痛。 不過我媽也不是省油的燈,她有一個特質,就是無論遇到甚麼問題都會想辦法解決,為了對付我們三個好動的孩子,她買了一盒粉筆在地上畫三個圈圈,再分別讓孩子進入圈圈裡,只要踏出來就會被修理,讓我們好好靜下來「修身養性」,一開始雖然很不習慣,但我逐漸在圈圈裡靜下心來做點甚麼事,像是看書或畫畫,這是一個關鍵點,我想我應該是從那一刻起養成了專注以及靜下心來這兩件事。 其實我國小的時候沒有這麼愛閱讀,大概是因為我對閱讀這件事情有點障礙,我沒辦法理解書上的文字想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小學五年級以前學業成績都很差,但是在六年級時,有一門科目意外的影響我很大,那門課是數學。 「雞兔同籠」的圖像學習,開啟了對我閱讀的想像 其實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小時後學校的學習系統比較傾向記憶型,就是用背書的方式學習,但這並不適合每個人,背書這種方式就是我很大的難題,幾乎找不到方式可以記憶這些文字,因為沒辦法理解就無法記起來。 小學六年級時有一門課叫做「雞兔同籠」,就是一個籠子裡面有雞跟兔子,然後只給看到腳,要你推算出來分別有幾隻雞跟幾隻兔,或是給你動物的數量來換算出幾隻腳,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數學可以圖像化。 後來又看到更多像是數電線桿、樹木之類的圖像問題,我就想既然數學可以,那麼國文或其他科目可不可以?直到我上了國中,透過圖像化的方式慢慢的理解課本上及老師講解的東西,就等於說我的學業是小六開始才慢慢重新學習的,雖然進展很慢,但一但打開就體會到了學習跟閱讀的樂趣。 自從理解了圖像化學習方式,我的成績大幅進步了很多,因為智力測驗上得了不錯的成績,就被分配到A段班上,因為身旁的同學都在讀書考試,也沒辦法做甚麼,那個時候就讀了更多的書,所以我覺得影響閱讀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同儕。 考試滑鐵盧,不知道有高職這個選項 我人生第一個轉捩點是我高中考試滑鐵盧,那次是我很大的挫折,因為我模擬考都至少有前十名的成績,但後來居然滑到倒數的一、二名,這樣的成績只能進入高職就讀,以前沒聽過高職也不知道有這個選項,因為全班的人都考進了高中。 當時根本沒有頭緒、沒有方向,也不知道該讀那個科系的我,就照著爸媽的建議,往資訊、電子的方向走,因為那個年代所謂的「電子新貴」相當熱門,像是竹科、工程師都是有不錯的收入來源。後來我進入大安高工的資訊科就讀,發現向來用圖像化來理解的我,在資訊科裡反而更如魚得水,因為資訊科全都是圖像,沒有任何的背誦,操作才是重點。 但在學習寫程式的過程中,我發現我並不喜歡一直盯著電腦看,第一是乏味,第二這並不是我的興趣來源,在過程中也沒有成就感,後來,我在18歲時生了一場大病。 沒辦法再浪費時間了 18歲那一年我的肺泡突然無預警的破裂,進了醫院,醫生說這是「自發性氣胸」,一般氣胸大多是因為車禍撞擊導致肺泡破掉,但我是自己破掉的,空氣進入之後就會壓縮肺部,嚴重的話半小時就會休克窒息,復發機率有50%,而且只要發生過一次,往後一輩子都有50%的機率突然復發。 那時候我躺在病床上,想著那不就每天只有50%的機率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陽。一開始面對這場病,我覺得很茫然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黑暗,覺得隨時都會離開這個世界。那個時間點其實是在準備推甄的時期,我就在病床上寫自傳,決定自己要選甚麼科系,那時候我就在思考自己隨時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假設我活下來了,還要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嗎?還要繼續寫程式、做資訊嗎? 那時候因為高職一但選了路之後,往後的升學途徑就很狹窄,堆甄的書望眼看去幾乎都是資訊電子,那時看到一個叫做「醫學工程」的系所,是跨在電機領域下面,也算是資訊領域中的一環,那時候就覺得好像是冥冥中上天安排,在醫院裡面,會不會是上天要我走這條路?後來決定讀醫學工程系,用第一名的成績推甄到了新竹的學校,因為是高分進榜,所以學校給予免學費的優待,比公立學校還便宜。 大量閱讀,找到人生解答 其實我在高職的時候就已經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那時候一天的零用錢只有100元,包含車錢跟飯錢,我常常為了省下錢去買書,就從大安高工回到板橋的家,大約十三公里兩小時半的路程,只為了省下50元的車錢去買書。 