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李容珍/台北報導】隨著科技的發達,愛書人手不釋卷的現象有很大的改變。根據國家圖書館今年6月公布的「111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2018至2022年的新紙本書的年出版量,最低為2020年的3萬3,003種,最高則為2021年的3萬9,815種。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電子書的出版量,從2018年的4, 340種,2022年翻倍成長到1萬9,614種;其中最近2年,新有聲書分別有442及423種的出版量,值得愛書人注意。
經營目前華人最大讀書社群的「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弟兄受訪時指出,2023年有多家實體書店結束營業,讓很多人對於紙本閱讀的未來感到憂心;他的觀察是,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若要閱讀,已不必像過去大費周章上圖書館找資料,只要動動手指連上網路,就可以獲得知識及打發時間。 在國家圖書館的調查中,電子書及有聲書日受歡迎,這代表著閱讀仍有一定的群眾和市場,但數位轉型已是必然的趨勢。 結合網紅行銷成趨勢 數位縮短城鄉差距 科技讓很多人選書及買書都在網路上進行,所以很多出版商透過社群行銷,或是與網紅名人合作推廣書籍;很多讀書社團,包括教會的讀書會,也從實體轉到線上;還有很多閱讀網紅直播導讀或是書摘,都可能帶動討論甚至是買書的風潮;書迷想要跟紙本書的作者互動交流,出版社會利用書展辦主題活動,並且善用社群邀約書迷同樂。 至於在這樣高度科技化的時代,教會及基督教出版社要怎樣善用科技來推動閱讀風氣及習慣?鄭俊德認為,電子書和有聲書會是未來趨勢,會影響紙本書。就好像人類歷史波段的演變,以前用印刷來傳遞知識,是先進的做法,時至今日,書籍的載體是從紙張到網路及手機平台。 書籍出版從紙張化到電子化,無論是電子書還是有聲書,都讓閱讀的城鄉差距縮小,鄭俊德鼓勵大家,不要害怕數位轉型,因為以台灣的網路及智慧手機的普及度,科技的進步,非但不是推廣閱讀的阻礙,反而是無限可能的新藍海。例如很多作家不單寫書,還會推出線上課程,有的作家還會出音頻課,讓讀者透過Podcast來收聽。每間出版社包括教會出版社,都要正向地去理解與面對,拿出數位轉型的策略,乘浪而起,而非滅頂。 閱讀從個人需求出發 為專業或找答案 很多人認為閱讀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開始閱讀呢?鄭俊德受訪時談到,他認為,要看個人閱讀的目的。如果閱讀是為培養專業,就要閱讀類似的書籍,累積相關知識。 如果是要找尋答案,他通常會建議,不需要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應該先看過封面目錄之後,直接挑自己有興趣的章節就好,甚至連第一章都不一定要讀。因為現代人時間不夠,直接先培養閱讀的興趣,從書中挑出有興趣的文字、章節或故事,接著再去細讀知識點,把它應用在工作或生活上,可能更容易讓人們覺得閱讀沒有這麼大的壓力或困難。 試著把時間縮短到5分鐘或10分鐘,就能夠讀完一個章節,以這樣的目標就好,就更容易培養大家對閱讀喜好,對閱讀可能就沒這麼大的壓力和阻礙。 讀書會不只為讀書 也交朋友培養領導 他自己成立讀書會或推動讀書會,還會提醒大家,就是參與讀書會不只是「讀書」這件事,還包括交朋友、培養領導能力。他組織讀書會時,三、五人到七人的小團體就可以進行,參與的人可以自由地投入。 鄭俊德認為,閱讀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帶來影響力的工具,因著我們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擁有知識可以去支持、幫助他人。 另外是「素養」方面。過去若覺得自己詞不達意,想講什麼卻表達不出來、沒有邏輯,其實「閱讀本身就會培養表達的邏輯力!」因為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會不斷累積一些金句或者延伸某些故事或是論點,進而會影響我們的表達內容,能夠越來清晰越有邏輯。 