上了大學之後,因為在新竹宿舍裡沒有電腦、電視,我就去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書,每天都會跑去借一兩本,那時候最快一天可以看完五本,就這樣養成了快速閱讀的一些技巧及理解方法。當時甚麼都看,小說、散文、科普等等,等到我畢業的時候,圖書館的書幾乎已經看完一半了。 那時候不知道存在世界上的意義是甚麼,我就從大量閱讀之中找答案,那時讀到一本書,它說:「我們一生之中都在追求第一名、追求榮耀,但就算追到了,其實並沒有人會記住你,為什麼呢?現在如果問你全世界跑最快或力氣最大、最有錢的人,你可能回答不出來,因為這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是你永遠會記得,誰在你的生命中拉你一把、給你支持、在你難過的時候給你安慰,你應該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需要」。 我看完這段話,頭皮一陣發麻,我想我找到我要的東西了,那就是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需要。所以我大學的時候就決定要創業,「創業」就是創造別人需要的產品、服務以及價值,我希望以這個角度來做我的事業。 後來我第一個工作是做業務工程師,必須推銷一些儀器設備跟藥劑,因此你必須有背景才能教醫生怎麼使用這些儀器設備,我將大學所學的專長發揮在這份工作上,持續了差不多三年,磨練我的推銷技巧、儲蓄了第一桶金後開始了我的創業生涯。 換了六個創業主題,挫折不斷的創業路 一開始並不是以「閱讀」來創業的,因為根本沒有想過靠「閱讀」可以賣什麼?如果賺不到錢,就沒辦法活下去,這個題目就沒辦法永續,當時我唯一想到的是一直拿政府資金來養活自己,這樣好像也不太對。 我創業的十年間,其實換了六個創業的主題,「閱讀」是第六個,也是現在進行中的。一開始畢業時沒有特別想做甚麼,有機會都會嘗試,所以第一個創業是遇到一個教授的健康食品,請我做代銷,我們就幫他推到藥房等通路去,但一年後我們也沒有拿到代理權,就停下來轉而找別的創業題目。 中間又經歷了保全設備、觀光產品、服務行銷、食品團購各式各樣的創業歷程,最後才是「閱讀」,其實我在五、六年前就已經開始寫部落格,當時覺得我可以把看過的東西記錄下來當做知識庫,當時剛好FB也剛進台灣一、兩年,我就想要不要把文章也丟到FB上,分享心情,看到不錯的新聞也會轉貼,鼓勵人們正能量的部分。 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互相影響的,當時我跟太太在教會做一些關懷弱勢家庭的志工,發現這些孩子們大多單純,想要幫助孩子脫離這樣的環境,不要被原生家庭影響,那時就想到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家裡的大人,如果我的創業是能夠改變大人的視野,是不是就能影響到很多我們看到的社會問題?因為只要大人改變,這些夫妻、親子關係的摩擦也可以跟著改善。 有這樣的認知後,就想到要用「閱讀」來做一些陶冶人心、能夠潛移默化的事,當時沒想到要賺錢,只是默默分享、默默的做。 「閱讀」驚人的成長速度 第一年「閱讀」FB粉絲團的按讚人數是2000人,第二年突然急速成長,跳到20萬人,第三年也有40萬人的穩定數量,面對這樣龐大的數字,當時有人向我們提議,你有這麼龐大的粉絲數量,台灣又很缺這樣的能量,閱讀人口越來越少,你要不要以這個為創業題目來找答案?試著讓「閱讀」產生更多影響力。 但實際上跳進來做之後發現,很難。 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議題,我每次創業都會預留一筆專款,當初跟太太協議只要用完專款,有可能會波及家裡的生活存款時就要停下來找工作,可是「閱讀」當時燒到剩五萬元的時候,真的是走頭無路了。 其實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真的要去傳遞出來,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機會產生。 當時我去參加一場讀書會,人數約20個人,每個人有5分鐘自我介紹,輪到我時就把推廣閱讀希望可以影響大人的概念說出來,一個老先生聽了就覺得我講得很好,事後來找我聊天,他發現「閱讀」的創業模式是B to C,主要參與對象是一般民眾,藉由民眾參與活動賺取一些報名費。他說你們正在做的事政府都已經做完了,很難在其中找到獲利點。 因為一般大眾參加閱讀活動是沒有付費、或低收費的習慣的,大家想說以前讀書會都不用付錢,為什麼你們這邊要錢?有時候我們收200元也會被罵。 但就算活動費200元,一次來2、30個人,收入雖然有6000元左右,但光是場地租借費就3、4000元,一個月辦四場也比不上一般上班族的薪水,要怎麼養人?換句話說活不下來,太難了。那個時候其實辦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像是桌遊等做了各種實驗性的閱讀活動,但卻一直找不到答案。所以老先生就對我們提議說,你們要換一種方式,用不改變初衷的方式繼續影響大人,他引導我們做B to B,也就是對公司企業,引薦我們到竹科相關的公司。 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收入來源主要是從企業來的。 「閱讀」價值是:「讀書、讀人、讀世界」。讀書就是會帶企業內訓的課程,讀人是人物採訪,讀世界就是幫一些商品、文字故事、公益團體,將他們的故事傳遞出去,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後來政府也找我們,承接一些閱讀推廣或讀書會的企劃。雖然當時「閱讀」的資金只剩五萬元,但之後找到方法後,資金就陸續的進來了。 SONY DSC 「閱讀」未來的走向? 現在「閱讀」比較趨於穩定。主要是欠缺對的方向跟題目,我們還在嘗試。在去年轉成B to B的方式,可是我最大的夢想還是B to C,為什麼呢?因為台灣的閱讀文化跟產業鏈如果能夠帶起來,影響才是最大的,就算我在企業待的再好,影響的還是企業而已,不會影響到一般大眾。 我們今年就有打算成立一個組織叫做「閱讀人同學會」,這是一個收費組織,會帶大家在一年內看完24本各種領域的書,目前規畫學費500元,可以讀完24本,並有線上學習及線下活動讓大家都可以參與,這是我們今年比較大的計劃。 另外B to B還是會繼續做,可是我們目前遇到的瓶頸就是老師不夠。我太太是流浪教師,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穩定的工作。我就突然想到,流浪老師其實都有上舞台講課的能力,可是他們舞台越來越少,甚至沒有舞台了,學校不聘,這些老師不知道要去哪裡。 我就想說如果能夠培育這些老師成為讀書會的種子,教師進企業去上課,那會不會是另一種產業鏈的誕生?這個計畫第一就是讓老師有意願投入,第二假設這件事情我們做得好的話,對閱讀推廣也有價值,讓更多人在裡面獲利,因為我相信如果閱讀產業鏈可以帶的起來,就表示有人可以在其中賺的到錢,屆時就有更多厲害的人願意投入進來,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台灣為什麼閱讀這件事一直推不起來,因為厲害的人不敢進來,因為跳進來就會餓死。工程師也不敢進來,很多公益團體給的薪水就是2萬多,工程師根本沒辦法待。像我們外包給工程師可能就要十幾萬,可是公益團體可能不願意花這筆錢,但如果你要最好的東西給一般大眾或是團體,你就相對要給出對的事情請高人來幫你達成、做好。 我們要怎麼開始讀書? 我發現很多大人都不知道怎麼閱讀、不敢閱讀,或是以為只有回到校園才能重新學習。其實學習這件事情沒有這麼困難,你跟人聊天也是一種學習,透過書也是、透過聽一場音樂會也是,都是一種閱讀學習的方法。 還有,閱讀時你要帶著問題去看書,並且不要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因為這是我們從小在學習歷程中學到的方法,但假設你一開始就讀的很艱深、很無聊,到後來就不會有任何成就感,你應該讀自己有興趣的,把一本書快速的翻閱一次,選章節,把有興趣的摺一摺,然後再去細讀那些摺起來的頁面。 而對於從來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我會鼓勵從聽演講開始,因為本來不看書又要逼他看書,蠻痛苦的。就像與其叫他吃苦瓜,因為很營養而逼他吃;不如說我們一起喝一杯苦瓜汁,就是有人陪伴他。 可以去聽一些名人演講,因為書只是演講文字化的東西,所以從聽覺開始,去參加藝文活動、音樂會,各種型式的學習,先從聽開始,然後不要一開始就讀那種得獎的書,因為這些書買回去你只會當裝飾。 為什麼呢? 假如有一天胡適或徐志摩坐在你面前,你有想過要跟他聊甚麼嗎?恐怕沒有,因為你根本跟他不熟。其實為什麼你讀了一些書會沒有興趣,是因為書就等於人,你沒興趣的東西跟沒興趣的人一樣話不投機,聊起來就覺得無聊,挑書就跟剛認識朋友的時候一樣。 所以挑書不要挑跟你LEVEL差太遠的書,即使讀漫畫也好,小朋友一開始先讀漫畫,像是哆啦A夢等等,慢慢的越讀越深。