鄭俊德也表示,教會應該要推動閱讀,因為「閱讀」是在追尋真理、真道,更是追尋知識的終結,最終一定會引導到上帝那裡去。所以閱讀這件事本身在教會,必須要落實,同時教會也是一個最好實踐的場域。 教會是實踐閱讀的良好場域 因為教會有小組團體,可以用讀書會的方式,讀一些屬靈書籍,不用整本讀完,試著讓每個人分享自己讀後的亮光。每次聚會就逐次以章節來進行,然後讓每一次的聚會能夠在這樣的屬靈書籍亮光中,彼此得到造就,同時也從這些書籍作者的觀點,一起尋找到知識的答案。 書籍的選擇可以是屬靈書籍。例如財務指導類的屬靈書籍,目的是造就上帝的好管家,去管理個人財務、公司財務。有一些屬靈書籍是從聖經的角度來看我們在世俗中的專業培養。教會主日時,牧師也可以分享讀到的知識,讓牧師所傳遞的不單是聖經思維,而能夠跟信徒實際生活有所連結,讓聖經知識活用於生活中。 鄭俊德說,這個時代需要人們從閱讀中找到力量,而牧者、輔導或小組長,都可以起到帶頭作用。如果我們期待在組織中成為光和鹽,也必須要擁有光和鹽的能力。除了從聖經中找答案之外,也要讓專業發光。「閱讀本身就是培養專業發光的一個道具」,也是他覺得更直接、更有效的一個工具。 媒體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報導 從小我們接受教育,卻從來沒有人教「如何學習」。美國學習權威教授、認知心理學家 丹尼爾.威靈漢 在多場演講中,發現就連老師們也都不知該如何從一場演講中學習,更別說藉由一堂課、一本書,因此作者透過大腦運作方式,告訴大家該如何閱讀與學習。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方法有變化了!」創辦華人最大閱讀社群的創辦人鄭俊德坦言,教導人如何閱讀的經典書籍在距今100多年前出版,隨時光流轉,圖書的質與量都有大幅躍進,取得也更加方便,加上如今網路時代,要搜索相關資料不過彈指之間的事,因此閱讀的方法已然改變。 長年推廣閱讀的鄭俊德觀察,多數人對於閱讀會有兩大誤區: 一、認為書應該讀完 鄭俊德表示,許多人會認為閱讀應該是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但他直言:「書不是用來看完的,而是用來解答的。」好比字典的功能,當閱讀者帶著疑問翻閱書籍,主動式學習會增強學習動機、提升意願,同時也增強學習效率。 二、認為書讀越多越好 在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下,許多人對於一年閱讀100、200本書的人會心生敬佩與羨慕,對此鄭俊德表示,略讀、速讀雖然都可提升閱讀的速度與量,但不論閱讀量多少,重點在於閱讀後是否真可應用在生活中,這才是需要留意的地方。尤其若想增強學習的記憶力,則仍須透過思考才能達到此目的,因為「記憶是思想的殘留物」,無法速成。 鄭俊德直言,學習分為兩種,一種是「學到」、另一種是「表現」。例如:小孩背誦三字經、學生考試拿高分、舉重一次…這些大多屬於表現的範疇,通常隨時間過去可能會遺忘;但「學到」則是能寫、能說、能舉一反三,同時還可實際在生活中應用,例如:舉重選手透過不斷訓練、累積,證明自己是專業舉重者。 至於學習過程中想克服拖延症,鄭俊德建議初期可先將目標縮小,例如把想要閱讀30分鐘,改為閱讀5分鐘,甚至閱讀1頁也可以,同時羅列為代辦清單,每當做到時就打一個勾,透過視覺化日漸養成閱讀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擺脫拖延症困擾。 媒體來源:今周刊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405160030/ 談到「百萬粉絲」,你會想到誰呢?是政治人物、網紅網美,還是電影明星?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每周直播總是數萬人觀看的大人物──但他的身份以上皆非,是一位熱愛閱讀、並以此為職志的創業者。