其實交朋友也是,先從淺的開始交,慢慢越交越深,終會將那些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書拿出來讀,就讀得懂了。因為那些得獎書主要可以對話的對象是評審。所以一開始想要閱讀,還是要從有興趣、適合自己的開始。 對於旅行跟閱讀兩者之間的理解? 就跟「讀書、讀人、讀世界」一樣,如果是喜歡旅行的人,他就是用「旅行」這件事來學知識,藉由這種學習方式與人互動、觀察環境,所以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習慣不一樣,就像亞理斯多德奇怪的學習方式,他會一直敲牆壁,要敲牆壁才能把東西記起來,所以每個人的學習技巧跟記東西的邏輯是不一樣的。 後來看一些心理學的書,有人用視覺型學習、有人是聽覺型,像是聽有聲書,或是聽老師講比較學得起來,另外有一種是感覺型,就是他只要被鼓勵就會願意讀,沒人鼓勵或沒人陪他就讀不下去。 其實多數人都有一點傾向感覺型,所以才會這麼多人在考試期間去圖書館唸書,因為自己一個人讀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讀書方式。 對於教育的現況覺得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我覺得教育已經有慢慢的在調整,以前可能是以成績至上,現在有些家長已經覺醒了,會覺得成績只是一時的,人生是一輩子的,要努力追尋的是那一輩子的事情。「品格、正直」是一輩子的,以及學會「找答案」的方法也是一輩子的。遇到困難你學會與人和善,找人幫忙,所以「人際」也是一輩子的。 因為我自己創業,認識很多老闆,有的不是工程師卻開了一間軟體公司,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很多對的資源,把對的人找來。所以未來的工作,需要的能力是人際、媒合能力,以及解答問題的能力的人。並不是會背誦、考試的人。只會考試未來沒甚麼競爭力,可能唯一的路就只有公務員。 人生中有沒有甚麼支撐自己的信念或口頭禪? 我覺得我的信念是因為我有信仰,信仰支撐我做了很多事情,我是基督徒,聖經裡有一段說: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制。」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有一天我在禱告,詢問上帝「閱讀」已經做不下去,沒有錢了,我說我跟祢「借錢」好嗎,上帝當然沒有直接把錢給我,但卻讓我再讀書會遇到那位老先生。這段話的帳幕之地是上帝給我的,那時候就覺得人的時間有限,為何我要限制自己的人生,應該要試著去打開看到更多可能。 給青少年、父母說的話? 很多人以為改變世界要做很大的事情,其實改變世界就是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進而影響自己周遭的人,你自己的世界就會跟著改變了。 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需要、幫助,就從周遭開始。 所以我會想跟青少年、父母說,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就失落或是放棄,即使是你現在唸的科系是你不喜歡的都沒關係,表示人生還有許多可能性。 很多人說為什麼我大學唸醫學工程,出來唸一下子,後來就完全沒有再碰這個科系相關的工作,但我想說為什麼要由大學那四年就決定未來的人生、甚至職場生涯四十年呢?你的人生還有很多個四年,而且我後來發現,學技能其實只要一、二年就學起來了,不用花到四年,大學期間空堂太多了,真正在學習的時間其實是一樣的,壓縮的話半年的時間就可以學的到。 我出社會後每年會投資自己在學習這件事上,每年會投資三到十萬。我也會上一些課,這些課都不便宜,以前讀書不知道這些課程這麼貴,像是文案課、行銷課、一些知識性的課,需要的話就會去上,因為覺得自己工作用的到,當你會用到就會很珍惜的去學。 所以我覺得要懂得投資自己,每年在一定的金額內讓自己不斷的提升,未來其實變化真的很快,很多產業都逐漸變小、甚至消失。因為自己在創業領域發現軟體已經取代掉很多人的工作了,這個趨勢三到五年就可以看的到,像是無人車之於司機、銀行行員或很多店面都會消失,或改從網路去進行,所以這是很大的產業轉變。 如果大人還沒有覺醒,一直想要用過去經驗來證明自己,是不太可能的。用前面兩三年的工作經驗,維持了二十年一直重複,沒有做任何改變或長進,是很可惜的。 