是的,他就是正體中文世界最大閱讀社群,臉書粉專擁有 125 萬以上追蹤的《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 《閱讀人》不單單是一個粉絲專頁,更發展出 4、50 個類型各異的網路社團,其中最大的「閱讀人同學會」有超過 15 萬成員。它同時也與許多公部門、企業合作推廣閱讀。如今在無數推廣閱讀的場合中,不管是圖書館、或政府機構的文官培訓,都能看到鄭俊德在台上教學分享的身影。 你或許會猜,這麼大規模的閱讀社群,該不會背後有出版集團在撐腰吧?然而,至今已有十年歷史的《閱讀人》臉書專頁,在成立當初不僅沒有任何金援,更不用提出版社、企業或名人網紅的「加持」了。 「一開始,真的就只是一個興趣而已。」鄭俊德說:「但看到越來越多人因閱讀而改變,它(閱讀人)也慢慢變成我堅定不移的志業。」 看到這裡,你一定和我一樣好奇,理工背景出身、當過業務工程師、創業過 7 次的他,是如何將自己的興趣──閱讀與分享,發展為事業與志業,甚至成為台灣「推廣閱讀」的第一把交椅呢? 「黑手之子」與圖書館的相遇 鄭俊德出生於板橋,家中經營機車行的他,笑稱自己是「黑手之子」。小時候的他,其實沒有什麼閱讀習慣,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而已。直到上了大安高工後,鄭俊德班上碰巧有一群好友都喜歡去圖書館看書,他也跟著前去,卻因此與書本結下不解之緣。 鄭俊德回憶,當時學校的「圖書館」其實應該稱為「圖書室」──因為總面積約只有兩個教室大小。但他在高中 3 年裡因為迷上閱讀,幾乎把所有能借到的書都看完了。 到了 18 歲時,鄭俊德罹患自發性氣胸──這是一種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性命的病症。經過這場大病後,他發現人生在世其實相當脆弱,進而經常思索「人為什麼要活著」,也開始更積極的面對每一天。 那時,在教會擔任主日學老師的他,發現「閱讀」其實可以深深地影響每個家庭:如果父母有閱讀習慣,通常也能帶給孩子更宏觀、更有格局的視野。這段經驗在他心中默默種下一個種子,他相信台灣只要有更多人開始閱讀,就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醫學工程與小說並行的青年時代 也因為 18 歲那次重病,在病床上準備推甄的鄭俊德,注意到了「醫學工程學系」這個當時不算熱門的科系。鄭俊德認為它可以透過科技、幫助和自己一樣為病痛所苦的人,加上電子資訊科畢業的他,卻不喜歡單純只是寫程式而已,就決定報名這個專業。 上了大學後,鄭俊德來到新竹,第一次離家「解放」。但他並不像很多大學生一樣開始夜遊夜唱,而是同樣每天泡在圖書館,一排一排地把圖書館內的書借光。當時的他最喜歡看小說,小說中的人生百態,讓他可以認識不同的文化民情,也看見生命的各種可能。尤其是許多書中的主角不論最後失敗或成功,常因勇於開創而有著精彩豐富的人生,也讓他開始立定志向要創業。 醫學工程系畢業後,鄭俊德投入醫療產業擔任業務工程師,代表公司銷售器材設備給醫師、教授跟研究人員。當時他就知道,這不會是自己一輩子的工作,但自知個性內向的他在博覽群書後,深明自己如果想要成功創業,一定得有業務的特質,所以把這第一份工作當成「練功」。 不擅長用口才說服客戶的他,選擇用服務感動客戶。每個客戶的問題,他都會盡全力在當天提供解答,並主動幫忙解決各種疑難雜症。過了 3 年,鄭俊德有了創業資本後便毅然離職,跟朋友合作創立一家醫藥相關的代理經銷公司。 後來,他陸續嘗試過各種創業領域,包括觀光、保全、網路行銷,再到食品團購、音樂教育等等。但繞了一大圈後,他發現自己最投入、到後來也最具潛力的創業項目,竟然是一開始純做興趣的「閱讀推廣」。之後在顧問朋友的建議下,他嘗試為這個創業題目尋找商業模式,遂逐步成就了《閱讀人》這個兼具社會創新性質的企業。 《閱讀人》的十年路 談起《閱讀人》這個創立至今已十餘年的粉絲專頁,鄭俊德說一開始真的只是單純興趣分享,他認為如果自己能從閱讀中獲益良多,相信只要誠懇地把閱讀後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和書中的精華推廣給更多人,就能幫助其他人在文字中翻轉人生。 最初創辦粉絲頁時,直接取名為「閱讀」。後來鄭俊德思考到:「我們不只讀書,在與他人的相處中,也是一種閱讀,」因而將其改名為「閱讀人」。一開始經營得較為隨性,凡有趣的文章都轉貼,一天甚至可以發上 10 幾篇文;到後來慢慢聚焦在深度閱讀與分享,並陸續開始與出版社合作,分享書籍內的精華內容。 在這段過程中,《閱讀人》同時透過書摘、讀書心得、線上讀書會,把書中的精華用不同方式介紹、分享給大眾。