「閱讀」官方網站:http://www.read-life.com/ 「閱讀」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出處:https://kids.mdnkids.com/story/鄭俊德:大量閱讀,找到我的人生解答/ 文: 王曉玟 你是不是也曾經怨嘆,生錯了時代? 你是不是也感到,沒有一份工作讓你快樂,生活已經欺騙了你?你是不是想對老闆拍桌子,還跑到街頭吶喊,抗議政府任意徵地、不敬畏人民任意通過服貿協定、動不動就向財團屈服? 20歲的你是活力四射的,世界經濟卻疲憊不堪。20歲的你是充滿鬥志的,台灣政治卻讓你失望。 幸好,我們都還有時間,還有力氣,讓一切改變。 今年3月時,《天下雜誌》在網路上開始募集《年輕人改變台灣的一百種方法》,我們坐在電腦前,看著一個又一個新鮮提案、利他行動,已經感到雀躍不已。進行報導時,更開心發現,台灣年輕人早就不是電視名嘴中的草莓族,而是意志堅定、絕不投降的「鋼鐵草莓」。 許多人拒絕被安排好的人生,紛紛離開台灣索尼、新竹物流、富士康等大公司,不再受困組織金字塔,自己創業,像是《青年開路》報導的愛物資、即將在6/23出刊的《天下雜誌》中報導的《Dear b&b》。更有的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練習架構在地創新模式,在全球化的颶風下驕傲抬頭,返鄉為在地老店注入新生命,創造新價值,比如《熱情海產粥》。 當上一代還在指指點點,批評台灣年輕人不夠努力、很難溝通,請看看下一代已經踏出的步伐,選擇了和上一代多麼不同的路。上一代在全球競爭征戰,下一代回到家鄉創新務農。上一代要追求成長,下一代要分配正義。上一代習慣強勢領導,下一代只接受開放協作。 兩代都生活在同一座島嶼,仰望同一片星空,卻彷彿活在平行時空。如果我們不要開啟世代戰爭,我們可以做什麼?面對台灣的世代不公,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繼續相信彼此的理由?我們該如何才能找到和上一代同行的步伐、和下一代對話的頻率? 因此,我們發起了「世代共享」活動,邀請童子賢、莊淑芬、江振城帶著一位年輕mentee,跟在他們身邊3天,進入彼此的世界。上一代願意分享、給予,下一代也有能力領略、承擔。 甚至,已經有年輕人響應「世代共享」。暢銷作家藍白拖、街頭路跑創辦人胡杰、獎金獵人共同創辦人花水木、閱讀社群創辦人鄭俊德四個「小世代青年」,發起「小世代共享」,募集世代小夥伴,九月開始,跟著四位不同領域的業師,生活3個月,連結資源,集氣夢想,互相扶持。第一堂課就是:寫下你的一百個夢想。 兩代與其開炮,不如擁抱,藍白拖說。 說真的,當記者十年,沒料到我還能從年輕人身上學到這麼多。看著「滾出趣」4位90後女生提倡的心旅行態度,我心中猛然想起Christopher Lasch 在《菁英的反叛》一書中觀察到的: 「新菁英背叛了中產階級。有野心的人們很清楚,四處為家的生活是出人頭地的代價。新菁英們只能在過境時順道回家,他們總是四處旅行,參加高階主管會議、新企業集團的開幕派對、或到不為人知的渡假勝地。那樣的世界觀基本上和觀光客沒什麼兩樣,那樣的視野很難讓他們對民主有任何熱情的奉獻。」 這位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批評全球化下的新菁英「對偉大的歷史責任沒有感覺」、「無法獻身於任何方向」、「只關心自己的福祉,還期望一個無限可能且完全自由的未來」。 在貧富差距擴大的台灣,新菁英們也忘記了,在19世紀的美國,財富是被理解用來實踐公民義務的: 圖書館、管弦樂團、公園、大學、醫院… 慈善事業讓菁英們走進他們鄰居以及下一代的生活裡。但是,現在的台灣,教育、婚姻都在複製複製階級,稅制也讓社會流動變成一場謊言。 「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台灣最貧苦最沒機會的時候。這樣的環境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我們過度短視,著眼於近利,造成這等困境。政府過度傾斜於保護少數財團,給予金融和科技業優先的利益,缺乏多樣價值的發展和照顧,」作家劉克襄在《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寫道。 幸好,在進行專刊報導時,我們親眼見證了,還有一群年輕人努力改變這一切。 不管是從政、返鄉、創業,還是在各自的工作岡位、努力彌平世代差距,我們看見,那種從年輕人身上迸發出來的衝撞意志,是鋼鐵草莓最亮眼的光芒。 摘自: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4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