許多網友口耳相傳下,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能在這些分享中,找到人生的力量:有跟父母關係不好的,因為被一篇文章給打動,開始嘗試和好;也有許多人遇到低潮,碰巧看到一篇安慰自己內心的文章,而來信感謝。 鄭俊德也因此更加相信:閱讀的力量,能為許多人生命帶來改變,這是一件「必須做也值得做」的事情。此時有一位從事顧問業的朋友鼓勵他:「這樣有意義的事情,你應該要試著全職投入,雖然或許不會賺大錢,卻能永續發展、帶來社會影響力。」就這樣,約莫 5 年前,鄭俊德開始專心以「推廣閱讀」為職志,打造自己的創業藍圖。 但閱讀人開始嘗試結合商業模式的前半年,走得並不順遂,鄭俊德甚至連一毛錢的營收都沒有。直到後來因緣際會下,得到某企業「協助舉辦讀書會」的案子,才因好口碑而打進企業界的圈子內,透過活動跟遊戲的方式推廣閱讀,有了收入來源。後來《閱讀人》也發展出政府推廣閱讀的專案服務,或至公司部門協助培訓演講。 隨著用心經營閱讀社群、向外跨界結合資源,《閱讀人》不再只是純粹燃燒生命與理想的「功德院」,而逐漸成為能夠永續經營的社會創新企業。 「閱讀傳教士」初衷不變,盼千萬人因閱讀改變 鄭俊德如今也和台灣各地的圖書館合作,積極推廣閱讀,成為「閱讀傳教士」。他期待透過「讀書、讀人、讀世界」,讓大家都能因閱讀而改變生命。鄭俊德說,他希望可以透過推廣閱讀影響 1000 萬個大人,這樣就會有 1000 萬個家庭因而變得更好。 關於閱讀,鄭俊德認為無需拚「量多」。他不認為每個人需要讀上幾百本書來展現所謂的「博學」,重點其實在於「實踐」──讀書讀到心坎裡,真的實踐書中的道理,並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正向改變,才有意義。 他建議年輕朋友,閱讀要能吸收內化,同時最好要有一定程度的目的性,也就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而讀、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現代人生活緊湊忙碌、未必有時間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鄭俊德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用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而是從目錄頁先了解書的架構,然後直接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來讀。 「在這個時代,其實每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都是過去的好幾倍,然而相較於網路上比較碎片化的訊息,書籍有體系、有架構的內容,仍有一定優勢與幫助。」鄭俊德說。 聽完了《閱讀人》的故事,你也準備好靜下心來看看幾本好書了嗎?對我來說,鄭俊德的故事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在這個時代,不管是怎樣的領域,熱門也好冷門也罷,只要你有一個為世界帶來改變的願景,它都有機會成為值得你投入一生的志業。 媒體來源: 從一個人的興趣,到百萬人的共讀社群──專訪《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我在書本中找到終身志業」|何則文/香蕉夢想家|換日線 (cw.com.tw) 提到「閱讀」,通常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很多人或許會想起學生時期為得到學歷、考證照的日子。畢業後就如脫離書海、自在生活。閱讀人鄭俊德說,其實那些只是知識學習的一小塊,還有一大部分是學校老師沒有告訴大家的「功能」。 知名網路說書人閱讀人粉絲專頁自2009年創立,至今已擁有115萬多粉絲。原先創立始於興趣,鄭俊德卻意外發現這有驚人影響力。書中的文字可以改變靈魂的思想與深度,雖然有些人因離開校園後就不再看書,但隨著網路興起,使閱讀進入新型態,藉由網路社群更凸顯出「閱讀是一種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需要許多人讓它永續下去。」而這一切都始於創辦人鄭俊德在生命中的看見。 當人生哲學遇到信仰 鄭俊德在高三上學途中,遇到一位老先生主動和他介紹福音。老先生以當時社會正熱的議題問他:「你相信兇手信主,上帝會饒恕他的過錯嗎?」這讓鄭俊德感到訝異,因為與自身傳統信仰價值觀衝突,引發他深思,但最後並未答應對方去教會的邀約。 隔了2周,因為母親的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場教會為年輕人舉辦的茶會,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才發現原來有幾位國小、國中同學就在這教會聚會,後來鄭俊德開始委身於教會,建立信仰根基。 信主初期曾發生與傳統信仰、價值觀等衝突,但讓他生命改變的契機是在18歲的一場大病。自發性氣胸讓鄭俊德差點失去生命,那時他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自己似乎隨時都會離開世界,而病好後仍有50%的復發率。鄭俊德思考,復發機率高,也表示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人生最後一天,因此啟發他思考人生哲學問題,人為何而活、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那段時間面臨考大學,就讀資工專業的他,為了想脫離科系既定框架,大學選擇了醫學工程,到新竹讀書。這期間他能自在去教會、認識聖經,在2年內讀了3遍聖經。鄭俊德說到,他除了從聖經思考人存在價值與意義,也在大眾書籍中找到不少突破人生關卡的答案。 有一則故事回應他心中困惑已久的問題:許多人都急於追求金錢、權勢,為的是被這世界記得。然而即使拿到了,仍不被記得、不知道你是誰,那這一生的追求又有何意義?…. 文章後半段提到,「成為別人生命的需要,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價值和意義。」這句話也就如聖經所說的「榮神益人」,讓他決定以此為人生目標,創業更能實現這個理想,於是大學期間他開始多方嘗試,也意外開始了閱讀人。 閱讀另一個「功能」:解決人生問題 在這趟閱讀旅程,鄭俊德從多方獲取各樣知識,更從書中找到人生解答。他說,學校的教導使人對知識、閱讀有既定印象,認為是往上攀升、求得學歷與證照等方式,但其實閱讀更大的功能是回應人生問題,「其實書就有答案,書就是人寫的,讀書就是讀人。」 鄭俊德成立臉書粉絲專頁「閱讀人」,幫助人從書中找尋答案,更是藉此將信仰帶入世界,期待透過改變大人思維,進而影響孩子、改變家庭,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源。目前閱讀人轉型為社會企業,在企業中舉辦讀書會、工作坊、公益活動合作等,他自己也到各處分享、以直播等方式,持續推動閱讀的力量。 平台內容包含各領域,他發現文字具有包容力、影響力與可能性,每當以書摘啟發大家思考時,留言下方總會引發許多討論。同時,他也收到不少人來信感謝,因著閱讀,使他們愛上閱讀、改變生命中許多想法與突破侷限;幫助失業的父親、失戀的女孩、尋短的讀友…等真實發生的故事。他說到,有些讀者會向他提問、被文章感動,他就會在談天間進一步詢問對方是否願意認識神,在線上做簡單的禱告,其中更有幾位讀者因此被感動、走進教會。 因著閱讀,鄭俊德找到人生解答、願意榮神益人,以自媒體為走入社會各角落的工具,讓閱讀成為人對認識信仰的開始。他分享,有時基督徒傳福音時,會不小心變成業績制,應該要讓福音成為吸引力。「分享你自己,讓人羨慕、知道你是基督徒,進而羨慕你的信仰」,這也適合在網路上與人建立關係。從影響到改變的等待過程需要耐心,漸漸影響對方。 只要願意成為「Yes man」來接受挑戰、跳脫框架、嘗試冒險,多花時間與人連結,尋找能影響世界的方式,靈巧像蛇、溫馴像鴿子。不僅完成神的大使命,看見神在個人心中的計畫,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獨特的力量影響世界,成為別人的幫助。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人生有許多困難難題, 例如 心碎時刻,告白失敗愛人遠離! 考試難題,一開卷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 人生迷失,不知道人生該往哪裡去? 而閱讀人主編要告訴你,閱讀就是你的超能力! 當你擁有這超能力將能為你的人生過關斬將,所以別怕人生這個大魔王,當你懂得使用閱讀寶刀,所有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這場演講將把這把寶刀的使用秘訣告訴你,快來加入我們的英雄行列,裝備閱讀超能力吧! 來源:http://udntalks.udn.com/videos_detail.php?id=454 周二晚上,看來像剛下班的上班族急急忙忙走進台北市巷弄一間講堂,彷彿要上什麼重要課程。他們年齡層從25歲跨到60歲,男性不少人打著領帶、提著公事包,女性妝容精緻,聚集在此,竟都只為讀一本書。
早年大多風行在校園間的讀書會,近年擴散全台各界,除了傳統的愛書人社群,更蔓延到企業、社區、醫院等各式機構乃至各種專業同好團體,成為傳播閱讀重要環節。這些讀書會形式多樣,光是實體讀書會就有眾人讀同一本書、社群分著讀完一本書、主講人「說書」大家聽等樣態,線上讀書會則有主講人直播、YouTube影音、版主發文、社團成員發表等。 太毅國際顧問集團創辦人林揚程長年經營企業端人才培訓,2015年在大陸參加阿里巴巴集團年會聽聞未來網路趨勢,動念以線上建立平台、線下連結社群的O2O(on line to off line)形式,用擅長的培訓概念,建立黏著度高的新型學習生態圈,社群種類就用他熱中二十多年的讀書會,「把台灣最愛學習的5%人圈起來」。 林揚程說,他26歲獨立創業時沒人教,各種問題都得自己解決,他只能靠看書和請教厲害朋友,最後乾脆把讀書和朋友湊起來變讀書會,靠不同讀書會和朋友圈解決不同問題。多年下來,林揚程在事業有成外,也成讀書會專家,近年友達光電等企業都找他帶讀書會,好藉讀書凝聚公司的核心價值。 2016年,串連各式獨立讀書會的「書粉聯盟」成立,吸引兩岸各領域專業講師結盟,至今光台灣已有73個讀書社群,大陸有二十多個,種類廣含商業智慧、學習思考、生活旅行、心靈健康。每個社群都有上百名粉絲,去年共開四百多場讀書會。 訪問當天,林揚程的「大書」讀書會讀傳授閱讀技巧的《洋蔥閱讀法》,近二十位企業高層及中生代、讀書人、YouTuber齊聚,先經林揚程「動態辯論法」腦力激盪,再分組分章快速閱讀並報告重點,最重要是一起創作出可在生活實踐的辦法。林揚程說,一個人讀書走得快,一群人讀書走得遠,是讀書會最大魅力。 「我在鴻海時工作壓力超大,但只要開讀書會那天,一定排除萬難從土城到台北!」參與大書讀書會數年的林新富,現任功學社人力資源課副管理師,笑說最初參加讀書會,是因覺得可透過社群用兩小時了解一本書的精髓,後來更發現和讀書會成員互動的珍貴。 他說,過去他以為讀書是一個人的事,但當和很多人一起讀書時,發現「收穫遠遠大於自己閱讀」。因為會參加讀書會者,都對閱讀有熱誠,對同一章節理解的重點卻可能完全不同,幫助他思考、建立更有結構的想法,比起原先個人理解深了好幾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擁有百萬粉絲的華人閱讀社群「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則在線上讀書會表現驚人,每周一次直播觀眾都達5000至1萬人,每次分享七、八本書,光是去年就講600本。另開的臉書社團「閱讀人同學會」,成立不到一年也擁三萬多名粉絲,成員每周約貼兩百多篇心得,都引熱烈討論,鄭俊德認為也如線上讀書會。 能擁有這麼大量觀眾群,鄭俊德說,「閱讀人」向來針對大眾,希望幫助讀者若遇人生困境,都能從書裡找到答案。他認為,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閱讀,是因為在教育影響下,認定閱讀就是為了考試;「如果告訴讀者知識可以幫你找到顏如玉、賺大錢,結果一定不同。」 鄭俊德也針對企業和一般機構設計有不同實體讀書會,在廣播電台及天下文化一號課堂App音頻節目說書,也有如廣義讀書會。此外,鄭俊德還打造教導學員快速閱讀的「高效閱讀力」等實體工作坊,以及引導讀者人生管理規畫的「設計人生」等線上工作坊,將閱讀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 29歲的YouTuber威爾遜,則嘗試用YouTube頻道「威哥Try Talk」和臉書社團「威爾遜讀書會」推廣讀書。原本從事補教業的他,近年有感AI人工智慧發達,亟思在工作被取代前找出路,決定從「閱讀」這件生命中最感熱情之事著手,將知識與更多人分享。他笑說,雖然目前尚未能靠此維生,但每有粉絲分享、回饋,就覺得非常喜悅。 看待讀書會形式百花齊放,40年前就開讀書會、全台首個公益性社團法人讀書會「行雲會」理事長顏世昌指出,網路改變是關鍵。他說,早年那種大家分享讀書心得的實體讀書會,在網路興起後一度減少,原因是書各式重點網路都找得到,看不到參加線下讀書會必要性。 然而現在的線下圖書會,因強調提供書摘外更多功能,重新吸引讀者參與。顏世昌舉例,像大書讀書會要求讀書時必須集體創造新事物,他的行雲會也強調參與者必須思考如何應用學到的知識,並扮演為參與者在大量資訊中快速濃縮知識的角色。「讀書會在體驗、社交外的功能,必須更深入、更複雜。」 顏世昌也感慨,台灣近年越來越不讀,中國的學習力則比台灣飢渴極多,造成台灣能夠輸出的東西越來越少,使得過去台灣可以帶給中國很多新觀念的局面,陡轉成台灣很多東西得向中國學。這也是他為何積極推動行雲會:「我一直覺得閱讀可以帶來很多正面能量,也希望更多人從中有收穫。」目前行雲會實體讀書會一次參與最多達百人。 讀書會夯,不少出版社近來都積極與各式讀書會合作。圓神出版社《被討厭的勇氣》前幾年高居暢銷書排行榜,當時各式大小讀書會都是主動推薦購買,現在許多出版社已將讀書會視為重要推書管道、主動聯繫,也讓讀者角色在行銷環節變得更具影響力。 聯合新聞網:https://times.hinet.net/news/22278517 不讀時代,閱讀反而是你的超能力!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昨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不僅讓北中南三地獨立書店共聚一堂,更用新鮮有趣的演講和遊戲、活動引領民眾閱讀,吸引逾六千名大小朋友報名參加,重新找回閱讀力。
願景工程推出「尋找台灣閱讀力」系列報導,討論現代人滑手機、讀臉書卻不讀紙本書,引發教育與文化危機。主辦單位在閱讀嘉年華展場內設置報導的打卡區,吸引大批觀眾拍照留念,許多小讀者拿著「我讀書所以我很美」等標語,跟著報紙頭版一起入鏡,留下搞笑卻饒富深意的紀念照。 這場閱讀嘉年華集合各種型態的閱讀,讓讀者了解紙本和數位閱讀是互補而非衝突。主辦單位邀來聯經、時報、遠流、親子天下等出版社設攤,推薦親子共讀好書。讀創故事、Readmoo讀墨電子書、一刻鯨選等新型態數位閱讀,也來共襄盛舉。 各自在台灣不同角落發光的獨立書店,也難得共聚一堂。來自台東的「晃晃二手書店」、屏東小琉球的「小島停琉」,恆春的「紅氣球書屋」、及來自嘉義的「島呼冊店」,分別選出在地好書共襄盛舉。 台灣最年輕的作家、十歲便出版書籍「熊讚牌蜂蜜」的國一學生易昀,曾在三年內讀完一千本書。她和母親鄭嘉蕙昨一起分享親子閱讀的樂趣。鄭嘉蕙指出,易昀每次寫完文章,就會請她「看一下」,但她從來不會修改,因為小孩子比你想像中有深度,「父母不要急於修正小孩子的想法,就不會拘束小孩子的想像力」。易昀則說,親子一起分享閱讀心得,不僅訓練小孩的表達能力,也是訓練大人的思考、包容和理解力。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則以「閱讀就是你的超能力」為題演講。他透露十八歲那年生了場大病,開始質疑「人為何活著」,老師和朋友都無法解答,最後他在書中找到答案:「活著是成為別人生命的需要」,也促使他創辦了推廣閱讀的社群。他說,人生任何階段遇到的難題,都可透過閱讀找到答案。 聯合報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844/3701812 周二晚上,不少男性打著領帶、提著公事包,女性則是妝容精緻,急忙走進台北市巷弄的一間講堂。他們的年齡層從廿五歲跨到六十歲,聚集在「大書」讀書會,只為讀一本書。 讀書會在校園、企業、社區、愛書人社群和專業同好團體間擴散,成為民間推廣閱讀的力量。如今發展形式多樣,除了實體讀書會,線上讀書會有主講人直播、YouTube影音、版主發文等,甚至吸引出版社積極與讀書會合作,將其視為重要推書管道。 「把台灣最愛學習的百分之五的人圈起來。」太毅國際顧問集團創辦人林揚程以線上建立平台、線下連結社群的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用他熱中廿多年的讀書會,建立黏著度高的新型學習生態圈,友達光電等企業都找他帶讀書會。 他串連兩岸各式獨立讀書會成立「書粉聯盟」,目前台灣已有七十三個讀書社群,包括自己創立的「大書」讀書會,去年共開四百多場讀書會。 林揚程說,一個人讀書走得快,一群人讀書走得遠,是讀書會最大魅力。參與「大書」數年的林新富是功學社人力資源課副管理師,參加讀書會是想用兩小時了解一本書精髓,後來發現大家理解重點不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收穫大於自己閱讀。 擁有廣大粉絲的華人閱讀社群「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每周一次直播觀眾達五千至一萬人,每次分享七、八本書,光去年就講六百本。他另開臉書社團「閱讀人同學會」,成立不到一年也擁三萬多名粉絲。 鄭俊德說,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閱讀,「如果告訴讀者知識可以幫你找到顏如玉、賺大錢,結果一定不同。」他針對企業和一般機構設計不同實體讀書會,也在電台及App音頻節目說書。鄭俊德還打造教導學員快速閱讀的「高效閱讀力」等實體工作坊,以及引導讀者人生管理的「設計人生」等線上工作坊。 原本從事補教業的廿九歲YouTuber威爾遜,則嘗試用「威哥Try Talk」頻道和臉書社團「威爾遜讀書會」推廣閱讀。 四十年前就開讀書會、全台首個公益性社團法人讀書會「行雲會」理事長顏世昌說,讀書會形式百花齊放,網路是關鍵。但他也感嘆,台灣近年愈來愈不讀,中國學習力卻顯飢渴,造成台灣能夠輸出的東西愈來愈少,轉成很多東西得向中國學。 媒體報導:聯合報 新聞連結: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895/3693679?fbclid=IwAR0e7y1LblfYhuw4rXL6JYbUSspyDn6f1Znm8m7CNm0UWaE6zai0RstsVgI 你今年讀書了嗎?近日的台北國際書展萬頭鑽動,打破現代人「只讀臉書,不讀書」的印象。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將在3月16日舉辦「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邀請大家一同感受閱讀魅力。 「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地點在華山文創園區中4B全館,邀請許多翻書夥伴參展,一樓以親子互動為主題,包括聯經出版、小魯文化、小兵出版、未來親子學習平台、親子天下、FunPark童書夢工廠、信誼基金會推薦親子共讀好書,並安排有趣的互動節目;二樓則有時報出版、遠流出版及特色獨立書店,包括遠自台東的「晃晃書店」、屏東小琉球「小島停琉」及「紅汽球書店」、「島呼冊店」等展出在地特選好書;還有數位閱讀時代不可或缺的「讀創故事」、「Readmoo讀墨電子書」、「一刻鯨選」等超豐富內容。 備受文青界擁戴的「日星鑄字行」,也會在現場擺攤,讓大家感受鉛字溫度;還有「圓盤印刷機」可以自製筆記本封面,以及「鉛字扭蛋機」、「詩塔羅實驗」和可愛的「豬年印章」。 二樓翻書舞台邀請親子教養專家王宏哲傳授如何幫助孩子突破各階段的學習關卡,華人最大閱讀社群創辦人鄭俊德主講如何將閱讀變成你的超能力;人氣心理師周慕姿、許皓宜講授自己的閱讀歷程,也教你如何活出不再壓抑的人生。 此外,一樓親子舞台有教跳《消除緊張的體操》,FunPark童書夢工廠說故事,讓「冷靜的鱷魚醫生」生動靈現,還有專家傳授「讓孩子愛上閱讀的5大秘招」。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家裡書架上的書,想要斷捨離嗎?閱讀嘉年華現場設置有「分享書櫃」,歡迎你帶一本好書來、換一本好書回去;活動結束後,此區書籍將全數捐助給需要的團體。 「大風吹~吹翻書的人」閱讀嘉年華活動資訊如下: 時間:2019年3月16日(六)0930-18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中4B館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活動免費入場,事先線上報名可獲得100元Coupon券,詳細活動資訊請見網站,或掃描下方QRcode。 |
|